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福」
「吃苦當吃補」
在華人文化裡,彷彿只要受過傷,就自然能換來一種隱形的力量。
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傷害本身就能帶來成長,那麼那些因痛苦而倒下的人,又該如何被解釋?
面對傷害,我們思考的重點,不應該停留在以傷害為主體的「傷害意味著什麼」「傷害帶來了什麼」,而是轉向以自己為主體:「我如何面對傷害?」「我如何穿越傷害?」而是轉向以自己為主體:「我如何面對傷害?」「我如何穿越傷害?」
原文書名與文化差異:痛苦不等於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傷害叫成長》這個中文書名,其實與原文 How We Grow Through What We Go Through 有微妙的差異。
原文強調的是「我們如何透過經歷而成長」,而非「因為受傷就成長」。 這樣的差距,正好反映出我們文化中對「痛苦=成長」的直覺思維——彷彿只要受苦,就能換來力量。 但事實上,成長並不是傷害的獎勵,而是轉化的練習。
作者與書的定位
作者 Christopher Willard 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正念教練。他長期關注心理療癒、創傷與復原力,並將心理學、神經科學與正念練習結合,整理成這本書。
這並不是一本心靈雞湯,而是一份實用的指南。它提供的不只是安慰,而是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對於處在困境中的人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個陪伴:提醒我們,不需要靠「硬撐」來證明自己,而是可以透過練習,找到新的支撐點。
書中的三個核心概念
1.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心理學中的這個概念提醒我們:成長不是因為「受傷」這個事實,而是因為「我們如何回應傷害」。
有些人因創傷而停滯,但也有人因創傷而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價值,找到新的力量。
2. 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
我們面對痛苦時,常常第一反應是責怪自己:「我不該這麼脆弱」「是不是我不夠努力」。
自我慈悲,就是練習用一種溫柔、接納的態度對待自己,像對待朋友一樣,給自己理解與支持。
3. 練習才是關鍵
成長不是自動發生的結果,而是需要透過具體練習來啟動。這正是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它把「創傷後成長」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微行動。
書中的幾個練習(舉例)
- 呼吸練習:當情緒翻湧時,用有意識的深呼吸,把自己帶回當下。
- 姿勢調整:透過改變身體姿態,幫助神經系統從緊繃轉向安定。
- 界限語言:學習說「不」,把「保護自己」視為一種力量,而不是自私。
- 聲音接地:透過哼唱、發聲,幫助自己感覺到「我還在這裡,我是安全的」。
這些方法聽起來簡單,卻是一種持續的鍛鍊。它們不是要否認痛苦,而是讓我們在痛苦中,有一個落腳點。
為什麼值得推薦
我認為這本書最值得推薦的地方有三點:
- 它提供的是真實可行的練習,而不是抽象的安慰。
- 它拒絕「美化痛苦」,提醒我們成長來自轉化,而不是來自傷害本身。
- 它強調主體性:我們不是被動的承受者,而是能透過選擇與練習,重新塑造自己的人。
結尾:成長的關鍵在於「練習」
讀完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成長不是傷害帶來的獎勵,而是練習後的回報。
真正讓我們變強大的,不是傷害,而是我們在傷害之後,願意怎麼走、怎麼陪伴自己。
留一個問題給你:
在你的生命裡,有沒有哪個困難的經歷,最終因為「練習」而讓你看見了自己的改變?
👉如果你也想更深入理解「療癒與柔性力量」的路徑,歡迎加入策略敘事坊,和我一起把這些方法實踐在日常生活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