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uxgen n⁵ 四驅版:鴻華的「性能宣言」 在 Model C、Model B 等系列鋪墊後,Luxgen n⁵ 四驅版成為 MIH 平台邁向成熟的重要指標。 根據目前的技術資料,這款車預計採用: 雙馬達四輪驅動架構(AWD) 最大綜效輸出達 400 匹馬力 0–100 km/h 加速有望壓在 5 秒內 續航里程約 500 公里以上 800V 高壓快充系統,支援 10 分鐘補能 300 公里 這些數據若最終落地,意味著鴻華的電控技術已能挑戰歐系高端品牌。 同時,這也象徵著鴻海「從代工到科技製造」的轉型已經進入新階段。
--- ⚙️ 二、製造挑戰:從平台共享到高精密驗證 對鴻華先進而言,n⁵ 四驅版並非單純「加兩顆馬達」這麼簡單。 性能車對底盤強度、電池模組剛性與冷卻系統都有極高要求。 1️⃣ 平台調校難度大幅提升 MIH 平台必須同時兼顧後驅版本與四驅版本結構, 鴻華在製程設計上需調整焊接精度與電池結構強化。 2️⃣ 電控系統同步化挑戰 前後馬達的扭力輸出需精準協調, 軟體調校必須確保加速穩定性與過彎安全性。 3️⃣ NVH(噪音震動)控制升級 性能車需要安靜又穩定的乘坐體驗, 鴻華正在導入新一代主動降噪與動態懸吊控制技術。 --- 💡 三、供應鏈效應:台灣製造的下一個爆點? n⁵ 四驅版的量產,不只是鴻華的挑戰,也是一場台灣製造業的「集體升級」。 電驅模組、碳化矽晶片:由鴻海自研與合作夥伴共同生產 動力電池組:結合鴻準與國內電芯供應鏈 組裝基地:鎖定苗栗與高雄產線,導入全自動化測試 這樣的垂直整合能力,將是鴻華接下來爭取國際訂單的關鍵競爭力。 若 2025 年起 n⁵ 四驅版能順利量產,每年產量破萬台不是夢。 --- 📈 四、投資角度:性能車開啟「高毛利」轉折點 過去市場普遍質疑電動車代工能否賺錢, 但性能車與高階平台的毛利率明顯高於入門款。 假設 n⁵ 四驅版毛利率達 18%,出貨量每年 1 萬台、均價 180 萬台幣, 則 年營收約 180 億元、獲利約 32 億元, 折算 EPS 約 0.7 元上下(以鴻華現有股本推估)。 若再結合未來 OTA、訂閱制、維修服務等後市場收入, 整體 EPS 有機會突破 1 元,意味著鴻華可望首度進入穩定獲利循環。 --- 🌸 五、粉色觀點:速度之上,是智慧與信念 在電動車領域,性能代表的不只是速度, 更是一家公司對「技術深度」與「製造信念」的展現。 鴻華先進走到今天,從零起步、從代工轉創新, 能推出一款 400 匹馬力的跨界四驅電動車, 不只是市場的驚嘆號,更是台灣製造的一次漂亮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