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x learning】 對話的系統化武器:品質檢核 × 追問技巧全攻略

更新 發佈閱讀 52 分鐘

前言

品質來自檢驗,深度來自追問。這些手段,是讓對話變得可靠的利器。

這是你嗎?

怡萱是一個正在忙於碩士論文的研究生,他想要探討「永續能源政策的社會影響」。

因為文獻查找有點麻煩的緣故,他請ChatGPT幫他整理近5年內的相關文獻,而ChatGPT也很快生成了一份看似完整的清單,附上標題、作者與期刊名稱。

一開始,怡萱覺得這份清單看起來非常完美,從標題上來看也非常切合他的論文主題的文獻回顧。

但是當他隨手去查了其中一篇以後,發現根本就沒有這篇文章,不只是標題,連作者、期刊也全部都是AI幻想出來的。

「其他篇呢?到底有哪些是幻想出來的?」怡萱想到如果要逐篇驗證,這個麻煩程度就讓他頭皮發麻。

但他也不知道有沒有更快的方法來確認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只能陷入「要嘛全盤懷疑、要嘛盲目相信」的兩難。

而在另一個領域,設計師柏安也遇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困境。

柏安是一位自由接案的設計師,正在思考著客戶LOGO的設計與品牌視覺。

這一次的案子中,客戶要求品牌的風格必須是「簡約但俏皮」。於是他打開了Gemini,並且輸入:「請幫我設計一個品牌視覺概念,風格要簡約又俏皮。」

Gemini的第一版輸出看起來很完整,但柏安覺得「俏皮」的感覺完全沒有出來。

於是他不斷輸入:「再俏皮一點!」、「再活潑一些!」

柏安覺得Gemini就像是脫韁的野馬,回覆越來越誇張,甚至開始跑出完全不符合「簡約」的建議。

「到底是誰說AI好用?它完全沒有要管我的指令啊!還不如一開始我就自己來。」覺得煩躁的柏安毫不猶豫地直接把Gemini關起來了。

接著,畫面來到了一間顧問公司,是正在準備市場分析簡報的專案經理,俊豪。

作為一個使用AI已經的人,他熟門熟路地打開了Copilot以後,一開始就輸入了很長的起手語,充分地交代了產業背景、分析框架與簡報風格。Copilot的回覆一開始很到位,讓他覺得很放心。

但隨著對話越來越長,俊豪發現,Copilot開始逐漸偏離主題,甚至忘了最初的框架與設定。

他嘗試著想要把對話拉回來,卻只能一頁頁往上翻找之前的內容,過程非常耗時且讓人煩躁。

「如果有個比較快可以讓Copilot回憶起前面討論的重點就好了。」俊豪不禁這樣想。

這些使用AI的日常,看似熟悉又無可避免。每次打開AI,第一件事就是開始焦慮:今天是不是又要看一堆幻想文,然後做白工?

讓AI成為你的戰友與武器

這種挫敗的感覺,聽起來這似乎是使用AI的日常,但對於某一些人來說好像不是這樣。

有一些人,他們對於AI給出的答案,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輸出,而是懂得怎麼檢驗品質,並且加以調整。

當AI給出一個答案或回覆的時候,他們會先停下來檢查:這裡的資訊是否正確?推理是否前後一致?語氣是否符合需求?他們不會急著照單全收,而是把品質檢核當作一個必要的步驟。

而當他們發現AI給出的回覆可能有問題,或是不符合預期時,他們也不再只是模糊地說「再好一點」或「再改一下」。

而是懂得如何追問:有時候要求AI展開推理鏈,有時候要求它提供依據來源,有時候則直接挑戰它的結論或是強制要求他停止。

這些追問不會只是修正對話的方向而已,他最終能夠做到讓對話逐步收斂,使得AI的回覆越來越貼近真正的需求。

你會看到,這些人和AI的互動,不會只是單純地單向的輸入與輸出,而是一場有檢核、有追問的協作。

當一個人懂得品質檢核與追問,他等於有一整套的經過鍛造的武器庫。每一個檢核點,就像是盾牌,能擋下AI的錯誤與幻覺;每一個追問技巧,就像是利刃,能切開模糊與偏航。這些武器不是零散的,而是組裝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能隨時切換、靈活運用。

這就是系統化武器的力量——它讓對話不再依靠運氣、不再是隨機的碰撞,而是有策略的前進。

AI對話系統化的力量

AI回覆生成的模式

在我們討論為什麼會需要透過品質檢核與追問來提高AI對話品質前,我們必須要先理解現行的大型語言模式生成回覆的時候的不同模式。

第一種是模擬生成,這種模式是根據語言模式和上下文預測最可能的字詞。

這種模式下,AI能夠和提問者進行推理與創作,但因為並非根據最新的事實資料,因此也容易出現事實錯誤或邏輯跳躍。

另一種模式是查找生成模式,AI會先從外部資料庫或網路檢索資訊,再交由語言模型生成回覆,事實正確性較高。

Neha等人於2024年系統性回顧[1]指出,模擬生成雖然靈活,但相對來說也容易產生「幻覺」,而查找生成模式能顯著提升資訊正確性與上下文一致性。他們建議在高準確度需求的場景中,應該要優先採用查找生成,並強調混合模式是未來趨勢。

目前為止的幾個不同的語言模型中(像是ChatGPT、Copilot等),主要都是以模擬生成為主要的回覆方式,只有在使用者有特別指定的情況下才會是查找生成模式。

而這兩種模式的差異,就是我們設計這套系統架構的最主要理論基礎之一。由於多數AI預設是模擬生成模式,所以提問者經常會感覺到AI的回覆有幻覺的存在,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品質檢核先初步確認AI回覆的品質與正確性。

並且透過適當的追問與澄清方式來要求AI進行查找模式,確認資訊的來源與可靠性,這樣就可以大幅提高AI回覆的可用性。

系統性對話模式的重要性

從前一篇部落格就不難看出,這個系列的文章一直有意,想要打造一個系統性的AI對話模組,不單純是以「提問技巧」作為主幹,而是從提問者的心態、自我覺察和問題釐清出發。

然後才真正開始逐步進入到跟AI的對話,也因此在真正開始處理問題以前,我們設定了「對話定錨節奏法」的流程。

讓AI可以針對提問者的起手語,先判斷提問者提供的內容是否充足,讓提問者可以透過提供素材與參考資料的方式聚焦AI的回覆品質,以及最後透過摘要的方式來建立AI的記憶錨點,並且選擇提問者適合的對話節奏。

這些程序的目的,是確保起始回覆的品質穩定。

但是隨著對話越往下推進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足夠穩健的流程的話,提問者可能就會繼續淪為被動接受AI指令與回覆的那一方,也沒有辦法可以將AI導向想要的最終目標。

有鑑於此,我們在任務開始後,進一步地設計了對應的系統化應對策略,讓提問者可以在每一次AI的回覆以後,不再只是被動接受AI的回覆,而能主動參與、檢查、調整,進而提升整體對話品質,直到走向最後的目標。

Jia等人於2024年的研究[2]中發現,對於AI回覆中的問題,包括事實錯誤、邏輯不連貫與冗言重複,如果能透過人為檢核機制介入,整體對話的可信度與可用性將顯著提升。

由此可見,對話品質的提升並非單純只能來自模型本身的進化。來自使用者的策略性介入與系統化支持,也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當檢核與追問成為可複製、可練習和優化的流程以後,就能在模型的優化還在持續努力時,讓AI對話就能從單向輸出轉化為雙向協作,系統使用者也可以真正掌握對話的節奏與品質。

而這個系列的文章把在「對話定錨節奏法」後面的品質檢驗、追問的這套具有銜接性但是又可以單獨閉環運作的系統,稱之為「互動精煉系統」。

這套系統就像是對話過程中的品質管理中心,在這一套系統底下,又隨著每一次的AI回覆,我們都要經過品質檢驗以後再追問的兩個流程,因此我們又可以進一步地分成「品質檢核流程」以及「語意追問流程」。

以下我們會針對這套系統底下的兩個不同流程,更進一步說明應該要如何操作。

品質檢核流程

什麼是品質檢核流程?

