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怎麼能這麼好看!讀完後,很多句子和意象還在心裡迴盪,還沒弄明白自己到底是在看科普書還是得奬小說。
作者描述近代科學史上幾位重要的科學家及其發現,以真實歷史為核心,加上部分虛構情節,以小說方式寫就。因此它確實就是一本文學書。可是作者怎能將艱澀的科學理論消化得如此純熟,簡直就像是科學家自述的故事,這不是光有小說家的筆就能達成的。
第一篇故事談「普魯士藍」的誕生,以及它在一次大戰期間如何作為毒氣使用並造成浩劫。第二篇談「史瓦西奇點」,也就是黑洞理論的貢獻者的故事。第三篇「心中之心」介紹傳奇數學家格羅騰迪克,全篇充滿優美的文學比喻。第四篇「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是全書篇幅最長的故事,非常精彩,量子力學中最重要的幾位人物登場。我才知道「薛丁格的貓」原是薛丁格用來反對量子力學的,而非支持它。這些故事彼此獨立,但之間有一條隱形的線。精彩好看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作者的文筆。這些好看的故事將我們帶入歷史現場,跟著情節起伏及事件脈絡發展,對照我們的已知及身處的時空,會有非常多喟嘆。
書裡記述這些天才思考世界的方式,如何因為自己的才智前進到世人尚未理解的境地,又如何因此被困擾、被糾纏,與自身命運對抗。那些科學的時刻,既哲學又神祕,也非常人性。它們問的是世界如何形成,也問了關於探索與恐懼的基本疑惑:如果我站在深淵的邊緣,而我確知那裡有什麼,我該跳下去嗎?
故事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但我想分享幾個精彩的句子,那些令人回味不已的「文學」瞬間——
⋯⋯望月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宇宙,目前為止他是那裡唯一的居民。
騰迪克的推論就像輕柔而持續的力量,讓答案如同花朵自己綻放,以自己的意志出現⋯⋯
在格羅騰迪克的注視下,不起眼的點不再沒有維度,而是和複雜的內在結構一起沸騰。
海森堡登場的第一個句子是這樣的:
在慕尼黑座談會一年前,海森堡變成怪物。
哇!
如果問我世界上最應鼓勵或保護的職業,我會說是小說家。任何難以理解的事物、必須以一般人能懂(且想讀)的文字溝通,這樣的任務,應該邀請小說家來擔任。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肯定是今年最難忘的書榜中前三名。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班傑明.拉巴圖特著,葉淑吟譯,商周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