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篇後,我的內心小作文: 一路對永續的堅持與原則,不一定會成功,也不一定會富有,但我仍在路上。

PACM-avatar-img
發佈於CDR 主流世代 個房間
更新私密發佈閱讀 10 分鐘

這幾年,我從「果園的 IFM 專案」與「小蜜蜂計畫」開始,一步步走進碳與能源的世界。

我們曾在白板上畫願景、用便當盒談能源自治、在會議室想像一種「不靠電網也能發電、製冷、封碳」的未來。我以為大家會一路同行;走著走著,人卻一個個離開。有人說沒前景、有人說不實際,也有人問:「IT 人幹嘛搞這個?」

我最後只能選擇繼續走。說是堅持,更多時候是不敢回頭。

從資訊工程到企業負責人,再跨進綠色能源、冷卻技術、水熱裂解、碳信用與主權碳會計——這不是轉職,而是換腦。許多夜晚,我一邊畫流程與架構,一邊想:「這樣真的會有人懂嗎?」「大家都聽不懂,要說人話!」但我知道:若不寫下來、不搭起那座橋,PACM、CDR、IDC 與碳封存的整合故事,就沒人會說。

幸好,CoV後本業撐住了生存,讓我能一邊活著,一邊做我的永續夢。

我不是追風口,也不是為投資簡報;我只是想證明:在台灣,一個資料中心也能「不靠燃燒的高排放」活下去——自己呼吸、自己發電、自己降溫、自己記住碳。 有些夢想會讓人孤單,但不代表它錯。 今天我仍背著我的Mac Pro,只是包裡多了一本《巴黎協定》。如果這條路還沒有人走過,那就讓我畫出第一道足跡——不是為了證明我對,而是讓人有一天能說:「你看,他真的做到了。」「也理解PACM」


二、果園的 IFM 摸索

一切的開始,是 2022 年在T國東部JW的一場聊天。

老朋友陳老三做榴槤出口。為了穩定貨源,他契作了幾千頃的榴槤園與其他果園,帶著當地農民把品質拉到出口級。他常說:「果農要吃飯,得先種得久。」

我們在包裝廠喝茶、聊行情、聊果樹與水源,也聊農民的生活。某次我問:「你知道這些樹其實在吸碳嗎?」

他笑:「那我是不是也能收碳?」 我回:「理論上可以,只是還沒有人幫你算。」

於是我們嘗試用T國 VER 架構模擬 IFM(Improved Forest Management)路徑。在 XGO 介紹的KT大學P教授指導下,雙方團隊帶著筆電、GPS、紅外線測樹儀與園區圖資,穿梭果林丈量、拍照、定位。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看見「碳」的樣子:不是報表上的數字,而是葉影、年輪與土壤的呼吸。

估算下來,一塊 6公頃多的果園一年約 90 多噸碳匯;以當時 IFM 單價每噸約 30USD ,扣掉測繪與驗證,根本賠錢,四年後才勉強攤平。老三笑:「這樣誰要幹?」

我說:「也許沒人要幹,但總得有人先試。」

我學到:碳不是金融商品,而是關係的紀錄——紀錄人對土地的照顧,也紀錄土地的回應。

烈日下螢幕反光看不清,我們乾脆用紙筆記數據、畫界線。工人端冰水打趣:「你們這樣量,是要種還是要買?」 我回:「都不是,我們是要留下。」 自此,「留下」成了關鍵字——留下樹、留下碳、留下能量的秩序。這段經驗成了我的起點,也為幾年後「小蜜蜂」的發想埋下種子。


三、小蜜蜂的誕生

某天從老三的包裝廠離開,我腦子裡一直是那堆榴槤殼。

我原本只是為他規劃產業的生產履歷與 ERP,把契作、採收、分級、冷鏈、出口整成一條資料鏈。外觀不符或早熟的果會被剝開做凍肉與榴槤乾;地上堆滿外殼,熱氣裡混著甜膩淡淡果香與極強裂的硫化味,就榴槤味。聽說那些外殼會被載去做炭。我忽然覺得,那不是垃圾,而是能量。

資訊人的本能,是把問題還原為流程。我開始想:若把能源視為資料流,把碳視為訊號,能不能設計一套系統,讓碳的生成、利用與封存被讀取、被記錄、被治理?