在我們的這一套互動精煉系統中,品質檢核流程在其中扮演的是防守角色。

品質檢核流程的核心任務不是生成內容(當然生成內容也是其中的一環),而是協助提問者辨識AI回覆中的錯誤、模糊與冗餘,確保整體對話的可信度與可用性。

這並不單純只是一個糾正AI回覆的系統,更是一種主動的語言防禦策略,讓提問者能夠有系統地評估、調整、優化AI的輸出品質,而不是再只是被動地接受AI的輸出。

而我們這個系統中的品質檢核流程,採用的是「後置檢核」的設計。

整個流程上,在提問者結束了整個對話定錨節奏法的流程以後,AI會給出第一個回覆。

而當看到了AI的第一個回覆以後,提問者再透過特定的文字提示語,啟動檢核流程來糾正、調整以及優化AI的輸出品質。

這樣的設計有幾個重要優點:首先,它讓使用者保有節奏主導權,能自由決定何時檢查、檢查哪些項目、是否要檢查。

其次,它不會干擾AI的生成流程,讓回覆保持自然與完整。

最後,它具備高度的重複使用性,同一段回覆可以用不同提示語反覆檢查,支援多輪精煉與教學應用。

對於每一次的回覆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流程來檢驗AI回覆的品質,方法都一樣,就是換湯不換藥而已。

確切的操作方法

我們的品質檢核流程支援兩種不同的操作方法:一種是「單項檢核」,提問者可以針對特定指標(例如資訊正確性、邏輯一致性)進行逐點檢查。

另一種是「整體檢核」,一次檢查全部的品質指標,適合在正式輸出前進行總體把關,或是提問者真的有點懶得逐項檢核時。

這兩種方式都不會由AI主動啟動,而是完全由提問者決定是否使用、何時使用、使用多少。

提問者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針對你想要檢核的項目,在與AI的對話框中輸入我們所提供的文字提示語即可。

而由於我們前面已經提供過了起手語、節奏的選擇同時也請AI整理了任務的摘要,因此很多東西我們不需要再重複輸入,而是可以直接使用前面步驟完成的內容。

這段操作會大量用到前幾篇文章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頭參考。

以下先把前幾篇文章的傳送門先快速放在這裡:

【AI x learning】 從不動腦到思考迴路:為什麼使用 AI 前你得先學會提問

【AI x learning】 提問不只是輸入,而是內在方向的外顯:找到屬於你的起跑線

【AI x learning】 對話不是漂流,而是有坐標的前進:學會設定目標,讓 AI 真正懂你要去哪裡

【AI x learning】AI 是共構者,不是答案供應機:打造良好對話起手式

【AI x learning】 對話不是隨機漫遊,而是共識為錨、節奏為路:讓互動真正走向目標

而設計上因為每一個指標都要求提問者去做檢核,勾選checkbox的過程未免有些繁瑣,因此這套系統在設計上我們將一部分品質檢核的任務交給AI本身,讓AI依照我們前面的任務摘要整理與起手語對照檢查。

不需要或不適合使用品質檢核流程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AI回覆都需要啟動品質檢核。

某些類型的回覆本身就不構成可檢核對象,像是AI在任務前釐清條件、確認需求或請求補充資訊時,回覆內容屬於協商階段,尚未進入任務輸出。

又或者AI提供的是流程提示、模組狀態說明、操作方式說明,這些都屬於系統性提示,不具備品質評估的意義。

此外,當AI是回應提問者的情緒、閒聊或非任務性互動時,回覆的目的在於陪伴與連結,而非完成任務,也不適合啟動檢核流程。

最後,如果提問者沒有明確表示要檢查的話,就是比照不同大型語言模型的作法,基本上AI是不會主動執行檢查的過程,因此所有的品質檢核的主導權都會掌握在提問者的手中。

品質檢核的細項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一樣,品質檢核流程的核心目標並不是為了要糾正錯誤,而是想要建立一套可複製、可練習的檢核流程,讓提問者真正掌握對話品質。

接下來,這篇文章將逐項解析這六個品質指標,並提供對應的檢查目的以及可以一鍵複製的文字提示語,協助你在每一次互動中,都能更精準地掌控AI回覆的品質。

品質檢核指標一:目標對齊

不管是什麼樣的任務,在任何AI的回覆中,回覆本身是否有呼應目標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會關係到整段的回覆是不是有在正確的方向上沒有偏離。

如果AI的回覆偏離主題、誤解任務或是完全搞錯方向,就算生成的語言再怎麼流暢、格式再怎麼漂亮,「不能完成任務的回覆」都難以稱之為高品質的回覆。

因此,在設計整個系統的時候,我們將「目標對齊」認為是第一個最應該要確認的品質指標。

這項品質指標的檢核重點在於,AI是否有準確理解提問者的任務目標?是否有明確呼應起手語或摘要中設定的成功標準?是否有偏離主題、誤解需求或忽略關鍵條件的情況?

甚至在多輪對話中,是否仍維持對原始任務的聚焦,而非逐漸偏移到其他的方向?

AI的回覆偏離目標的問題常見於複雜任務、跨回合對話或提問者語意較抽象的情境中。

但是可以透過「目標對齊」的品質檢核,並且搭配後續語意追問流程的技巧,有助於提問者重新掌握任務主軸,也讓AI的回覆重新找回可用性與信任感。

關於目標的部分,我們在前面「設定目標」的文章以及「起手式」的文章都有提到許多像是成功的標準等等,如果有跟著我們前面的文章進行相關流程的話,可以建立對應明確、讓AI好找到的目標。

若要啟動這項檢核,請於AI回覆完以後,在對話框貼上以下的內容:

請針對剛剛的回覆檢查是否符合以下的「目標對齊」的要求:1.回覆是否符合在起手語/摘要中設定的任務目標?2.是否有偏離主題、誤解需求或忽略關鍵條件?3.是否有明確呼應「成功標準」?請逐點回答「符合/不符合」,若不符合請標註出來並簡述原因,再給出修正版。

品質檢核指標二:邏輯與一致性

在多輪對話或複雜任務中,AI回覆的邏輯與一致性往往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幻覺或是亂講。

就算AI的回覆表面上看起來合理,但是如果推論跳躍、語意矛盾或前後不一致的話,都會讓提問者感到困惑,同時也是最多AI使用者會抱怨的地方。

如果提問者有辦法可以辨別的話那還好,但如果提問者沒有辦法辨別的話,很容易就會相信AI胡謅的回覆。

邏輯一致性的檢核重點在於,AI的回覆是否有清楚的推論脈絡?是否有在同一段回覆裡面有自我矛盾、語意混亂或邏輯跳接?

