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尚未出版時,出版社社長、同時也是多年老友俊隆就先給我看過書稿。記得只讀了幾頁,就答應了推薦(熟悉的朋友知道我已公開說過不再掛名推薦,除非是非常特殊的原因)。當時有兩個感覺:文字很美,而且非常溫柔;它不販賣悲慘,反而像是一股暖流,將人提升。
我很驚訝作者開宗明義就說,哀傷是人類重要的能力,我們都要做「悲傷的學徒」。大部分談哀傷的書,重點都放在如何面對和通過,《無邊的哀傷》卻是重新定義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哀傷、悲痛的看法。
悲痛不只是一種情緒,而是人類的核心能力。⋯⋯否則,我們會發現自己只往人生的邊緣走,只求避免碰上那些躲不掉的失落。⋯⋯悲痛會把重量與深度,帶入我們的世界。
我會悲痛,就表示我膽敢去愛、允許他人進入我生命的核心⋯⋯那是靈魂重新訴說某人曾多麼深刻地接觸過我們的生命。去愛,就是接受悲痛的儀式。整本書就像一首溫柔的旋律,隨著作者的導引波動,重新走過曾有的悲傷,再次獲得療癒。
作者說,悲傷讓我們卸除所有的裝飾,深入生命的地下世界,抵達靈魂的深處。悲痛是一種回歸。「正是因為悲痛,讓我們朝著彼此連結的方向、朝著伸出的援手前進,並擁抱彼此。」
作者提醒我們,花時間與悲痛共處非常重要。
如果持續未能表達出悲痛,悲痛就會愈來愈硬,變得僵化如石,不再隨著靈魂的節奏移動。⋯⋯在悲痛停滯之時,我們會固定在某個地方,無法隨著生命之流舞動。
書裡有一整章談及儀式。我向來不喜歡儀式、形式,但讀了此書,我修正自己了。儀式確實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可以用在鞏固威權,也可以如本書一樣,用來療癒人心。儀式不一定需要複雜,書末附有簡單的練習,很容易可以實行。甚至我光在心裡想像,就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慰藉。
我覺得那是一種連結。如果我們拒絕悲痛,就會把自己囚禁在小房間裡,動彈不得,因為輕輕碰觸都會使我們痛苦不堪。於是孤獨、脆弱,就會伴隨而來。但是,如果我們願意面對悲傷,深入生命的「伏流」,我們就會明白,那也是生命力的一部分,生命會把我們共有的經驗連結起來,我們並不是孤單一人。照看它、允許它經過,悲傷會變得柔軟,它不會消失,但不再是需要抵抗的敵人。
事實上,悲痛就是靈魂的其中一道聲音,要我們面對生命中最困難卻極重要的課題:一切都是禮物,沒有任何事能天長地久。
我也特別欣賞作者將大自然、整個世界的悲傷容納進來。在這樣的注視中,哀傷變成很強大的力量,我們照顧自己,也儘可能讓所有生命展現生機。如果無動於衷,使自己麻木,或對世界麻木,我們就會不在意自己的行動,任意傷人。就是因為會哀傷,才更想要活著。哀傷是一種保護,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和整個世界的連結,更珍惜擁有的事物。哀傷包裹著生命的大禮。
我們會在悲痛的手中得以重新塑造、重新誕生。我們就是在這裡成為悲傷的學徒,深化真正活著的能力。
在很脆弱的時刻,好友告訴我,「會難過,那就難過。」她並沒有試圖帶我逃離悲傷的感覺,而是陪我待在那裡,要我面對悲傷。那句話帶給我很大的勇氣。
直到今日,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仍會想起這段往事。我想對有相同處境的朋友說,不要害怕下沈,待在你認為安全的環境,允許哀傷通過,不要抵抗它。我們逃避的東西,有一天仍會回來,到時它會變得更強大。
「會難過,那就難過。」
沈到底,你就會碰到地了。
*《無邊的哀傷》,法蘭西斯.威勒著,呂奕欣譯,吳佳璘設計,黃俊隆編輯,自轉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