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宮廷畫卷到郵票藝術 2008年,中華郵政發行「特523 百鹿圖古畫郵票」一套八枚,取材自清代宮廷畫家艾啟蒙(Ignace Sichelbarth, 1708–1780)之《百鹿圖》長卷。此畫原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為清宮「如意館」西洋畫師之代表作之一。 艾啟蒙原為波西米亞籍耶穌會士,與郎世寧、王致誠並列清代宮廷三大西洋畫家。他擅以中西合璧之技法繪動植物,筆法工謹,氣韻生動。《百鹿圖》描繪秋林山水之間百鹿群集的景象,畫面綿延,意境清遠,寓意「百祿駢臻」,象徵祥瑞與豐饒。 郵票設計以原畫為基礎,分割為八個畫面,上下各四枚,面額皆為新台幣五元。票幅寬度從37.5至64.5毫米不等,配合原畫比例變化,使整張拼合時得以重現畫卷的流動節奏。全張設計以卷軸為邊框,並於上方飾以奔鹿剪影與金箔書名,整體視覺莊雅而具收藏感。 畫意的再生——從工筆長卷到方寸世界 郵票雖小,卻能重構畫作的宏觀氣象。《百鹿圖》原作以寫生之筆刻畫鹿群姿態:或奔馳山坡、或飲水林間、或並行溪畔。艾啟蒙運用西方透視與光影技法,使畫面層次分明、空間開闊。郵票印製忠於原畫色調,赭紅秋葉與淡黃山石相映,群鹿毛色柔潤有光,呈現靜謐而生機盎然的氛圍。 在方寸之地再現長卷意境,考驗設計者的空間處理與印刷控制。此套郵票採多幅異尺設計,使畫面節奏與視覺重心自然轉換,既維持整體統一,又保留局部精緻。從郵學觀點觀之,這是郵票設計技術與美學融合的典範。 鹿之象徵——吉祥與文化的寓意 鹿,在中國文化中自古視為祥獸。「鹿」與「祿」諧音,寓意官祿與福祿,亦象徵長壽與吉祥。《百鹿圖》中群鹿並行,喻「百祿駢臻」;林間秋葉、山川靜水,寓太平盛世之和諧。 郵票的再現,不僅傳遞一幅古畫,更傳遞文化意象。它讓古代的「福祿文化」以現代媒介延續——寄出一封信,猶如送出一份祝願。方寸之間,承載的不只是藝術之美,更是傳統價值的再生。 藝術再製與文化傳播 郵票是國家文化的縮影。中華郵政長期致力於將書畫藝術轉化為郵票語彙,從《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到《八駿圖》,皆以「畫入方寸」為宗旨。《百鹿圖》郵票延續此脈絡,兼具教育推廣與美學展示功能,使大眾在日常書信與收藏中接觸國寶藝術。 設計者以「畫卷展開」為構想,整張呈現如展卷於案的效果。畫面由左至右展開,山林漸起,溪水相連,鹿群自在穿行。觀者可依序細賞,如臨其境。這種結構不僅再現原畫構圖,也體現郵票敘事的時間性——畫卷之展,即文化之延。 收藏價值與審美地位 《百鹿圖》郵票屬「書畫郵票」系列之一,兼具藝術性與完整性。由於票幅多樣、全張構圖完整,其收藏價值高於一般特種郵票。若保存完好、附首日封或原圖卡,尤具典藏意義。 就郵學史觀而言,此套郵票具兩層意義:其一,代表台灣在郵票設計上對古畫藝術的高度還原;其二,體現郵票作為文化載體的「再創作」功能。它不僅是印刷品,更是一件可流通的微型藝術品。 流動的藝術,永恆的文化 《百鹿圖古畫郵票》使三百年前的畫卷,以現代印刷與設計再現於世。它將艾啟蒙筆下的鹿群,從宮廷畫室帶入生活日常,讓藝術不再高懸於殿堂,而隨信件流轉於人間。 這套郵票提醒我們:文化的生命在於流通。方寸之中,可藏萬里山河;微紙之上,能續千年文脈。當我們凝視這些小小郵票,看到的不僅是清代畫師的筆意,更是中華文化跨越時空的溫度與持續力。

艾啟蒙(1708–1780)《百鹿圖》長卷郵票(李建崑攝影)

艾啟蒙(1708–1780)《百鹿圖》長卷郵票(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