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陪伴了我人生中最長的一段時光。
我最早的記憶,就是她那雙粗糙卻溫暖的手,將我放進臉盆裡,一邊搓洗著我的背,一邊輕輕哼著歌。
小時候被人欺負,她總會挺身而出;長大後,無論我做什麼,她總是無條件地以我為榮。她的離開,讓我心裡始終留下一塊空白。
趁著國慶連假,我決定沿著記憶的軌跡,去走一趟屬於奶奶的路,尋找那些她生活過的地方。

曾經的糖都:虎尾
奶奶說過,她和弟弟曾住在虎尾。
那時,他們常從虎尾圓環沿著光復路,步行到斗南車站領米。 後來,也曾搬到莿桐警察局前面,唸的是當時的莿桐國民學校。 因此這次旅程,我從斗南出發,走過虎尾,再前往蒜頭的故鄉。

莿桐國民學校校長宿舍
提起奶奶,腦海中浮現的味道,是她煮的滷肉飯、綠豆湯,還有那些甜得讓人驚訝的點心。
走在虎尾街頭,看著一家又一家的滷肉飯店,我忽然懂了──這座糖業重鎮,或許正是她味覺記憶的源頭。

台灣自荷蘭時期便開始製糖,糖成為外銷的重要商品。1939年,產量最高達141萬公噸。然而隨著國際糖價長期低迷,糖業在1960年代後逐漸沒落。
如今,虎尾糖廠仍是台灣少數仍在運作的糖廠,每年甘蔗收成季(11月至隔年4月),仍有五分車往返褒忠運送甘蔗,也吸引無數鐵道迷前來追拍。
虎尾糖廠成立於1907年,是台灣總督府為了「殖民地財政獨立自主」而設立的重點產業。糖廠興起後,帶動了市街發展與人口增加。

虎尾市街
昔日的虎尾鐵橋,曾承載虎尾與斗南之間的交通,後在「八七水災」中被沖毀,於1960年修復,直到1999年才停駛。 糖業讓虎尾從一個僅有六百多人的小聚落“五間厝庄”,成為名副其實的「糖業王國」。

虎尾鐵橋

虎尾五間厝神社
探訪虎尾時,我在同心公園發現了一座防空洞。
我忽然想起奶奶曾說過:「那時候只要警報一響,警察就會叫我們趕快躲進防空洞。」

嘉南大圳:百年水脈
在虎尾住了一晚後,隔天早上我們吃了一碗滷肉飯作為出發前的早餐。
接著沿著嘉南大圳濁幹線,步行往莿桐前進。
嘉南大圳的故事,是台灣農業現代化的縮影。
嘉南平原原本是靠天吃飯的看天田,鹽分高、灌溉不易。 1910年代,總督府擬定「官佃溪埤圳計畫」,希望能灌溉十萬甲土地,後來再提出「濁水溪直接引水計畫」,形成嘉南大圳的主體。
整個工程由八田與一設計與執行,1920年開工、1930年完工。
這條水脈不僅改變了嘉南平原,也深刻影響台灣的農業與經濟。

莿桐花開方知年歲
莿桐,曾是遍地莿桐樹的地方。
但隨著開墾,樹被砍去,只為了多一點耕地。 原生刺桐因此漸漸稀少,卻也更顯珍貴。
古人說:「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莿桐花開為一度。」
又有俗語:「花開十八度,是閨女可出嫁之時。」 奶奶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生命與詩意的城鎮出生。
她曾說,家住在警察局對面。
有一天,警察因為家裡有人賭博卻沒通報,竟打了她的母親一巴掌。 這些畫面,或許在她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跟著傳教士領糖果的孩子
奶奶也曾告訴我,她小時候常被傳教士邀請去教會。
「有去的人都有糖果可以拿。」她笑著說,「我都是去領糖果的啦,台上講什麼我都沒聽!」 她還會用韭菜花編成項鍊,掛在脖子上,當成自己最漂亮的裝飾。
只是,我始終不確定她口中的教會是哪一間。
那時正值二戰,美軍空襲頻繁,她的生活也因此不斷遷移──莿桐、虎尾、斗南,甚至高雄鹽埕,她都曾住過。 她說,還曾在嘉義工作時看過「雪」。
直到二十歲左右(確切年齡已不可考),奶奶嫁到桃園大溪,從此離開了中南部。

盼望再相見
生命的終點前,嬸嬸陪著奶奶一起禱告。
希望新天新地之時能再相見
參考資料
糖都虎尾:p32,p68~91,p132
國立臺灣圖書館:嘉南大圳與臺灣農業百年變遷
莿桐花又開:p14~p32
圖片由Chatgpt生成
方格子:
FB:
https://www.facebook.com/JacobFinding
Youtube:
https://youtube.com/@zhanglihan318
膝關節訓練戶外課程:
https://senior.104.com.tw/c/688977f18b5cd5f28df4af0c
秀朗整復:
https://www.threads.com/@xiulangzhengfu?igshid=NTc4MTIwNjQ2YQ==
Line:
https://line.me/ti/p/IGsrdvLWEI
#雲林徒步 #徒步尋根 #奶奶的故事 #虎尾糖廠 #五分車 #嘉南大圳 #莿桐 #斗南 #雲林景點 #臺灣糖業 #時光列車 #鐵道旅行 #家族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