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們都在不經意間,被溫柔地指引著
南無阿彌陀佛,親愛的朋友,願您安好。
您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受?站在琳瑯滿目的超市貨架前,面對成千上百種選擇,心中湧起一絲難以言喻的疲憊。或者,在填寫一份表格時,不自覺地就勾選了那個已經被預設好的選項。我們的生活,就是由無數這樣微小的選擇所構成。我們時常感到決策的重擔,也時常在不經意間,被周遭的環境溫柔地指引著。
今天,我想與您分享一個名為「助推理論」(Nudge Theory)的概念。請別被「理論」二字嚇到,它的核心其實非常溫暖。它並非一道強制命令,而是一種「溫柔的推力」。就像食堂將新鮮水果放在您視線最容易觸及的地方,這是一種助推;而直接禁止販售垃圾食物,就不是。
然而,本文的目的並非僅止於探討這門現代的行為科學。我們將一同潛入世界古老的智慧長河,從中發掘出關於「助推」五個令人驚訝且深刻的慈悲洞見。讓我們一起看見,這項工具的背後,蘊藏著多麼深遠的意涵與責任。

--------------------------------------------------------------------------------
1. 無從逃避的溫柔之手:我們無時無刻不活在「選擇架構」中
我們首先需要理解一個看似違反直覺,卻至關重要的事實:「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是我們生活中一個不可避免的特徵。無論是餐廳精心設計的菜單、網站的頁面佈局,還是一份政府表格的欄位順序,背後都存在一位有心或無意的「選擇建築師」。
這徹底改變了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真正的重點,並非「我們是否應該助推?」,而是「既然助推無可避免,我們的倫理義務是什麼?」一個完全不受影響的「中立」環境,其實根本不存在。現實往往充滿了各種隨機、無意、甚至是帶有剝削性的助推,它們早已在影響著我們。
從這個角度進行慈悲的反思,我們會發現,既然我們永遠身處於某種架構之中,那麼有意識地為了良善的目的而設計它,便不再是一種對自主性的侵犯。相反地,它成為了一種道德責任,用以抗衡那些可能將我們引向混亂或惡意結果的環境力量。
現實的基線是一個充滿了無意、隨機、甚至可能具剝削性的助推的環境。因此,有意識地為仁慈目的而設計選擇架構,便不再被視為對自主性的侵犯,反而可被理解為一種道德 責任。
既然這份責任無可避免,那麼我們便必須深入探問:承擔這份責任的「建築師」,其自身的內心世界將會經歷什麼?這引領我們看見一個更深層的因果法則⋯⋯
--------------------------------------------------------------------------------
2. 建築師的業力:設計者的意圖,決定了自身的因果
現代倫理學在探討助推時,焦點通常放在「被助推者」的福祉與自主性上。然而,古老的智慧提醒我們將目光轉向一個更深層的地方:設計者自身。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現代倫理學的辯論,大多聚焦於「被助推者」的權利;而古老的智慧,則邀請我們進行一場更深刻的內省,直問「助推者」自身的靈魂。
在佛教深刻的智慧中,「業」(karma)並非宿命,而是一條精確的道德因果法則。而決定業的品質的關鍵,是我們的「思」(cetanā),也就是我們的「意圖」。從這個角度看,設計一個選擇架構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強大的意圖行為。
當一位建築師的意圖是源於慈悲、源於對他人福祉的真誠渴望時,他創造助推的行為,就在為自己積累著善業的種子。反之,若其意圖根植於貪婪、控制或剝削,那麼無論外在的結果看起來多麼有益,這個行為本身都在為他種下不善的因。
每一次的設計,不僅影響著他人的選擇,更是在深刻地塑造設計者自己的內心世界與未來的果報。這將「選擇建築師」的角色,從一位技術專家,提升為一位肩負著深遠因果責任的道德行動者。更進一步看,一個成功的助推會創造新的社會規範,形成一種集體的「共業」或「習氣」(vāsanā)。這意味著,建築師的責任不僅在於單一的行為,更在於他們為整個社會未來的道德品格,貢獻了怎樣的集體薰習。
如果建築師的意圖(業)如此重要,那麼最高明的設計,其意圖應當為何?是為了精準地產出特定行為,還是有更高遠的境界?東方的智慧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
--------------------------------------------------------------------------------
3. 禪意庭園的藝術:最高明的設計,是創造和諧而非操控