更重要的事情是,必須要確認是否有跟前面的幾段回覆中、起手語的設定中有矛盾、混亂的情況。這些都是邏輯一致性判斷品質的關鍵。

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是,AI在進行邏輯與一致性的判斷時,仍然有它的界線。

從技術角度來看,AI的確具備初步的自我檢查能力。

它可以比對前後段落是否出現語意矛盾、檢查推論是否連貫、語氣是否一致,並判斷是否偏離原始主題。

但是這些屬於表層邏輯的檢查,可以透過提示語啟動並由AI自行執行,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AI無法完全掌握任務脈絡的深層意圖,也無法辨識「合理但不適切」的推論。

例如,AI可能給出邏輯上正確的建議,但不符合提問者的情境、偏好或決策目標。此外,像「語氣是否讓人安心」這類主觀感受,也無法由AI自行判斷。這些判斷需要人類的語境理解與情緒感知,這個是AI所無法處理的部分。

當然,對於個別上看起來合理,但連接起來以後卻完全不知道這個邏輯是怎麼走的瞎拼湊的,也會包含在其中。

如果想要啟動這項檢核,提問者可以在AI回覆完以後,貼上以下的文字提示:

針對剛剛的回覆,檢查是否符合「邏輯與一致性」的要求:1.回覆是否維持清楚的推論脈絡? 2.是否延續前一輪對話的主軸與語氣?3.是否有自我矛盾、語意混亂或邏輯跳接?

這項檢核特別適合用在多輪對話、風格選擇、論點建構等任務中,能有效協助提問者辨識語意偏移與推論斷裂的風險。

品質檢核指標三:資訊正確性

資訊的正確與否,是提問者在與AI對話的過程中幾乎可以說是最容易產生的風險。同時也是AI的回覆容易被認為是「幻覺」的問題來源。

但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一樣,大型語言模型生成文字有兩種模式,真正有查找資料或根據原本的資料庫推測最可能出現的下文,因此本來就可能會有「幻覺」的可能性,這幾乎是無可避免。

而當AI回覆中包含事實性陳述、引用、定義、數據或歷史事件時,若內容錯誤或來源模糊,不僅會誤導提問者,也可能造成後續決策失準、學術失誤或教學混亂。

目前在AI問世以後,這類型的災難可以說是頻傳,由此可見資訊正確性這項品質指標的重要性。

這項指標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協助提問者辨識AI回覆中的事實錯誤、模糊引用與過度延伸。

這項檢核特別適合用在報告撰寫、教學設計、研究輔助這種比較正式而且需要考察資料來源的場合,能有效協助提問者辨識事實性風險與引用品質。

而資訊正確性的檢核重點包含以下:AI是否提供了明確且可信的事實?是否有模糊或錯誤的引用?是否在未標示來源的情況下給出具爭議性的陳述?是否有過度延伸、誤解概念或混用術語的情況?

在教學、研究、報告撰寫等任務中,這些錯誤可能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特別需要把關。

必須要注意的事情是,技術上AI可以進行初步的自我檢查,例如辨識哪些句子屬於事實性陳述、哪些內容可能需要來源支持,甚至可以主動補充資料來源或標註不確定性。

但是,AI的知識庫並非即時更新,也無法保證所有引用都來自權威來源。因此,提問者仍需保有判斷力,特別是在處理時效性資訊、專業知識或跨領域引用時更是如此。

如果想要啟動這項檢核,提問者可以貼上以下的文字提示:

請檢查剛剛的回覆是否符合「資訊正確性」的要求:1.回覆中有哪些句子屬於事實性陳述?請逐句列出;2.每句事實性陳述的資料來源是什麼?若無明確來源,請標註「尚未確認」或「推測性內容」;3.若有引用、定義或數據,請補充出處或說明可信度,另外請針對判斷無明確來源或推測性的內容查找相關來源。請逐點回答,再給出修正版。

這段提示語的設計目的是讓AI主動標註其回覆中的資訊來源,並讓提問者能夠比較方便地進行人工判斷與補充查證。

品質檢核指標四:格式與風格符合度

一般人理解的格式與風格其實大致上來說可以包含兩個面向,一個是提問者最一開始在起手語裡面有提過的「硬性」格式。像是字數的限制、成品風格的限制等等。

而另外一個面向則是提問者跟AI互動的語氣模式的指定,包含回覆的節奏、AI的角色等等。

這兩個面向其實是屬於不同層面,因此在這個品質檢核流程裡面中,我們把他分為不同的品質檢核指標來做處理,而在這邊的「格式與風格符合度」的部分我們要處理的,就是「硬性」的格式與風格規定AI的回覆是否有符合。

硬性的格式規定往往會連動最後的成品規格,以及是否有達成目標的間接的指標,但時常會在與AI的多輪對話中AI可能會忘記相關的格式與風格的規定。

因此格式符合度的檢核重點包括:是否採用起手語和補充資料中,提問者指定的段落式、條列式、表格式等呈現方式?是否有明確的分段、標題、標註符號?是否符合具體限制(如每點不超過100字)?是否有過度堆疊、缺乏空間感或視覺壓力過大的情況?是否在提問者所提供的參考資料範圍中思考?

由於提問者可能對於任務有許多不同的限制,因此雖然起手語中已經算是很詳細了,但還是會強烈建議在這個地方可以將「一定要遵守的限制」,再輸入於文字提示中請AI特別檢查。

和格式符合度不同的是,風格符合度的檢驗則聚焦在:是否符合提問者前面指定的風格?是否有參考提問者先前提供的範例與要求?是否在回覆中有使用相同的風格呈現?

這項檢核在許多有指定格式或是風格的任務中會顯得非常重要。

若要啟動這項檢核,提問者可於AI的回覆後,貼上以下的文字提示語:

請檢查剛剛的回覆是否符合「格式與風格符合度」的要求:1.回覆是否採用起手語和補充資料指定的格式(如條列式、段落式、表格式)與要求?是否有明確分段與視覺結構?2.說明是否有按照起手語的要求以特定的風格或範例產出結果?請提供參考的內容與細節。3.如果提問者有提出參考資料作為思考範圍,請檢查產生的結果是否有基於提問者提供的參考資料?4.檢查是否多段的回覆是否有採用一致的格式與風格,是否有混用或是偏離?請逐點回答「符合/不符合」,若不符合請標註並簡述原因,再給出修正版。

我自己其實比較少用到格式和風格符合度的品質檢查,因為是否有符合格式或是風格是否符合我想要的,我看到AI生成的結果以後就能夠快速判斷了。

因此這邊的文字提示比較像是提供給,對於格式的要求比較多,提問者需要一一確認是比較麻煩的情況。

品質檢核指標五:情緒與安全感

前面的格式與風格處理的是對於任務的硬性要求的框架,而這個部分要處理的則是提問者與AI之間的互動過程的「軟性」要求。

情緒與安全感是品質檢核中最容易被忽略、卻最深層影響提問者體驗的指標。

當提問者處於焦慮、猶豫、卡關或探索階段時,AI回覆的語氣、節奏與情緒敏感度,往往決定了整段互動是否能真正發揮支持與陪伴的功能。

你可能會覺得,AI的回覆是否有達到情緒支持與陪伴的功能應該是自己最曉得,這件事情為什麼還會需要AI來檢驗?

