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面臨一樣的問題:人越來越難找,尤其是Z世代,根本看不懂他們在想什麼。你開的薪水不比別人低,福利品項也逐年增加,但履歷表就是少得可憐,好不容易找來的人,待不久又走了。
你可能以為這是「缺工」問題,或是「景氣」問題。
但我必須直接地告訴你:這不是缺工問題,這是你的「品牌」問題。
更準確地說,是你,作為企業的CEO或創辦人,沒有把「雇主品牌」當作一個核心產品來經營。
為什麼你的「徵才」總是失敗?
在台灣,尤其是中小企業主,我們習慣用「成本思維」來找人。我們在104、1111上刊登「職缺」,條列出「工作內容」和「薪資範圍」,然後就開始等。
這是在「採購」人力,不是在「吸引」人才。
你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行銷部門是用這種方式賣產品的——「品名:餅乾一盒。內容:麵粉、糖、油。價格:100元。」——你覺得消費者會買單嗎?
不會。因為這沒有「價值主張」,沒有「品牌故事」,沒有「信任」。
你現在的徵才廣告,就像那盒無聊的餅乾。而你的人才(你的客戶),正在被台積電、聯發科,甚至是被那些更懂Z世代語言的新創公司(他們有更吸引人的「包裝」)搶走。
你把雇主品牌這件最重要的事,外包給了人資部門。人資部門擅長的是「流程管理」(Process),是篩選履歷、安排面試、處理薪酬;而你(CEO)該做的是「品牌策略」(Strategy)。
把「公司」當產品,你就是產品經理
你必須立刻轉換思維。你的「公司」就是一個產品,而「人才」是你要吸引的客戶。
身為CEO,你就是這個產品的「首席產品經理」(CPO)。你需要定義這個產品的核心價值,也就是EVP(Employee Value Proposition,員工價值主張)。
不要跟我說你的EVP是「優於勞基法」或「三節獎金」。那是「產品規格」,不是「品牌承諾」。
你必須回答一個關鍵問題:
「一個頂尖的人才,為什麼要選擇加入你,而不是加入你的競爭對手,甚至不是去創業?」
你的答案,就是你的EVP。
這個答案可能不是錢。中小企業在薪資上很難贏過大集團,但你可以在其他地方建立護城河:
- 學習速度: 在你這裡,三年能學到大企業十年的功力?
- 決策影響力: 在你這裡,一個好的idea能直接被CEO聽到並執行?
- 戰場寬度: 在你這裡,他能接觸到從行銷、營運到策略的全貌?
- 企業文化: 你們是一群「玩真的」團隊,拒絕辦公室政治?
從「道、法、術」打造你的雇主品牌
當你定義了EVP(這就是你的「道」),接下來你才能談「法」與「術」。
1. 法:內部行銷,建立信任(Internal Marketing)
你的品牌,不是你「說」了算,是你「員工」說了算。
在你開始對外宣傳前,請先做好「內部行銷」。你承諾的EVP,你現有的員工感受到了嗎?如果他們感受不到,你對外說的就全是謊言,這只會加速人才流失。
你的第一群TA,永遠是你現在的員工。 先讓他們「買單」,他們才會成為你最強的品牌大使。
2. 術:內容為王,精準觸及(Content & Channel)
有了真實的內部故事(素材),你才能開始做「外部行銷」。
忘掉那些制式的徵才圖卡。 你需要的是「內容」,是能建立「信任」的內容。
- CEO的「人設」: 你(CEO)必須站出來。你對產業的看法、你的經營理念、你對人才的期待。你要用你自己的聲音,去吸引「同頻率」的人。
- 團隊的「日常」: 拍成短影音、寫成文章。真實的團隊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甚至是一次「光榮的失敗」,都比你說「我們團隊氣氛融洽」要可信一百倍。
- 價值的「證明」: 你們如何培養新人?你給了誰舞台?那個「三年學到十年功力」的員工,請他自己出來分享。
在對的「通路」上架: 不要只守著104。Z世代在哪裡?他們在Dcard、在LinkedIn、在YouTube、在IG。你的「產品」(職缺)就該上架到他們會去逛的地方。
結語:別用「錢」去競爭,要用「價值」去吸引
台灣的產業環境,搶才大戰只會越演越烈。
身為CEO,你不能再只看著「訂單」和「財報」。你必須回頭看你的「產品」——也就是你的公司。
人資是負責「流程」的,而你是負責「品牌」的。
停止用「採購」的思維去找人,開始用「行銷」的思維去經營品牌。當你把雇主品牌當作你最重要的產品時,你吸引來的,才會是「夥伴」,而不只是「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