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與心理|「我就emo了!」情感和情緒的異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流行用字emo

現在經常看到網路上使用「我emo了」來表達自己走心、不開心、低落等負面感受,總之用以表達深陷「情緒」。那情緒和情感在心理學上有何不同?

英文辭意

劍橋辭典對於emo的解釋:

relating to the music, clothes, opinions, and behaviour of emos.

簡單而言,語源應是 emotion 情緒,我們常用的表情符號英文則是emoji。


社會觀察與心理|「我就emo了!」情感和情緒的異同?/圖源:Unsplash

社會觀察與心理|「我就emo了!」情感和情緒的異同?/圖源:Unsplash

情緒和情感

根據《心理學使用說明書》:

人類是情感的動物。情感和情緒的發生,是為了促使人做出求生必備的行為。


情緒(emotion)

動物的原始情緒,由大腦邊緣系統主宰,例如:好生氣!好開心!

通常與生理相關,較為強烈,會突然發生,也能迅速消退。

情感(feeling/affection)

由大腦皮質所主宰,例如:懷念過去、同情他人、悲傷憂鬱等。

通常與社會相關,較情緒緩和深沉,複雜而長久的心情。

相互作用

情感與情緒都能在新的感受出現後消退。例如:生氣的人,肚子餓了,吃完東西,也剛好冷靜下來。


後記

希望這次的社會觀察與心理的科普(還有英文小教室)讀者會喜歡!