當我們思索設計的意圖時,我的心中浮現了一幅寧靜的畫面:一位日本的禪宗庭園設計師。他不會用蠻力去扭曲一塊石頭的形狀,也不會強迫一棵松樹長成不自然的姿態。相反地,他會靜心體會萬物的本性,巧妙地佈置它們,創造出一個能夠自然喚起人們內心平靜、澄明與和諧感的環境。
這為我們提供了「選擇建築師」的另一種慈悲原型。西方的模型常被理解為一位「社會工程師」,其目標是產出特定的「行為」。而東方的「禪宗庭師」模型,其目標則是引導出一種「澄明」的存在狀態。
這種充滿禪意的設計,它的目標不是去欺騙一個人做出某個選擇,而是去創造一個如此和諧與清晰的決策空間,讓那個人自身的最佳判斷,能夠毫不費力地自然浮現。在這裡,干預的對象是「環境」,而非個人的「意志」。它是一種深度的尊重,相信每個人內在都擁有智慧的種子,而設計者的工作,只是為這顆種子提供最適合發芽的陽光與土壤。
庭師的意圖不是要欺騙石頭讓它變成另一塊石頭,而是將它放置在最能彰彰其「石性」的地方。同樣地,禪宗選擇建築師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如此和諧與清晰的決策空間,讓這個人自身的最佳判斷能夠毫不費力地浮現。
如果說禪意庭園是透過「無形」的氛圍來引導,那麼東方智慧是否也提供了另一種更具體的、建構社會「有形」秩序的藍圖呢?這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儒家深刻的智慧。
--------------------------------------------------------------------------------
4. 古老智慧的新聲:助推是儒家「禮」的現代迴響
在儒家深刻的智慧中,有一個核心概念叫作「禮」。它不僅僅是儀式,而是一整套建構社會生活的行為規範與儀節,本質上是一種極其全面的「社會選擇架構」。
「禮」的目的,是透過為各種情境提供清晰的預設選項與社會認同,來內化德行,使充滿仁愛的行為(「仁」)感覺如呼吸般自然而然。從這個角度看,助推理論,彷彿是古老「禮」制在現代世俗社會中的一聲溫柔迴響。
更有趣的是儒家的「正名」學說。它認為社會秩序的穩定,有賴於名稱與其所代表的實體相符。這與助推理論中的「框架化」(framing)技巧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我們將一塊肉描述為「75%瘦肉」而非「25%肥肉」時,我們正是在進行一次微觀的「正名」。選擇建築師透過「命名」來建構現實,引導人們走向一種更「正確」、更有益的理解。
這份洞見,將選擇建築師的角色從一位市場行銷的技巧專家,提升至一位現實的共同建構者,賦予了他們近乎儒家聖王般的巨大倫理責任。因為他們的工作,已不僅僅是在呈現選項,更是在以一種能夠促進德行與社會和諧的方式,來溫柔地建構我們所感知的現實世界。
--------------------------------------------------------------------------------
5. 最慈悲的目標是「功成身退」:真正的指引是為了不再被需要
道家講求「無為」,順應自然;中醫不治療孤立的症狀,而是尋求恢復整個系統的平衡。這兩種古老的智慧啟示我們,最高明的助推,應當像一位高明的中醫師,進行的是溫和的、系統性的調整,而非猛烈的干預。它應當如此順應人性,以至於讓人感覺不到絲毫的刻意。
而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最慈悲、也最究竟的目標。一位真正智慧的選擇建築師,他的終極願景,應該是創造一個不僅能助推人們,更能「教導」他們如何明智選擇的環境,從而使建築師自身,變得不再被需要。
這種最高境界的助推,被稱為「鷹架式助推」(scaffolding nudges)。如同建築工程中臨時搭建的鷹架,它們是臨時性且富有教育意義的干預,旨在培養個人內在的美德與智慧,而非製造一種永久的依賴。當人們的內在智慧被喚醒,鷹架便可以功成身退。
因此,最合乎倫理、最開明的選擇架構,是那種以自身的消解為目標的架構。其目的不是要永久地管理行為,而是要培養個人內在的美德與智慧…建築師最大的成功,是當他們不再被需要之時。
--------------------------------------------------------------------------------
結語:成為自己與世界,那位慈悲的建築師
走過這趟旅程,我們看見,「助推理論」本身如同一件工具,是中性的。它的價值,完全取決於使用它的那顆心,是充滿了智慧與慈悲,還是被貪婪與控制所驅使。
在華嚴宗的莊嚴視野中,一個覺悟者的淨土,其環境本身就有助於覺醒。那裡的一切,都在宣說著妙法。這或許就是仁慈的選擇架構的終極願景:有意識地設計一個世界,讓這個世界的環境本身,就是一場朝向覺醒與和諧的,溫柔而普遍的助推。
這趟探尋最終回到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親愛的朋友,在我們日常的選擇中,我們如何能成為自己與他人更慈悲、更有智慧的「選擇建築師」呢?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