其實不盡然,有時候提問者在情緒的當下未必可以真的自我覺察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樣貌、在焦慮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往往有機會可以透過與AI對話的過程中不經意展現,因此讓AI來協助察覺語氣的部分仍然有其必要性。

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實可以直接做確認,但是我們是不是也很常打開ChatGPT問它:「你覺得他剛剛為什麼會這樣做?他在想什麼?」這是一樣的道理。

而這項指標的目的,是協助提問者判斷AI回覆是否具備情緒友善性、是否能提供穩定感與心理安全感。

這項品質檢核的重點包括:AI是否有維持原本使用者所設定的角色和語氣?AI是否有察覺提問者的情緒狀態?是否使用了過於冷漠、過度指令式或壓迫性的語氣?是否在提問者表達焦慮或不確定時,仍維持穩定、溫和、鼓勵式的語言節奏?是否有過度堆疊資訊、語速過快或語氣跳接的情況,導致提問者感到壓力或失控?

這項指標它不只是語言品質的檢查,更是互動品質的守門機制,確保AI回覆不會在無意中加重提問者的心理負擔。

同時也可以協助使用者在對話的過程中,覺察自己的情緒來源,除了解決任務之外也能達到同時解決情緒的效果。

若要啟動這項檢核,提問者可以貼上以下的文字提示語:

請檢查剛剛的回覆是否符合「情緒與安全感」的要求:1.回覆是否有符合起手語和補充資料設定的角色和語氣?2.對話的節奏是否有偏離起手語和補充資料最一開始的設定?3.回覆是否有察覺提問者的焦慮、猶豫或卡關狀態?4.語氣是否穩定、溫和、鼓勵?是否有壓迫性、冷漠或過度指令式語言?5.是否有資訊堆疊、語速過快或語氣跳接,導致心理壓力?請逐點回答「符合/不符合」,若不符合請標註並簡述原因,再給出修正版。

這項檢核不只是語言層面的調整,更是對整體互動品質的守護。它提醒我們:AI回覆不只是資訊輸出,更是一種語言關係的建立。

品質檢核指標六:實用性與可操作性

實用性與可操作性是品質檢核中最貼近任務落地的指標。

當提問者尋求的是具體建議、操作流程、決策輔助或創作起點時,AI回覆如果只是「說得通」卻「做不得到」那其實任務並不能算是有好的解決。

這項指標的目的,是協助提問者判斷AI回覆是否具備可執行性、是否能轉化為具體行動或成果。

當然提問者也可以先根據AI當下的回覆試著做做看,如果真的遇到問題以後再來問看看AI可以怎麼解決。

但是考量到可能提問者對於AI提供的解法是否具體,不那麼肯定,因此也需要一個這樣檢核的流程,所以我們在流程的設計上也還是有保留這個部分,但他就不是必需的。

這個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的品質檢核重點包含以下:AI是否提供了具體步驟、明確建議或可採用的策略?是否有過於抽象、籠統或空泛的語句?是否有「聽起來合理但無法執行」的建議?是否忽略了提問者在起手語和補充資料中的條件限制、時間壓力或資源可得性?在創作、規劃、決策、教學設計等任務中,這些落地性問題往往是品質落差的關鍵來源。

若要啟動這項檢核,提問者可以貼上以下的文字提示語:

請檢查剛剛的回覆是否符合「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的要求:1.回覆是否提供具體步驟、明確建議或可採用的策略?2.是否有過於抽象、籠統或空泛的語句?是否忽略提問者的條件限制?若有不符合之處,請標註並簡述原因,再給出修正版。

我自己在AI給出相關的建議以及最後定調的流程以後,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會直接先去做看看,如果真的有問題的話才會再回來做追問。

因此對於這項品質指標我自己也比較少做。

整體品質檢驗

前面的品質檢核指標都是單一項目,但有時候提問者可能會希望能一次檢驗AI回覆的所有品質指標,因此我們也設計了相關的文字提示語可以使用(當然這個文字提示就會長的不可思議):

請檢查剛剛的回覆是否符合以下品質要求,逐點回答「符合/不符合」,若不符合請標註並簡述原因,再給出修正版:1.回覆是否符合提問者在起手語或摘要中設定的任務目標?是否有偏離主題、誤解需求或忽略關鍵條件?是否有明確呼應成功標準?2.回覆是否維持清楚的推論脈絡?是否延續前一輪對話的主軸與語氣?是否有自我矛盾、語意混亂或邏輯跳接?3.回覆中有哪些句子屬於事實性陳述?其資料來源是什麼?若無明確來源,是否已標註「尚未確認」或「推測性內容」?是否有引用、定義或數據需要補充出處或說明可信度?4.回覆是否遵守使用者指定的格式(如條列式、段落式、表格式)與風格?是否有明確分段與一致的視覺結構?是否有混用或偏離?是否有參考使用者提供的資料並加以呼應?5.回覆是否維持穩定、溫和、鼓勵的語氣?是否符合提問者在起手語或補充資料設定的角色與語氣風格?是否察覺提問者的焦慮、猶豫或卡關狀態?是否有語氣跳接、資訊堆疊或心理壓力?6.回覆是否提供具體步驟、明確建議或可採用的策略?是否有過於抽象、籠統或空泛的語句?是否忽略使用者的條件限制?

當然,雖然我們在這個部分提供了六項不同的品質檢驗指標,以及對應的文字提示。但是其實文字提示的內容並沒有強制一定要有什麼內容,提問者也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來做更改與調整。

如果對於整個檢驗的流程非常熟悉的提問者,也可以完全不需要我們這邊的文字提示語,以自己最自然的風格與AI互動檢核品質,這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喔!

我們透過了一系列的文字提示語,以及模組化了品質檢核應該要確認的內容,當你熟練這套流程後,品質檢核將不再是負擔,而是你掌握對話品質的利器。

語意追問流程

在前一階段,我們透過六項品質指標,建立了判斷AI回覆品質的基本框架。並且針對不同的品質指標設計了相對應的文字提示,以及最後方便提問者使用的整體品質檢核提示文字。

這些指標可以幫助提問者辨識AI回覆輸出的落差、偏誤與風格錯位,是一種「事後檢查」的品質守門機制。

在確認完AI回覆的品質以後,接下來,我們即將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語意追問流程,這是屬於在我們的互動精煉系統中的進攻的角色。

這是一套「互動式修正技術」,讓提問者可以不只是檢查AI回覆的品質,更能在對話當下主動介入、即時調整、逐步推進,直到最後達成每一次和AI對話的目標。

這套流程分為五大類,每一種都對應特定的使用情境與修正目的,而每一個類型中又有不同的追問技巧可以讓提問者使用。

提問者可以根據任務需求選擇適合的追問方式,也可以搭配前面的品質檢核指標,對於每一次的AI回覆都能形成「判斷 → 修正 → 再判斷」的完整互動迴路。

從AI給出回覆的第一句話,直到最後達成任務的目標,其實都是反覆在操作這樣的一個流程,最後你會發現,你不會再覺得AI的回覆完全不可控,原本是驚喜包的AI對話,變成是透明的盒子。

你可以清楚明白為什麼AI會給你這樣的結果,你可以大幅修正、微調,直到你滿意為止。

接下來,我們將逐一介紹這五大類語意追問種類,並說明每一個種類底下不同追問技巧的使用時機、操作語句、AI的反應邏輯,以及為何能有效推進任務。

類型一:即時修正與控制

在語意追問流程中,「即時修正與控制」這個類型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提問者能在AI回覆尚未完全偏離、或剛出現品質落差的當下,立刻介入並重新導向到提問者希望的方向。