推薦閱讀



專題推薦:陳穩看人生盡情書寫我只是想要愛在身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ang Free-avatar-img
2022/12/08
情緒能在新的感受出現後消退很好理解,情感也能....但也是慢慢來對吧?
陳穩-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2/08
噢!我沒特別研究到欸!邏輯上應該是像你說的~要出現+使前一個消退,會需要比情緒更長的時間🙌
處翼-avatar-img
2022/11/25
喜歡~
陳穩-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25
太好了!謝謝處翼!
穩是時間管理達人嗎?感覺生活很豐富多彩了還有時間能打遊戲,太厲害了,穩妳這麼充實的生活,是否沒有睡滿八小時?有沒有機會跟我們分享時間分配?我覺得很多人需要呢👏(像我真的特別需要😅)
陳穩-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25
我覺得自己不是時間管理達人耶~比較能意識到的「方法」可能是:1.有感覺可以做什麼的時候就趕快去做,一直做到沒力氣再暫停2.可以一起做的事就安排在一起,例如取材:晚上有演講要聽,就看看附近有沒有展覽或咖啡廳可以去,也可約朋友出來聊天。3.藉由一點儀式感增加效率,例如:工作前喝咖啡、寫作前點燃蠟燭/融蠟燈、運動前聽音樂。覺得自己今天無法再產出什麼了再放任打遊戲。哈哈哈😂寫到這裡發現好像真的可以試著寫一篇🤣謝謝亮亮的稱讚和提問!太棒了!
Thomas Tang-avatar-img
2022/11/24
第一次看到這個用法!
陳穩-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24
我也是打遊戲聽大學生講話才聽到😂
avatar-img
陳穩生活恆穩人生
153會員
192內容數
進入一間咖啡廳,落地窗外時晴時雨,在寧靜的空間歇息、思考人生。 看似簡單的理論可能具有延伸道理;看似平凡的關係也能藏著深切領悟,我們一起在生活探索、了解自我、尋找人生。
2025/04/21
睽違兩年,換個方式讀,960變955。從語感刷題到 AI 輔助,我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備考TOEIC,發現分數之外,還有學習的盲點與成長的(無法?)突破。
Thumbnail
2025/04/21
睽違兩年,換個方式讀,960變955。從語感刷題到 AI 輔助,我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備考TOEIC,發現分數之外,還有學習的盲點與成長的(無法?)突破。
Thumbnail
2024/12/08
EMS 電脈衝肌肉訓練:高效運動新體驗。肌力、有氧、放鬆三模式訓練全身肌群,運動變得高效又有趣!在肌力模式中,對抗隱形阻力,深蹲效果倍增;有氧模式讓酸脹感隨著跑跳升級,全面提升心肺功能;最後,放鬆模式則以電流按摩釋放疲勞,更加舒適。用更少時間實現更高效益!感謝 Dodson 的邀請和體驗!
Thumbnail
2024/12/08
EMS 電脈衝肌肉訓練:高效運動新體驗。肌力、有氧、放鬆三模式訓練全身肌群,運動變得高效又有趣!在肌力模式中,對抗隱形阻力,深蹲效果倍增;有氧模式讓酸脹感隨著跑跳升級,全面提升心肺功能;最後,放鬆模式則以電流按摩釋放疲勞,更加舒適。用更少時間實現更高效益!感謝 Dodson 的邀請和體驗!
Thumbnail
2024/11/26
為什麼有人習慣活在痛苦中?對幸福感到不安?心理學解釋涉及五大核心理論:原生家庭議題使人內化早期情感模式;人生腳本引導個體重複無意識劇本;舒適圈理論顯示人們傾向停留熟悉痛苦的環境中;自我破壞行為源於低自尊或避免失落;認知失調描述內在信念與現實衝突。打破循環需療癒童年創傷、重寫人生劇本並逐步適應幸福感。
Thumbnail
2024/11/26
為什麼有人習慣活在痛苦中?對幸福感到不安?心理學解釋涉及五大核心理論:原生家庭議題使人內化早期情感模式;人生腳本引導個體重複無意識劇本;舒適圈理論顯示人們傾向停留熟悉痛苦的環境中;自我破壞行為源於低自尊或避免失落;認知失調描述內在信念與現實衝突。打破循環需療癒童年創傷、重寫人生劇本並逐步適應幸福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是一個由心理學家艾琳·艾倫(Elaine Aron)在1990年代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那些具有高敏感性特徵的人群。這些人通常對外界刺激反應更強烈,對環境中的細微變化和情感訊號非常敏感。
Thumbnail
「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是一個由心理學家艾琳·艾倫(Elaine Aron)在1990年代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那些具有高敏感性特徵的人群。這些人通常對外界刺激反應更強烈,對環境中的細微變化和情感訊號非常敏感。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Thumbnail
敏感,每個人都會有敏感的時候,心情感到敏感、對事物感到敏感、對某些類型的人物或者某些特定人物感到敏感,有時候會因為這種敏感的情緒而影響到我們做事情的表現,因為敏感的情緒讓脾氣變得不穩定,讓莫名的情緒壓力包圍,有時被這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想逃避這種情緒但逃不掉,想改變但這彷彿是與生俱來的。
Thumbnail
敏感,每個人都會有敏感的時候,心情感到敏感、對事物感到敏感、對某些類型的人物或者某些特定人物感到敏感,有時候會因為這種敏感的情緒而影響到我們做事情的表現,因為敏感的情緒讓脾氣變得不穩定,讓莫名的情緒壓力包圍,有時被這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想逃避這種情緒但逃不掉,想改變但這彷彿是與生俱來的。
Thumbnail
憤怒、敵意與暴力從何而來?怎麼解讀親密的人的負面情緒和易怒?怎麼不被情緒束縛?憤怒是閃電,來得快又急,卻足以過度放大事件的重要性和頻率,但憤怒竟然是生存的保護機制?
Thumbnail
憤怒、敵意與暴力從何而來?怎麼解讀親密的人的負面情緒和易怒?怎麼不被情緒束縛?憤怒是閃電,來得快又急,卻足以過度放大事件的重要性和頻率,但憤怒竟然是生存的保護機制?
Thumbnail
流行用字emo!經常看到網路上使用「我emo了」來表達自己走心、不開心、低落等負面感受,總之用以表達深陷「情緒」。那情緒和情感在心理學上有何不同?
Thumbnail
流行用字emo!經常看到網路上使用「我emo了」來表達自己走心、不開心、低落等負面感受,總之用以表達深陷「情緒」。那情緒和情感在心理學上有何不同?
Thumbnail
在處於壓力狀態時,人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常會出現咬指甲、抓臉搔頭、坐立不安等動作,而這些行為模式都會對外傳達出個人的「脆弱」(weakened state)。為何經過數萬十年演化後,類似的「示弱」行為仍然存在?這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研究結果如下:
Thumbnail
在處於壓力狀態時,人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常會出現咬指甲、抓臉搔頭、坐立不安等動作,而這些行為模式都會對外傳達出個人的「脆弱」(weakened state)。為何經過數萬十年演化後,類似的「示弱」行為仍然存在?這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研究結果如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