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跟著大家一起做?
當人處在陌生或模糊不明的情境時,最自然的反應,就是觀察他人並跟隨行動。
改變,正是這樣的陌生情境之一。這週我們就來聊聊「社會影響力」,它是如何推動人們的選擇與行為吧~

人並非單打獨鬥,而是活在彼此影響的網絡中
🔎 社會影響力是什麼?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大多數人會以「別人的行為」作為學習依據。這種模仿能幫助人類在不確定的環境裡快速做出反應,避免錯誤,也省下思考成本。
但這股力量也有風險:
👉 當我們把「別人的選擇」當成準則時,有可能學到錯誤或不必要的習慣。
因此,理解社會影響力的運作方式,就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辨識:什麼時候要跟隨,什麼時候要保留自己的判斷。
我們來看一個叫做旁觀者效應的情形:
當只有一個人目擊跌倒者時,70% 機率會去幫忙; 但若周圍還有其他人,幫助率下降到 40%。
這是因為當周圍還有其他人的時候當事人的刺激包含兩種:
- 對跌倒的人的反應
- 觀察周圍的人的反應
這會使當事人停下來多思考是否要去幫忙。這種思考方式便是我們這篇要討論的社會影響力。此外還有那些常見的社會影響力呢?
📌 幾種常見的社會影響力
- 規範訊號(大家都在做)
飯店貼上提醒「多數人會重複使用毛巾」,旅客真的更容易跟著做。
這就是最直接的「從眾規範」效應:當人們發現大家都在做的時候會下意識的依循群體的行為。 - 群體示範(集體行動帶動個體)
當上課上到一半,全班突然對一張照片鼓掌叫好,你也會跟著拍手;
火災時,大家一起往出口跑,你自然也會跟上。
這是因為我們渴望「歸屬感」與「安全感」。 - 同儕壓力(在乎別人眼光)
在團體答題實驗中,若前面的人突然連很基本的問題都答錯,後面的人也會跟著錯。
但若換成匿名作答,從眾現象就會明顯減弱。
🧩人造音樂市場實驗
科學家找來數千人聽不知名樂團的音樂,一半的人單純依喜好下載,另一半的人則能看到下載次數且分成8組,彼此不會互相看到組間的下載次數。
結果顯示:能看到「下載數」的群體,皆會下載組內已被多次下載的歌;而且每個群體最受歡迎的歌曲竟然都不同。
換句話說,受歡迎的歌之所以受歡迎,不只是因為品質,而是因為先動手的那群人影響了後面所有人。
透過這個實驗的結果,我們甚至可以設計出讓群眾追尋的現象:
例如: 在捐款箱裡先放一些錢,或者跟社區宣導周遭的鄰居都已經完成投票。
或是透過自信捷思法(Confidence Heuristic): 亦即當團體中自信地表達觀點,將使人們更傾向相信他。
🌱 結論:我們能學到什麼?
社會影響力就像一股隱形的推手,既能幫助我們加速改變,也可能讓我們失去判斷力。
- 當你想推動好習慣,不妨「創造群眾」:讓別人看到「大家都在做」。
- 當你身邊出現榜樣時,可以有意識地模仿,甚至直接請教方法。
- 當你置身群體,記得:別人越自信,未必越正確;而傳統或流行,也未必等於合理。

個體的選擇會被群體規範影響,也能反過來塑造新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