不依賴事後檢查或整段重寫,而是強調「當下停住、就地修正、重新聚焦」,以最小成本維持互動品質。

這類技巧特別適合用在當提問者感覺「開始跑偏了」、「語氣不太對」等與一開始的設定方向不同時,這些技巧能提供一種剎車機制,讓對話重新回到可用軌道。

這一類型的追問技巧中,它們的共通特性是即時性高、控制力強、修正範圍小。提問者可以指定格式、限制字數、要求語氣轉換,甚至只針對某一段落進行微調,用以避免後面有過多的偏移、錯誤堆疊太多的時候,要一切重來的慘劇。

這種「微幅介入」的能力,讓提問者在互動過程中擁有更高的主導權,也讓AI回覆更容易被納入實際任務流程。

而在這個類型底下,我們設計了三種不同功能的追問技巧,每一項都會附上具體使用時機、操作邏輯與可貼用的文字提示語,讓你在實際互動中能夠即時上手、穩定推進。

追問技巧一:打斷並重導向

「打斷並重導向」這項技巧的目的,就是讓提問者能在第一時間踩下煞車,並重新設定AI回覆的焦點與方向。

它特別適合用在創作初稿、風格選擇、教學設計、決策輔助等任務中,尤其是在需要穩定節奏與可採用輸出的場景裡,效果最為明顯。

這項技巧的操作非常直接,當你發現回覆開始偏離預期方向,可以立即中止當前輸出,並指定新的聚焦點或格式要求。

這個方法的亮點是,這種即時介入的方式不只是「停住」,更是包含了「重新導向」,讓整段互動重新回到可用軌道。

操作上,AI接收到指令後,會停止原本的結果生成,並依照新的焦點、語氣或格式重新輸出。

打斷並重新導向的文字提示語,會由兩個不同的架構所組成,前段是要求AI停止繼續往這個錯誤方向生成的指示,後段則是另外指定提問者的方向需求修正。

以下我們在文字方框中提供幾個範例,你可以按照你的需求修改以後使用:

「先停在這裡。請把重點改回A方向。」「角色偏離了『思緒整理師』的設定,請重寫這段,用清晰但不生硬的語氣回應。」

這些提示語可自由組合,也可以根據提問者的需求修正微調。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技巧的常見錯誤是只說「這不太對」或「你這樣不太好」,但沒有給出明確的改向指令。這會讓AI無法判斷要改什麼,也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偏誤。

最好的做法是加入具體的「改正方向」的語句,例如:「請改回X」、「聚焦在Y」、「限制在Z範圍內」。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是語句不可以過於模糊,例如:「請你再想清楚一點」——建議改為:「請重新聚焦在『教育面優勢』,並列出三個具體理由」。

這項技巧的關鍵在於:不要只是批評,要給方向;不要只是停住,要能導向。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即時修正的功能,讓互動品質穩定可控。

追問技巧二:前置限制與邊界重設

追問技巧「前置限制與邊界重設」,是用於當提問者發現AI在回覆的過程中已經偏離原本起手語中設定的格式要求。

跟前一個追問技巧的差異在於,「打斷並重導向」針對的是大方向的偏移,而「前置限制與邊界重設」則是針對AI的回覆是大方向正確,但是可能格式等要求不符合。

簡而言之,前一個追問技巧是針對「大的錯誤」,而這邊的追問技巧則是針對「小的錯誤」。

這項技巧特別適用於有嚴格要求格式的任務中,像是撰寫報告等,提問者對於AI的回覆內容覺得OK,但是對於格式的呈現方式不是想要的時候來使用。

操作上,提問者可以直接在文字提示中,說明修改的方向與限制的語句,當AI接收到這類指令後,會依照新的限制重新輸出。

提問者想要使用這個提問技巧的話,可以依照下面提供的範例文字提示語,修改成自己適用的情境:

「請用條列式的方式呈現,每點不超過80字」「請用文字段落內容呈現,不要使用條列式」

這項追問技巧經常會與其他的追問技巧使用,尤其是在各種的內容已經修正好了以後,只差最後的格式輸出需要調整時作微調。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項技巧的常見誤用是語句過於模糊或限制不明確,例如:「請短一點」、「請文字多一點」、「請清楚一點」。

這些語句無法提供具體的操作邊界,容易造成AI理解偏差。建議改為明確清楚的指令像是「每點限80字」。

追問技巧三:就地糾正

「就地糾正」與其說是一個新的追問技巧,倒不如說是針對一個特殊的情況。

前面的兩個追問技巧,不論是針對大的錯誤還是小的錯誤,基本上來說都是整體的呈現不符合提問者想要的。

而「就地糾正」針對的則是讓提問者可以針對特定句子、段落或結構進行微幅修正,保留可用部分、只改動問題區塊,而不用通篇全部修正。

這項技巧會使用在當回覆如果是內容大致可用,格式沒有問題的時候,只是某一些內容可能「不夠準」、「不夠貼近」、「不夠好懂」時,就地修正能發揮最大效益。

操作上,提問者可以明確指出要修正的段落或是句子,並且說明希望的改法。AI接收到這類指令後,會保留其他段落不動,只針對指定區塊進行更新,並依照提問者的語氣、格式或內容要求進行微調。

這邊提供提問者可以使用的文字提示範例,提問者可以依情境修改使用:

「只修第2段:語氣太命令式,請改成陪伴式,其他段落不動。」「第5行字數太多,請減少字數。」

我自己在使用「就地糾正」的這個技巧時,如果預測AI可能的內容會過多難以清楚指定讓AI修改時,會在生成的時候就先讓AI以不同段落內容的方式先生成並且命名(像是段落A、段落B...),這樣就比較明確可以指定是哪一段要讓他修改。

使用這個方法值得注意的點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沒有清楚指定要修改的區域,這個部分可以用上面提供的段落指定方法來處理。

第二個則是修改的方向不清楚,應該要避免說:「這段不太好」、「請你調整一下」。

而這個部分就跟前兩個追問技巧相同,要提供具體的修正方向,像是「第3點資訊不夠具體,請補充一個實例」才能讓AI的回覆更貼近需求。

類型二:結構化與分解

第二類技巧是「結構化與分解」,這類技巧的設計初衷,是協助提問者將複雜、雜亂或過長的語言輸出,轉化為清晰、有層次、可操作的內容架構。

當AI回覆出現資訊堆疊、邏輯混亂、段落過長或焦點模糊時,這些技巧能夠有效地拆解問題、重建結構,讓整段互動重新變得可讀、可用、可推進。

當然,對於AI的回覆是否可能有邏輯混亂等其他情況,可以使用我們前面品質檢核流程使用的方法們來抓出。

這類技巧的共同特徵是:能夠「收斂資訊量」、「穩定語言節奏」、「建立可操作骨架」。它們不只是格式上的整理,更是思考方式的重構。

提問者可以要求AI展開推理鏈、限制回覆範圍、逐層摘要、強制結構化輸出,甚至設定每回合的節奏與輸出量,讓整段互動變得像是逐步搭建的語言模組,而非一次性傾倒的資訊堆。

