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產力系統?
生產力系統是幫助你提高生產力的一套系統化流程,其中包含了步驟拆解與工具搭配,而通常這個系統都很龐大且複雜,但這背後卻往往滿足了我對於效率的期待。
因此,我曾經著迷於研究甚至搭建自己的生產力系統,也被市面上各種課程或書籍給誘惑,投入了許多時間和心力學習各種新興的生產力工具(例如:Evernote、Notion、NotePlan、Craft、RemNote、Heptabase、UpNote等),以及嘗試各種生產力能人所分享適合他們的生產力系統(例如:瓦基、雷蒙、Esor等)。
我過去所踏的坑與跌的洞
但適合他們的,大多都不適合我。
而我太想獲得和他們一樣的成果,所以總是重複期待「也許這次的嘗試,能夠真的會有所成果,有朝一日我也有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產力系統」,不過最後總是換得一場空。
其中,最值得分享的例子,莫過於Notion了。
我前後大約來回使用了三次,這慘痛的歷程鮮明到讓我現在都還記得:
- 第一次開始使用時,Notion還沒有繁體中文版,必須要透過YT上的分享,自己慢慢從功能開始理解起。
- 第二次使用則是看到網路上有人開始分享模版,那時的模版都是免費的,還沒有發展出模版商店(付費出售Notion模版)。於是,我就複製了好幾個我很喜歡的模版(這些模版往往都相當複雜,是我無法理解背後如何搭建的那種程度),回去使用Notion。
- 第三次使用是在網路上看到不同人分享,他們使用Notion建立了哪些幫助他們改變人生(生活/工作)的系統,甚至市面上也開始出現很多與Notion相關的線上課程,有些是教你如何輕鬆上手,有些則是主打如何打造全方位的管理系統,於是我又忍不住回去開始研究如何利用Notion搭建適合我的生產力系統。
在這幾年的拉扯中,我斷斷續續的重複嘗試了好幾次,每次的結果都不約而同的「系統沒搭建完成,該推進的行動也沒做。」
於是我開始思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是我的方法或工具用錯了?還是我花的時間不夠多?
或者,有沒有一種可能:其實是系統太複雜了,而我不適合過於複雜的系統?
如同Kyo在此篇文章中所分享「人有追求完整性的偏好」,所以我才會一再落入搭建完整且完美系統的坑洞裡,當初看到這篇文章時,對於這個見解,我實在是太過認同了。
以下是我看這次重複看Kyo的文章時,所筆記的重點:
人性對於事物完整性是有本能追求的,也就說,人對於完整性是有偏好的,所以我們才會不斷的落入追求完美或完整的系統,總是妄想透過一個工具就解決所有的事情。
適合我生產力哲學是?
簡單的步驟與簡單的工具,是我現在的生產力哲學。
我還是很喜歡研究生產力工具,也很享受使用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滿足感,滿足我使用工具產出成果的成就感。
好的工具,要能夠幫助我專注且有效率的完成該階段的任務。
好的生產力,要能夠在使用好的工具下,產出深度且有價值的成果。
該如何取得工具使用的平衡?
選擇是否要使用一個工具,相當於做一個選擇,而對於做選擇的態度,我趨向謹慎。
因此,現在當我要使用一個新工具前,會先釐清:
- 我目前遇到什麼問題需要使用這個工具?
如果連自己為什麼要使用這個工具都不清楚,更不用期待這個工具可以為你提供價值。你必須要凌駕於工具之上,因為你是使用工具,不要被工具使用了。 - 這個工具可以滿足我的哪些需求,以解決問題?
具體列出要解決問題時,需要滿足哪些需求,並且先瀏覽工具的官網,確認開發工具的核心理念(我後來才發現這很重要!)與各項功能是否切中痛點。 - 這個工具的使用成本高不高?我可以負擔嗎?
這邊的使用成本包括學習成本與付費訂閱或買斷的成本。
在確認上述問題的答案後,代表我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評估工具對我的適切性,接著就可以做決定了。
結語:不要錯把手段當成目的了
工具和系統從來都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透過這些工具和系統產出最後的成果。
這需要不斷的練習,畢竟本性的趨力實屬強大,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重蹈覆轍,讓我們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