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究竟是什麼?這是幾乎每篇文章,筆者都需要一再思考的事情。
檯面上許多教授、民間大師和各路網紅 KOL,多數仍只停留在理論上的辯證,缺乏任何具體的實例或應用,致使『台灣人認同』始終無法附著在這片土地上的任何實體,在近年淪為空心的口號;
而筆者在構築另類台灣文化理論之餘,更希望能進一步盤點現有的百年實體文化資產,用以闡述台灣文化之於中華、閩南的異樣性與獨特性。相關文章的集合時不時更新,歡迎參考部落格的項目:台灣獨特文化。自舊年十月底,《台式/古厝:台灣窗的百年風華》問世以後,今年除了添加這一年來在中南部庄跤所在,新採集到的台灣老窗之外。也打算在這裡另闢篇章,進一步將論述範圍延伸到『台灣厝』的整體造型,以凸顯我們文化資產有如同東亞島弧其他國家(日、越、韓),存在於獨立中國、自成體系的可能性,而不應該繼續以過時的『閩南人』或『中華(國)文化』等外來殖民者的框架等閒視之。

台南後壁的菁寮老街,金德興漢藥房就是這篇指涉的傳統台灣厝之一,不但具有在來款的穿斗式棟架和各種木雕裝飾,還使用歐式的步口柱,雙邊側間裝上一大片的和式平格窗和拉門,建築的色系也採用紺色而非赤色系,形成只有台灣才看的到的特殊視覺印象。
台灣厝的基本造型
如同筆者在《台式/古厝:台灣窗的百年風華》所述,台灣在日治時代開始起的厝,樣式開始出現與中國閩地的差異。只可惜,這樣的差異,在傳統文化界普遍的大中國意識形態作祟下,一直沒有浮上台面被討論與歸納的機會,更沒有機會進入主流台灣大眾視野的機會(參考文章:草稿中《多元困境:被國定古蹟限制的台灣文化視野》)。
比起去討論什麼『N大傳統民居』的豪華大戶人家,筆者更想把視野聚焦在台灣庄跤所在、相對中下階層的民宅。因其樣式較簡單樸實,不只較好歸納,還更能反映當代多數台灣普羅大眾的起厝邏輯。『和洋款』和『在來款』在台灣古早建築上樣式上的折衷取捨,反而能在一般住宅觀察出更清晰的脈絡。

一般階層的台灣厝造型,一條龍格局,採集地點彰2。
上圖,即是筆者在此所指涉的傳統『台灣厝』(Traditional Taiwanese House),年代範圍粗估從日本時代到戰後一段時間的建物都保有類似的特色,基本款造型如下:
主結構是木/竹/木竹混造的『穿斗式屋架』;牆身上半部是『篦仔壁』(pìn-á-piah;編竹夾泥牆);牆身下半部則疊以『紅磚』,牆基也常墊卵石防蛀蝕;此處大概是因為屋瓦受損才以鐵皮替代(像是當年直撲雲林的韋恩風颱,就摧毀很多當地古厝的屋瓦),否則一般來說台灣厝的屋頂,直到戰後都還有在舖『薄仔瓦』,除了鐵皮烤漆板,有一部份的古厝也會在薄仔瓦受損之後改為水泥瓦;
台灣厝的窗戶往往採用受光面積大的『平格窗』,外面或有防盜兼美觀的細木柵,這也是台式建築和閩式建築最大的差異所在;論其室內格局,只要有機會進去古厝內部探訪,有的還具備明顯的『和室』構造,像是塌塌米、大通鋪外裝的障子拉門,甚至會看到有透氣通風的欄間設計。

採集地點:南1,比較算是示意圖。許多台灣古厝的臥房,都是這樣的大通鋪,有些外部會有日式的障子拉門。結合竹管仔和平隔窗,形成另類台式的風情。
目前,筆者找到唯一一本,有略微討論並識別出這類『台灣厝』的書,僅有《台灣古厝住宅風貌》。其中以黑白照片呈現的三合院屋舍,並簡單註解其為『折衷型』,但究竟何處折衷混融?與東亞大陸南方的差異在哪?終究是語焉不詳。(筆者尋找文獻的過程未停,若有讀者知道有哪篇文章也有提到這類台灣平民古厝,歡迎留言告知)
以下,筆者想再針對這些『台灣厝』的大構,做一些說明和補充更多圖片:
穿斗式屋架
大木造的一種,為台灣本土受清國文化的影響的『在來款』構造,因為以多而密集的樑柱穿插,共同支撐建物上方的重量,所以個別用材可以小寡細枝一點。因其垂直的落地柱穿過水平的扁形橫樑,故稱為『穿斗式』[1] [2] 。筆者所收錄的中南部一般民宅,有許多都是穿斗式的構件。