這類技巧特別適合用於當提問者需要逐步釐清、分段處理、或建立穩定格式時,結構化分解能發揮極高的效益。

它們也非常適合搭配品質檢核流程,形成「先拆解 → 再檢查 → 再優化」的互動迴路。這一個類型的技巧的重點在於「資訊的拆解與理解」。

接下來,我們將逐一介紹這一類中的各項技巧。每一項都會附上具體使用時機、操作邏輯與可貼用的文字提示,讓你在實際互動中能夠逐步拆解、穩定推進。

追問技巧一:要求推理鏈

當AI給出了某個結論、建議或是選項的時候,提問者可能會覺得「好像合理,但不確定為什麼是這個結論」,或是使用品質檢核過後發現了AI可能有邏輯混亂的情況,就會很適合使用這個追問技巧。

「要求推理鏈」這項技巧的目的,就是讓提問者能夠要求AI將結論背後的思考過程展開為清楚的推理步驟,釐清前提、比較標準、邏輯順序與風險判斷。

這個追問技巧可以讓提問者從被動接收整個結論,變成可以操縱或理解整個過程,進而提升可操作性與品質透明度。

這項技巧特別適合用在當提問者需要理解AI為何選擇某個方向、如何判斷優劣、是否考慮到風險與限制時,展開推理鏈能有效釐清語意結構與判斷依據。

操作上,提問者可以指定推理格式,例如「前提 → 比較標準 → 結論」,或「假設 → 推論 → 風險」,讓AI依照指定結構輸出。

這種結構化的展開方式,不僅讓提問者更容易理解,也方便後續進行挑戰、補強或替代。AI接收到這類指令後,會將原本的結論轉化為三層或多層的推理步驟,並在每一層提供簡潔說明。

以下提供可以使用的文字提示參考範例,可以調整成適合自己的情況並且使用:

「請把你選擇『方案A』的理由展開為三步推理:前提 → 比較標準 → 結論,每步不超過80字。」「請把你建議『選項B』的理由展開為三層:假設 → 推論 → 風險,每層列出一點即可。」「請用『條件 → 推論』的格式,說明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語氣保持分析式。」

提問者如果想要使用這個追問技巧,最容易有的誤區就是只要求「請說明理由」,但沒有指定推理格式或層次結構。這會讓AI回覆流於片段敘述或重複結論,無法真正展開思考過程。

建議改為:「請用三層推理展開理由」、「請依照『前提 → 推論 → 結論』格式說明」,並加入字數限制或語氣要求。

另一個可能會有的問題是,要求過多層但未給出焦點,例如:「請展開五層推理」卻沒有指定主張內容,容易導致語意漂移。

這項技巧的關鍵在於:不是問「為什麼」,而是問「你怎麼想的」,並要求具體的邏輯結構與語言層次。

追問技巧二:限定式推進

在處理複雜任務或多層次內容時,AI的回覆常會一次性傾倒大量資訊,導致提問者無法逐步吸收或有效檢核。

而這邊提到的「限定式推進」,就是讓提問者在每一回合都能主動設定語言的處理範圍與節奏,限制焦點、控制輸出量,讓互動節奏變得更穩定、語意更清晰。

強調的是「只處理一塊、只說一段、只展開一層」的語言節制能力。

當任務本身具有多個面向、階段或選項時,逐步處理能有效避免資訊爆量。

操作上,提問者可以在起手語或中途指令中,明確限制處理範圍與輸出量,AI接收到這類指令後,會依照指定焦點與節奏進行輸出,並暫時限制其他相關內容,等待後續指令再逐步展開。

提問者可以透過以下的文字提示範例,加以調整成自己需要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先處理第一段,請列出三個具體優勢。」「先聚焦在第一個策略的內容,請展開主張與理由,其他先不展開。」

這項技巧的常見誤用是語句過於籠統或模糊,例如:「你慢慢講」、「不要太快」、「你先講一點就好」——這些語句無法提供明確的範圍限制或節奏控制,容易導致AI理解錯誤或仍然展開過多內容。

建議改為較明確的:「這回合只處理X,不要展開Y」、「每次只處理一個策略」,先從比較小範圍的問題先開始深入處理。

追問技巧三:結構化壓縮

「結構化壓縮」是讓提問者要求AI依照指定格式與層級進行語言整理與資訊壓縮,從視覺結構到語意層次都進行重組,讓回覆變得清晰、有邏輯、可操作。

主要的功用在於把AI的回覆進一步提煉出重點,讓提問者便於理解,可以解決資訊太多但是重點不明的問題。

實際操作上,提問者可以要求AI依照指定格式與層級進行輸出。AI接收到這類指令後,會依照指定格式與層級進行語言重組,讓提問者比較好理解內容。

提問者可以使用以下的文字提示範例,但請務必調整成適合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指定:

「請將剛剛的回覆重點整理成條列式的3句話。」「請將剛剛的內容以100字內的摘要重點說明。」

這類的指令跟前面的追問技巧一樣都會有相同的誤區,當語句過於模糊或格式指令不完整,例如:「請你整理一下」、「用表格寫」等這類細節不足時,很容易沒有辦法讓AI整理出可以方便理解的資訊。

建議改成比較詳細的指定方式,可能是指定字數、呈現的方式等等,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這類的追問技巧也非常適合用於學習新東西,或是要產出教學內容的時候使用。

類型三:疊代與比較

當任務進入「多版本生成」或「選項評估」階段,提問者往往不再只是要求單一回覆,而是需要在多個可能之間進行比較、篩選與優化。

因此疊代與比較的類型,是為了協助提問者在多版本或多選項中快速收斂,進而篩選出提問者自己比較傾向的結果。

這一類技巧之所以被歸為同一個分類,是因為它們都具備「語言凍結 → 差異展開 → 條件變化 → 品質收斂」的操作邏輯。

這類技巧特別適合用在當提問者需要在多個可能之間做出判斷、或希望逐步優化某段內容時,能發揮極高效益。

它們不只是幫助提問者挑選最好的版本,更是協助提問者建立一套可疊代、可比較、可驗收的語言流程。

接下來,我們將逐一介紹這一類中的三項技巧:凍結+疊代、分支對比、假設測試。

追問技巧一:凍結與疊代

在與AI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提問者有一些先決問題已經可以確定了,就可以將先決問題「凍結」下來,讓後續討論的內容建立在這個定案的結果之上。

這個追問技巧的目的在於,可以慢慢一步一步把需要確定的事情定下來,讓討論的內容逐步收斂,而不是反覆重啟或全段重構。

提問者希望確定某些部分的決定,而且要針對還不確定的部分進行討論時,這項技巧能發揮極高效益。同時也可以避免反覆地修改已經確定的部分,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功。

操作上,提問者可以明確告訴AI哪些東西已經確定不會再更動了,再告訴AI現在要基於這些不更動的內容下往下做討論,並給出修正方向或格式要求。

AI接收到這類指令後,會依照「保留+更新」的邏輯進行輸出,並在回覆中標示哪些是已經確定的、哪些是更新的內容。

如果想要使用凍結+疊代的追問技巧,可以參考以下的文字提示範例,並修改成自己適合的情境:

「我們先暫定A選項,接下來我們來處理A選項的細部內容。」「方案的選擇先以B方案為主,接下來要決定B方案裡面的其他內容。」

雖然「凍結與疊代」的追問技巧看起來與「就地糾正」有點類似,但是凍結與疊代其實處理的問題是針對複雜的任務時,可能會面臨到很多不同層次或階段的選擇時,提問者選擇先就一個選項暫時選擇以後,往下處理,但是就地糾正比較像是針對簡單的任務作微調。

