Sei una persona da mare o da montagna?
「你是海派?還是山派?」
這是我學義大利語時,老師最愛拋出的一個問題。 不是為了考驗語法,而是為了開啟對話。 義大利人總能用這樣的問題,輕巧地打開一場深入的談話。 也許他們骨子裡就知道,問題真正的作用,不是分門別類,而是邀請理解。
從那以後,我便一直記得這句話,時不時就拿出來問問自己。
中文裡有「山盟海誓」——山裡適合結盟,海邊適合起誓。 一個穩定,一個流動。 我們似乎總是需要在這兩種狀態之間擺盪, 既想被承諾,也想保持自由。
也許,我們所謂的「山派」「海派」, 其實是在試著映照自己與彼此,就像我們會說自己是貓派、狗派, 那份偏好往往透露出我們在人我關係中最自然的節奏。 山派的人,也許渴望安定與深度; 海派的人,也許更親近變化與流動。 但大多數人都同時擁有兩種渴望—— 在需要依靠的時候靠山,在需要釋放的時候望海。
對我而言,山與海不只是風景的選擇,更是兩種情感的容器。
山是關係的容器——它讓人感覺被包圍、被接住、被看見。
海是時間的容器——它象徵流動、誓言與時間的延展。
我們在山裡學習「結盟」,在海邊學習「放手」; 一靜一動,一定一變, 正是生命持續流動的節奏。
前陣子,我帶孩子去爬山。那不是名山,也沒有特別壯麗的風景,只是家附近的一座小山。 但一路上,我們說話、停留、互相拉一把, 一起吹風、看樹、聽蟲鳴鳥叫。 那一刻我覺得—— 山的美,不在於它的壯闊,而在於它如何讓人靠近彼此。一如我小時候在四川的鄉下,與夥伴們在山裡度過的日常,那是一種被同一座山包圍的親密。
山比任何遊樂場都更能讓孩子自由, 因為我們在山裡不需要花錢,就能找到彼此。
Sei una persona da mare o da montagna?
你是海派還是山派?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如何理解自己」的問題。它提醒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座山,也有一片海。
而我想,我的孩子們將擁有的那些「多山的回憶」, 也因為這座小小的地域,而變得格外親近。
每一個景象,都因為有人同行而別有意義。
每一步路徑,都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
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觀察與書寫,
歡迎加入我在方格子沙龍——策略敘事坊。
我們一起用策略敘事 × 柔性力量,
練習讓語言成為理解世界與連結自我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