穿斗式建築。(左上)上面第一間台灣屋的山牆,後來應該有做過許多修補,但仍可見其楹柱穿插篦仔壁和紅磚的簡明風格;(左下)採集地點:嘉1,其實就只是漫無目的地隨便拍,觀其窗型應該是戰後好幾年後的作品了;(右上)採集地點:彰4;(右下)採集地點:南1。

採集地點:彰4,因為建物窗戶基本上崩壞,所以從外面拍攝剛好看已看到內部非常完整、但比較簡單的木造穿斗式架構,還有屋頂用的竹管在一般的民房也很普遍。
篦仔壁
台灣屋的牆體,除了有上述的穿斗式棟架,牆體許多都是由篦仔壁作為填補。這類型搭配穿斗式屋架的篦仔壁牆體,除了會出現在一般階層的民間住宅(格局通常都是一條龍),中上階層大家族若是三合院格局,也會在兩側護龍使用這樣的建材組合。
類似日本小舞壁的做派 [3],篦仔壁由桂竹條編織好的骨架,兩面皆敷泥,泥中混著稻稿(tiū-kó)、粟仔(tshik-á),用以強化並固定牆體,最外層則在抹上一層飼過的白灰麻絨用以防水 [4] [5] [6] [7] [8]。同樣也是為了保護篦仔壁被雨蝕,台灣厝的屋頂出簷較深(意即屋簷下那一塊走廊較寬)[9] [10],可以避免雨水直接潑灑牆面。

採集地點:雲1,在停車場隔壁山牆,有編到二層樓高的篦仔壁,穿插外露穿斗式屋架。
台灣為何大量使用篦仔壁原因有兩種說法:其一,因為台灣大量產竹,所以竹製建材俯拾即是,如篦仔壁和竹製的穿斗棟架。根據日本時代末期所做過的統計數據,台灣的竹製屋有 23 萬戶,佔為當時住宅的1/4 [11]; 另有一說法,相較於中國閩南,台灣厝的篦仔壁使用頻率偏高,也有可能是受到彼當陣平埔族建築的影響 [12] [13]。

採集地點:嘉1,某間三合院老厝的附屬建物,可以看到其穿斗屋架構造和木柵窗。
和洋窗
外觀上,尤其在用窗的部分,傳統台灣厝大量參考日本和洋式的官舍或公共建築,或加大採光面積,或增加窗戶的數量,已經逐漸脫離傳統閩式建築『光廳暗室』的空間格局,往『和室』大面積的取光靠攏,自然也徹底改變百年台灣厝的視覺效果。
這類窗式變化的繁雜程度與美感,其實並不輸台灣在清國時代的樣式,甚至存在某些地域性的特色,只是至今都未曾有詳盡的田野研究與調查。至於,一般的中下階層的平民,多半都是使用長4 格、寬 3 格的平格框,外面或罩有防盜、隱私、美觀兼具的木柵,提高整體建築物的採光面積。更多複雜與奢華的組合變化,歡迎參考舊文:《台式/古厝:台灣窗的百年風華》。

傳統台灣厝常見的組合模式:竹篦仔牆體,搭配穿斗式屋架和牆框,再安上有加上木柵的平格窗。(左上)採集地點:彰2(左下)採集地點:彰2(右上)採集地點:彰4(右下):嘉1,可以看到窗後面有的牆面有突出來的關刀攑。
台灣厝的個案分析
台灣厝最基本、最純樸的造型看點,依筆者不專業的歸納,大概不脫上述提到的三項構造:穿斗式屋架、篦仔壁與和洋窗。除了上述對於構造的基本講解,筆者想要進一步帶入符合這些特徵的個案,加深讀者對台灣常民文化的理解。
個案 (1):彰4
以下個案是筆者在彰化第四選區某鄉間小道邊找到的一間古厝,雖然已經廢棄且殘破,但仍可見當代傳統台灣厝的造型。除了屋上是水泥瓦之外,殘存的木構和窗框,可見至少兩種窗式:左右開的日式平格窗,上下開的歐式重錘窗。窗戶已經佔了建物一半以上的面積,其建築思維明顯受到當年日本帝國建築樣式的影響。也因為一部份建物的崩塌,從外觀也能看到內部完整的篦仔壁和竹蒿製成的穿斗式屋架。