前者多數會用在比較前面的大方向決定,後者則是用在幾乎最後要定案的時候,兩者的時機稍微有些不同。

凍結與疊代可能的誤用,會包含沒有明確指定哪個部分已經確定了,像是只表示:「選擇一個比較好的」,這個就會建議改成明確指定要凍結、已經做好決定的部分,例如:「已經先決定了A方案,接下來請繼續在這個範圍裡面作討論。」

追問技巧二:分支比對

如果是任務中提問者必須要在多個版本、策略或是風格中選擇時,「分支對比」這項技巧的目的,就是讓提問者能夠要求AI同時輸出兩種以上的版本,並進行並列比較,協助提問者辨識差異、挑選偏好。

這項技巧特別適合用在創作規劃、風格選擇、教學設計、策略評估、決策分析等任務中,它解決的是「不知道哪個版本比較好」的困境,也能讓提問者在比較過程中逐步釐清偏好與判斷標準。

實際的操作上,提問者可以明確要求AI輸出數種以上的版本,並指定比較指標,AI接收到這類指令後,會依照指定分支進行輸出,方便提問者進行比較與選擇。

以下提供相關的文字提示語範例,提問者可以自由調整成需要的內容:

「請給我兩種不同的風格,一個是溫情感人的,另一個則是專業形象,各寫一段文案。」「幫我就A方案或是B方案,針對費用、所花時間長短分別進行比較。」「請用表格呈現兩種策略的適用情境與風險,欄位為:策略名稱|適用情境|潛在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技巧的常見誤用就是只說:「請給我兩種版本」,但沒有指定比較維度或焦點內容,容易導致AI產出兩段差異不明或重複性高的內容,如果有希望不同版本想要的風格或內容,會指定比較好。

追問技巧三:假設測試

在任務推進過程中,提問者常會遇到「如果條件不同,結果會不會改變?」的情境。

「假設測試」這項技巧的目的,就是讓提問者能夠要求AI在特定條件變化下重新生成回覆,並比較差異,進一步判斷策略的穩定性、語氣的適配性或邏輯的延展性。

當提問者需要判斷某個主張是否能在不同情境下成立、或希望測試語氣、格式、立場的變化時,這就是最適合使使用假設測試的時機。

實際操作上,提問者可以明確設定假設條件,並且要求AI重新生成或是基於這個假設的條件下提出回覆。AI接收到這類指令後,會依照假設條件生成內容與判斷,方便提問者進行比較與判斷。

「請用相同格式,假設對象是初學者,再寫一版建議,語氣保持陪伴式。」「請假設消費者是學生族群,判斷這個文案是否還能增加轉單。」

我自己曾經有在針對創業中的文案撰寫中,請AI假設自己是不同的客群來看這個文案是否可以打中該族群的心,對於還沒有足夠粉絲量體可以觀察的情況下,透過這個方式也可以討論出適當的行銷文案。

需要注意的事情是,這項技巧的常見誤用是只說「你換個角度想看看」或「如果不一樣呢?」但沒有明確指定假設條件或輸出格式,容易導致AI理解偏差或產出內容與原本無法比較。

強烈地建議提問者要盡量把假設的條件寫清楚,AI的回覆將更具延展性、可比較性與決策價值,同時也可以讓提問者更釐清自己的需求。

類型四:一致性與持續性-摘要回灌

類型四中,就只有「摘要回灌」這個追問技巧而已,同時也是我自己非常愛用的一個追問技巧,尤其是在大型任務的對話中。

在多輪互動中,AI回覆偶爾會出現語意漂移、記憶斷裂或品質標準失效的情況。

這些偏差不一定是錯誤,而是語言生成的自然限制,尤其當對話歷程拉長、任務邏輯變複雜時,AI很容易忘記先前已確認的目標、語氣、格式或限制條件。

而這個類型的設計目的,就是協助提問者可以讓AI拉回原本的設定,透過語意錨點的回灌與品質基準的重申,讓整段互動重新對齊任務方向與語言標準。尤其當任務進行到中後期、已累積大量討論內容時,摘要回灌能成為穩定品質的關鍵節點。

由於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對話節奏定錨法」中,有一個流程就是請AI依據提供的資料、起手語等整理好任務的摘要,並且建議提問者可以先行儲存。

因此操作上來說會變得相當容易,提問者只需要將已經儲存的任務摘要整理,重新貼上並且搭配適度的文字提示就可以了。

AI接收到任務摘要整理後,會先逐項比對摘要與目前回覆,再進行調整或重寫,我們就可以達到很快速的重新校正的功效。

如果想要做到這件事情,提問者可以搭配使用的文字提示語範例如下:

「這是我們之前整理的任務摘要,請以此為基準檢查並更新你的回覆。」「現在我提供給你我們之前整理的任務摘要,請重新對準我們的任務並且重新輸出。」(請記得除了這段文字提示語以外還要貼上摘要的內容)

摘要回灌的追問技巧是在跟AI對話後期,非常重要的品質穩定的核心技術。

雖然有些人會請AI嘗試去回憶之前的對話,但是經常會發現AI就算表示他有回憶了但可能也是錯的,因此最保險也最快的做法就是直接提供給他最原始的任務摘要整理。

而我自己在使用的習慣上,如果是重要的討論錨點,我也會先保留在一個記事本或是Notion的檔案裡面,以便如果需要回灌記憶的時候,可以快速找到相關的內容而不用一直翻找。

這個摘要回灌可以說是目前我最常使用,而且覺得非常受用的一個方法,尤其在搭配了「對話節奏定錨法」以後,整件事情變得輕鬆很多。

類型五:語意澄清與情境對齊-定義澄清

第五個類型其實也是只有一種追問技巧,就是定義澄清。

在與AI互動的過程中,最容易被忽略但最關鍵的品質風險之一,就是「AI跟使用者理解的其實不一致」。

雖然我們會透過「對話節奏定錨法」去確認起手語或是任務內容中是否有需要釐清的,但是隨著對話的過程中,也高度有可能會再出現需要釐清的內容。

當提問者跟AI可能在使用某個詞彙或是名稱的時候,很可能雙方並不是在講同一件事情,因此這個類型的設計目的,就是協助提問者在這類情境中主動釐清內容,讓回覆真正貼近使用者的任務需求與語言理解。

定義澄清的技巧在與AI對話的過程中很常見,只要使用者對於AI回覆中的某個關鍵詞、名稱等模糊的內容有疑慮時,就可以要求AI進一步地說明。

實際使用上,提問者可以直接要求AI定義某個他提過的詞彙或是內容,AI接收到指令後,就會依照提問者的需求展開相對應的解釋,而提問者則可以針對AI的解釋,透過其他的追問技巧加以修正。