回到飯店,我在筆電打下三個字:「小蜜蜂」。

我想像一個行動單元:不仰賴電網、不需要大型工廠,就地處理農廢,用熱解把煙變能量、把碳留在土裡。這不是商業企劃,也不是投資提案,而是對現場那股味道的直覺回應——能源的未來,不該只屬於電廠與國家,也應該在土地上被「養」出來。

回台後,我把想法畫成系統架構。我不急著造機器,而是先造一種共通語言:能源語言、碳語言、資料語言。三者一旦能對話,生態就會長出來。

小蜜蜂不是產品,而是一種嘗試——讓能源更誠實、讓碳有記憶,是資訊思維落在田野的首次試飛。那年我寫下:「當資料學會呼吸,能源就能活下來。」

在 D 學長引介下,我把構想帶去 DT 總部,第一次向世界級的大型企業的永續長完整闡述:能源自治、碳封存、讓資料中心「不靠燃燒」運作。會議很安靜,對方禮貌點頭、做了筆記,最後說「之後可以再談」。然後,沒有然後。

雖無後續,卻壯了我的膽——既然說得出口,就該做得出來。走出科學園區,我看著一排 HQ 大樓心想:總有一天,小蜜蜂會用另一種方式,讓能源再次被理解。


四、竹林的約定

2023 年,讓小蜜蜂發想繼續飛得更遠。我與DJ的MD Mr.HO成立「V國與T國二個協會」。名字很正式,起點很單純:我們知道東協的碳市場要啟動,但多數人還不知道自己已在浪潮裡,特別是SME。直覺告訴我:不能只做技術,得開始做制度。

協會不急著談交易與投資,反而先做教育:在二國首都與線上二國間輪流開課——有人帶電費帳單,我講碳因子;有人拿肥料紀錄,我講排放係數。ESG 不是文件,而是一面鏡子。

那年,我們與V國國企 VG 合作:對方自出資,我們顧問團協助,只為證明「竹林也能成為資產」。當時V國沒有碳法、沒有登錄平台,也沒有 LoA 或 NR;我們就以「制度之前的誠實」自律對齊《巴黎協定》第六條原則。濕熱的竹林像蒸籠,測繪隊背著 GPS 穿梭林間,每筆數據都在為未來量方向。其間我認識了 IXI 的C理事長與J執行長;理事長同時也是T大森林系教授,讓我對生態與治理的理解更完整。 竹子長得快,制度長得慢;我們沒等制度長完,就先種下信任。站在胡志明小徑,風穿過竹梢,我告訴自己:讓誠實先於規則存在。


五、遇見 SMX:一段被遺忘的負排放故事

時間回撥到 2022 年 5 月。

EMBA 畢旅的校外參訪,T國XX銀行的MD A同學牽線:「帶你們去看我公司的客戶兼房東——SMX,一家XX府的 CPO 工廠。」我沒想到,那會成為我走上碳移除之路的起點。

SMX 外觀普通,入口卻是能源在流動的味道——不是廢氣,而是把廢物變資源的焦香。W董事長夫婦 2016 年接手,但故事更早:2009 年,SMX 拿下T國第一個 CDM 認證,捕捉 POME 甲烷轉燃氣,驅動氣渦輪發電,甚至把電賣回國家電網;同時以果纖(Fiber)直燃形成 CHP,供廠內電力與蒸汽。沼氣發電、果纖燃燒、廢水再利用,幾乎「自產自用、自足自循」,是一種早於「微電網」語彙的 De-grid 能源哲學。

他們並不知道這叫什麼,只憑一句直覺:「能再用的東西,不能丟。」

我笑著說:「其實你們已是負排放工廠。」 她愣了愣,我補一句:「你懂不懂都沒關係,反正你們公司遍地都是黃金。」我們一起笑,但我心裡是震撼:在這座不起眼的工廠裡,每份副產物都是能源、每口氣體都是碳資產。外面 PowerPoint 在喊 ESG,他們早就用生活實踐「不排放,也不浪費」。

那次參訪後,我把直覺變成系統——再提出「XX天空」成為「小蜜蜂計畫」的母計畫。SMX 成了最早的「無自覺 Tie X 雛型」:當農業直覺遇上算力結構,當堆肥爐遇上碳金融,我知道:這就是我要找的事。

讓一個早就負排的故事,不再埋在雨林深處;讓它被世界看見、被碳市場承認、被文明記得。


六、碳的新語言:碳移除

2024 年,被稱為 CDR(碳移除)爆發年。我重返MT,對 SMX 說:「你們其實正是世界在找的答案。」我們開始合作:把 EFB 重新設計為 BCR(生物炭碳移除)原料,把沼泥用CHP餘熱烘乾,與Biochar 二者合成有機肥料,研擬出「社區碳信用銀行」的概念與框架,落實FPIC與CCB的里山文化思路。同時,我們讓工廠的每度電、每批炭、每筆廢棄物流向都被記錄——這是一場誠實的工程。

同年,我也做出一個決定:把本業的綠電業務切出去,與台灣綠能公司合併。綠電與碳不該是兩條線,而是一個循環。我出身 IT,懂資料,不懂機電;但我能把兩種語言翻譯成同一套系統。與 DT IA 的合作也更深入——他們是技術巨人,而我只是代理與供應商;我不去定義產品,只在可觸及的邊界,放進一個能說真話的小模組。不搶市場、不打品牌,只讓能源誠實地說話。