個案 (2):嘉2
筆者在嘉義第二選區的鄉間田野間偶然撞見,為一條龍格局的古厝。這間台灣厝的結構配置又比個案(1)稍微再高級一點。除了具備兩款不同的和洋窗和篦仔壁之外,其穿斗式的結構木料似乎也比較高級和厚實(不知是否和嘉義是『木都』有關)。
另外,此厝出簷也比較深,所以穿斗式構造對外又延伸出『步口柱』和『壽樑』(走廊上的那一根行橫樑)的構造。兩支步口柱又受到和洋折衷影響,使用的是洗石子覆蓋的立柱,比較高級的步口立柱還會有各種柱頭的樣式變化(這部分就留到下次談吧)。

其他眾多的個案
這些吸收外來文化、結合本底建築理路所起的台灣厝,其實意外地非常普遍,可能在田野之間,或藏在都市某些暗巷之中,說不定讀者們的阿公阿媽家就有這樣的房子。也不只是私宅,連廟宇和老街的建築,都受到和洋折衷文化的影響,而發展出毫不維和、能反映出台灣歷史背景的特色建築。

採集地點:雲2,除了有受到日本影響的格子窗之外,正門的兩側,也另外保有台灣在來款的木漏窗。

採集地點:台南白河碧雲寺的附屬建築,包含步口多邊柱、蝦尾插、和式窗。

採集地點:嘉2,某條老街。可以從門窗看出,其受當代日本帝國建築文化的影響。

採集地點:彰3,某個開放式的古厝公園。
行文至此,或許會有讀者心中納悶:為什麼以前從不知道台灣有這些特殊的文化景觀?如果真的那麼普遍,為何平時都沒注意到?也沒有人在談論?筆者認為,答案是『框架』!框架影響了我們日常的視線!不同的框架,對於同一件事情可能存在有不同的解讀!又或者,框架會讓人只把目光專注在事情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完全忽略了另一個。
每個框架背後都帶著意識形態,當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文化視作是中國文化的延伸,島民就會傾向去尋找台灣和中國文化的相似性,而忽略可能存在的系統性差異,相關的討論,我們就放在其他章節《多元困境:被國定古蹟限制的台灣文化視野》(草稿中)吧!
《參考資料》
[1] 國家文化記憶庫2.0 ── 穿斗式(網頁資料)
[2] 傳統穿鬪式木構造安全評估手冊與推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3] 如何分辨「編竹夾泥牆」與「小舞壁」(走讀嘉義俱樂部)
[4] 【JUST Old】老屋用語百科 ⟪材質與構造⟫(JUST A BALCONY/部落格)
[5] 國家文化記憶庫2.0 ── 編竹夾泥牆(網頁資料)
[6] 典型的編竹夾泥牆(Thread 圖片)
[7] 台灣古厝圖鑑(參考書目)
[8] 白灰麻絨泥壁(裝修大小事/部落格)
[9] 國家文化記憶庫2.0 ── 出簷(網頁資料)
[10] 圖解台灣民居(參考書目)
[11] 台灣古厝住宅風貌(參考書目)
[12] 會呼吸的竹屋(網路文件)
[13] 編竹夾泥牆(維基百科)
《重要聲明》
- 古厝資料照片皆為本人偕同友人親自拍攝,作為研究探討之用,請勿擅自挪為商用。若要用於學術用途,還請事先留言告知。
- 古厝多屬私人性質,尚有人居者,皆經過屋主同意進入拍攝,但也避免呈現可供辨識的整體外觀;有些古厝雖然已經荒廢破敗,但原本仍是他人公媽廳,宗教信仰上不方便隨意進入,即使有呈現內部的構造,拍攝皆是從外部進行。
- 為進一步去識別化,避免連結個資,所以地址皆模糊化,座標僅以以各縣市的立委選區數字來標示。例如:彰化花壇、彰化市皆屬彰化縣第二選區,則以『彰2』來呈現
- 本人意識形態、言論立場,皆和古厝本身或屋主完全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