「你說的『某個名詞A』是指什麼?請定義並列出三個具體面向」、「請定義『某個名詞B』的定義」

小結

當你開始會主動要求比對版本、凍結先決問題、針對特定語句進行疊代修正,並能快速切換語氣、格式與策略方向時,對話早已經不再只是單向請求,而是你手中的工具。

你也知道如何讓AI回到主軸、補上遺漏,甚至在語意模糊時要求定義與情境說明。

同時,你能掌握語言的節奏,也能判斷什麼時候該停、該比、該重寫。

你會發現,這時的對話,是你設計的流程,是你主導的節奏。AI將會成為你的語言助手,而你,已經是這場對話的編舞者。

下一次看到AI的回覆,請先停一下,問自己:這段內容有哪裡值得檢查?然後,打出你的第一句追問。

你已經懂得讓每一次追問成為品質的轉捩點,不只是延伸語句,而是重新定義方向、調整結構、優化成果。

但真正成熟的對話設計,不只在於如何繼續,更在於何時該停下。

下一章,我們將帶你看懂「停止」的意義——如何辨識完成訊號、如何收尾語意、如何讓整段互動穩穩落地。讓每一次互動,不只是精準完成,更是一次語言上的漂亮收尾。

參考文獻

[1] Neha, F., Bhati, D., Shukla, D. K., Guercio, A., & Ward, B. (2024). Exploring AI text generation,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arXiv preprint, arXiv:2412.03933. https://arxiv.org/abs/2412.03933

[2] Jia, J., Komma, A., Leffel, T., Peng, X., Nagesh, A., Soliman, T., Galstyan, A., & Kumar, A. (2024). Leveraging LLMs for dialogue quality measurement. Proceedings of NAACL 2024 (Industry Track), 359–367. https://doi.org/10.18653/v1/2024.naacl-industry.3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若芽| Wakame
33會員
32內容數
把想過的事、說過的話風乾、放妥,避免老的時候,想不起來。
若芽| Wakame的其他內容
2025/10/28
這篇文章從真實使用者的經驗出發,帶你認識「對話定錨節奏法」——一套讓AI回覆更穩定、更貼合的互動流程。從起手語設計、前提確認、素材補充到節奏選擇,每一步都幫助你掌握對話主導權,讓AI不再亂飄,而是成為真正的協作夥伴。
Thumbnail
2025/10/28
這篇文章從真實使用者的經驗出發,帶你認識「對話定錨節奏法」——一套讓AI回覆更穩定、更貼合的互動流程。從起手語設計、前提確認、素材補充到節奏選擇,每一步都幫助你掌握對話主導權,讓AI不再亂飄,而是成為真正的協作夥伴。
Thumbnail
2025/10/21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AI不是讀心術大師,它只能依照你給的「第一句話」來推敲需求。好的起手語不是命令,而是邀請;不是「幫我寫一篇文章」,而是「我們怎麼一起開始」。透過案例、心理學研究與工具設計,文章帶你理解為什麼第一句話能決定AI回覆的品質,並提供一個「起手語產生器」幫助你快速打造專屬的開場白。
Thumbnail
2025/10/21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AI不是讀心術大師,它只能依照你給的「第一句話」來推敲需求。好的起手語不是命令,而是邀請;不是「幫我寫一篇文章」,而是「我們怎麼一起開始」。透過案例、心理學研究與工具設計,文章帶你理解為什麼第一句話能決定AI回覆的品質,並提供一個「起手語產生器」幫助你快速打造專屬的開場白。
Thumbnail
2025/10/13
這篇文章不是教你花俏的提問技巧,而是幫你在開口前先搞懂「為什麼問」和「想得到什麼」。從三個真實困境故事出發,以心理學和教育理論作為支持,並且提供實用工具-目標錨點生成器,讓你不會在AI對話中迷航,而是成為對話的領航者。
Thumbnail
2025/10/13
這篇文章不是教你花俏的提問技巧,而是幫你在開口前先搞懂「為什麼問」和「想得到什麼」。從三個真實困境故事出發,以心理學和教育理論作為支持,並且提供實用工具-目標錨點生成器,讓你不會在AI對話中迷航,而是成為對話的領航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上週參加水球軟體學院的《AI時代的1%工程師》工作坊後,深刻體會到 AI x BDD 結合的威力,此課程不僅教學技術,更拓展軟體工程師思維,協助工程師提升生產力,避免被AI取代。課程適合具程式基礎者,內容涵蓋實例化需求、可執行規格、驗收測試驅動開發等,帶領學員探索AI協作與全自動化開發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上週參加水球軟體學院的《AI時代的1%工程師》工作坊後,深刻體會到 AI x BDD 結合的威力,此課程不僅教學技術,更拓展軟體工程師思維,協助工程師提升生產力,避免被AI取代。課程適合具程式基礎者,內容涵蓋實例化需求、可執行規格、驗收測試驅動開發等,帶領學員探索AI協作與全自動化開發的可能性。
Thumbnail
當 AI Agent 進入金流,穩定幣成為支付的關鍵角色,實體資產代幣化(RWA, Real World Assets)則打開了高達 2 兆美元的市場潛力,從房地產、債券到黃金,都能被切分、流通、快速交易。在未來的數位世界,我們要問的不只是 AI 能否做決策,而是能不能真正守護我們的資產與信任。
Thumbnail
當 AI Agent 進入金流,穩定幣成為支付的關鍵角色,實體資產代幣化(RWA, Real World Assets)則打開了高達 2 兆美元的市場潛力,從房地產、債券到黃金,都能被切分、流通、快速交易。在未來的數位世界,我們要問的不只是 AI 能否做決策,而是能不能真正守護我們的資產與信任。
Thumbnail
之前我曾經分享一個結合生成式 AI 的創意行銷案例:可口可樂 Year 3000,從這個案例我們看到了廣告團隊如何運用生成式 AI 的創造力做市場溝通。今天我想分享 Ogilvy Hong Kong 和女性組織一起推出的「Undercover」 App。
Thumbnail
之前我曾經分享一個結合生成式 AI 的創意行銷案例:可口可樂 Year 3000,從這個案例我們看到了廣告團隊如何運用生成式 AI 的創造力做市場溝通。今天我想分享 Ogilvy Hong Kong 和女性組織一起推出的「Undercover」 App。
Thumbnail
冰兒報報|AI X DX|數位轉型2.0|DX 2.0|如何利用AI加速企業數位轉型
Thumbnail
冰兒報報|AI X DX|數位轉型2.0|DX 2.0|如何利用AI加速企業數位轉型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AI)和軟體即服務(SaaS)已經開始深度結合,並將在未來塑造出一種新的服務模式。本文將探討AI如何增強SaaS的功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應用案例,並展望AI將如何影響SaaS的未來發展。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AI)和軟體即服務(SaaS)已經開始深度結合,並將在未來塑造出一種新的服務模式。本文將探討AI如何增強SaaS的功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應用案例,並展望AI將如何影響SaaS的未來發展。
Thumbnail
程式原碼: https://github.com/JokerWuXin/ChatGpt-LineBot 步驟: S1.至OPEN AI 取得 API KEY S2.至LineBot 取得 Channel access token 、Channel secret 並 進行相關設定 S3.至Verce
Thumbnail
程式原碼: https://github.com/JokerWuXin/ChatGpt-LineBot 步驟: S1.至OPEN AI 取得 API KEY S2.至LineBot 取得 Channel access token 、Channel secret 並 進行相關設定 S3.至Verce
Thumbnail
在第三方Cookie停用、第一方資料缺乏之下,CX顧客體驗被視為行銷新方針,今年行銷圈年度盛會【成長駭客年會 2022】即以《CX 佈局全攻略》為主題,邀請多位業界專業講師到場分享。
Thumbnail
在第三方Cookie停用、第一方資料缺乏之下,CX顧客體驗被視為行銷新方針,今年行銷圈年度盛會【成長駭客年會 2022】即以《CX 佈局全攻略》為主題,邀請多位業界專業講師到場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