2025 年 4 月|原廠 BCR 驗測啟動

那一個月,我們把預處理後的 EFB 物料正式送進 HG原廠 的實機系統,進行「在地條件、在地燃料、在地工藝」的封裝驗證。焦油味混著火氣,機器的低鳴像在呼吸——那不再是示範,而是碳第一次在現場「說話」。

當天收工後,我站在廠區外,看焦香被風帶走。報告還沒來、數字也在整理,但我知道:我們已把「能不能」變成「做得到」。每筆數據、每度熱能,都是對世界的回應。

傍晚時分,廠區燈光亮起,我心想:這不是終點,只是第一次聽見的「碳語言」。

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陋室說書
7會員
105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陋室說書的其他內容
2025/11/04
From Heat to Finance: Cooling, Carbon Removal, and Digital Sovereignty
2025/11/04
From Heat to Finance: Cooling, Carbon Removal, and Digital Sovereignty
2025/11/04
From Compute to Compost: Designing a Carbon-Negative Data Center
2025/11/04
From Compute to Compost: Designing a Carbon-Negative Data Center
2025/11/03
Taiwan’s IDC Net-Zero Path The Power Hunger of Data Centers Data centers are rapidly becoming huge energy consumers. According to the IEA, in 2024
Thumbnail
2025/11/03
Taiwan’s IDC Net-Zero Path The Power Hunger of Data Centers Data centers are rapidly becoming huge energy consumers. According to the IEA, in 2024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書名 : 環保一年不會死 作者 : Colin Beavan柯林.貝文 譯者 : 謝維玲 內容 : 這本書主要內容在講述一個住在經濟中樞紐約市的一個人,因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嘗試帶這老婆、孩子以及一隻狗,進行零汙染計畫的實驗,要在一年之內,讓自己一家透過減少消耗與增加回饋的方式,達成對於地球
Thumbnail
書名 : 環保一年不會死 作者 : Colin Beavan柯林.貝文 譯者 : 謝維玲 內容 : 這本書主要內容在講述一個住在經濟中樞紐約市的一個人,因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嘗試帶這老婆、孩子以及一隻狗,進行零汙染計畫的實驗,要在一年之內,讓自己一家透過減少消耗與增加回饋的方式,達成對於地球
Thumbnail
書名 : 環保一年不會死 作者 : Colin Beavan柯林.貝文 譯者 : 謝維玲 內容 : 這本書主要內容在講述一個住在經濟中樞紐約市的一個人,因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嘗試帶這老婆、孩子以及一隻狗,進行零汙染計畫的實驗,要在一年之內,讓自己一家透過減少消耗與增加回饋的方式,達成對於地球環境的
Thumbnail
書名 : 環保一年不會死 作者 : Colin Beavan柯林.貝文 譯者 : 謝維玲 內容 : 這本書主要內容在講述一個住在經濟中樞紐約市的一個人,因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嘗試帶這老婆、孩子以及一隻狗,進行零汙染計畫的實驗,要在一年之內,讓自己一家透過減少消耗與增加回饋的方式,達成對於地球環境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對地球現況的批判以及對人類自私的反省,呼籲改變發展模式以維護地球生態和兒童成長環境。地球、環境、生態、人類發展、科技便利、盲目追求享受等,都是文章的核心關鍵詞。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Thumbnail
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Thumbnail
一點一點在改造環境,雖然過程勞力少不了,但徹底流汗也是在代謝,如同我們正在清除塵封已久的蜘蛛絲和灰塵,過程中免不了要弄髒衣服和勞動身體,但勞動後的成果卻是對身心皆有助益,因為環境的變化直接回應我們的努力是值得的喔!
Thumbnail
一點一點在改造環境,雖然過程勞力少不了,但徹底流汗也是在代謝,如同我們正在清除塵封已久的蜘蛛絲和灰塵,過程中免不了要弄髒衣服和勞動身體,但勞動後的成果卻是對身心皆有助益,因為環境的變化直接回應我們的努力是值得的喔!
Thumbnail
作為一個地球上的居民,我們每天都在影響著環境。我們的行為和決定會對我們周圍的世界產生影響,其中最主要的之一就是我們的碳足跡。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帶你進入碳足跡的世界,解釋什麼是碳足跡,它為什麼重要以及如何減少它。   Image Source: Unsplash‍ 首先,我們需
Thumbnail
作為一個地球上的居民,我們每天都在影響著環境。我們的行為和決定會對我們周圍的世界產生影響,其中最主要的之一就是我們的碳足跡。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帶你進入碳足跡的世界,解釋什麼是碳足跡,它為什麼重要以及如何減少它。   Image Source: Unsplash‍ 首先,我們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