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與投資者的鏡像:當媒體操弄輿論,也在改變你的投資決策
從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的輿論風暴,看見媒體如何引導群眾情緒、形塑「對與錯」的認知。這樣的操作手法,其實也在投資市場中不斷上演——每一次的新聞標題、名嘴言論、短影音推薦,都是在左右投資者的決策方向。
自從鄭麗文當選國民黨黨主席後,她的政治訴求與過往藍營政治型態有明顯差異,立刻引起正反兩派的激烈討論。新聞頻道、網紅節目紛紛報導分析,甚至朋友聚會時都會聊上兩句。
那天朋友問我:「你同意她的主張嗎?」
我笑著說:「政治訴求,本來就難分對錯。」然後我引用了一句古話: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若用現代法律語言來翻譯,大概就是:「武裝犯內亂外患者,只處罰未遂者;一旦成功,就換他來制定法律、懲罰別人。」
這句話聽起來冷冽,卻點出了權力的殘酷現實——成敗決定了誰能定義是非。
政治如此,媒體亦然。當新聞與社群平台掌握了「話題的流量閥門」,他們其實也擁有了「輿論的立法權」。誰能讓大眾討論誰,誰就擁有塑造現實的能力。
一、媒體的「選擇性框架」:讓你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只是被引導
現代媒體最強大的武器不是假新聞,而是「選擇性框架(Framing Effect)」。
當媒體強調「鄭麗文的言論挑戰傳統」時,觀眾自然會以「叛逆」或「突破」的角度去理解;但若換成「鄭麗文激化藍營內部矛盾」,情緒立刻變成負面。這種「定義現實」的能力,正是媒體行銷學裡的核心策略。
政治人物懂得利用爭議換取曝光,企業則學會用爭議創造流量。行銷的本質不在於說服,而在於「讓你開口討論」。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能被討論的人與品牌,就已經贏了一半。
二、從政治話題到投資市場:媒體如何塑造投資者的集體幻覺
打開財經新聞、短影音平台,你會看到一模一樣的操作:
「專家預言這支股票將暴漲!」、「股神新佈局曝光!」、「這三檔ETF是明年黑馬!」
這些內容其實是「媒體議題化(Agenda Setting)」理論的延伸。媒體不一定告訴你該怎麼想,但它會告訴你「應該想什麼」。而當所有人都在談論某支股票、某個產業時,沉默的觀眾往往會誤以為那是「共識」。
投資者的焦慮,就是從這裡開始。當輿論塑造出一個「熱門趨勢」,人們便產生從眾心理,害怕錯過機會。這與政治選舉的輿論戰,邏輯如出一轍。
媒體不僅影響選票,也影響買賣按鈕的方向。
三、投資行為中的「輿論槓桿」:情緒如何被放大成價格波動
當群眾被媒體牽動情緒時,市場價格便成為一面鏡子。每一則新聞、每一場直播,都可能成為投資人行為的觸發器。
以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觀點來看,這種現象源自於人類的「可得性偏誤(Availability Bias)」——我們傾向根據記憶中最鮮明、最常被提及的事件來做判斷,而不是根據數據。
換句話說,投資人相信的,不是市場,而是新聞中被反覆播放的市場形象。
當「熱門股」被媒體輪番報導,它的價格就不再只是供需的反映,而是輿論操控的結果。正如同政治人物透過爭議吸引選票,財經媒體則透過波動吸引點擊。
越多人關注的標的,越容易成為操盤手的舞台。
四、在輿論市場中,保持清醒的投資者思維
無論是鄭麗文的政治訴求,還是投資市場的短線狂潮,本質都在提醒我們:討論熱度,不等於真實價值。
投資者若想跳脫媒體操控,應該養成幾個習慣:
- 檢查消息來源:確認資訊背後是否有商業利益或政治目的。
- 延遲反應:不要在情緒最熱時下決策,給自己24小時冷卻期。
- 專注現金流,而非標題:穩定配息與現金流才是長期價值的基石。
媒體能炒作熱度,但無法創造現金流。就像政治人物能煽動情緒,但無法長久贏得信任。最終能決定命運的,仍是每個人面對資訊時的理性程度。
在這個時代,最大的自由,不是發聲,而是「不被牽著走」。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
以理財、投資心理與退休現金流為核心主題,從社會事件與生活觀察出發,分享理性投資的思維。
喜歡以故事與幽默解析市場現象,相信投資是一場心智鍛鍊的旅程。
免責聲明:
本文僅為作者觀點分享,非投資建議或政治評論。投資有風險,入市請審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