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今天想跟大家好好聊一則關乎「台灣科技產業大轉向」的重要新聞。
鴻海(Foxconn)在 11 月中向外界表示,AI 伺服器已經連續兩季超越智慧型手機(包括 iPhone),成為公司的主要成長引擎。而且更猛的是,他們還預告下週的技術日會宣布一個「和 OpenAI 有關的重大消息」🤯。
看完這篇,你會得到三件事:- 搞懂鴻海現在到底在押什麼:AI 伺服器怎麼變成鴻海的營收主角?
- 掌握鴻海這幾年的策略轉彎:從 iPhone 代工王,變身 AI 資料中心供應鏈巨頭,整個過程我會用時間線帶你梳理。
- 理解為什麼市場對「Foxconn × OpenAI」特別興奮:硬體製造龍頭+AI 模型之王,這可能是什麼新玩法?
那我們就開始吧!
Foxconn 把 AI 伺服器擺上台面 💻⚡
先來看這次 Reuters 報導的重點。
📈 Q3 財報亮眼:AI 伺服器撐起 17% 獲利成長
根據路透,鴻海 2025 年第三季淨利來到 576.7 億台幣,年增 17%,比市場預期高出不少。撐起這波成長的主力就是——AI 伺服器。
這裡的「AI 伺服器」,鴻海是放在「雲端與網路」業務底下,而這一塊第三季的營收再次超過「智慧型消費性電子」(iPhone 所屬類別)。而且已經是 連續第二季 超越,代表這不只是短期現象,而是結構大轉換。
早在 8 月的第二季財報,鴻海就已經講得很清楚:
- 雲端與網通佔營收 41%
- 智慧型消費性電子掉到 35%
- 2021 年這個比例還是 54% 呢(差很大對吧?)📉
也就是說,鴻海真正的賺錢大戶,不再是 iPhone,而是 AI 伺服器。
🔮 鴻海對 2026 年超樂觀:AI 需求將是最大引擎
董事長劉揚偉直接講明:
- 對 2026 年的 AI 市場「非常樂觀」
- AI 需求會是 2026 的「主要成長動能」
- Q4 營收會有顯著年增
- AI 伺服器第四季將比第三季更好
雖然鴻海一向不給具體財測,但 8 月到 11 月的說法一致偏多,這真的是一個很明確的訊號。
👀 重頭戲來了:下週要公布「和 OpenAI 有關的合作」
這段把整個市場炸到起飛。
劉揚偉在法說會上說:
下週技術日會公布一個「和 OpenAI 相關」的重大 announcement。
細節完全沒講,OpenAI 也沒回應。
想像空間就來了:
- 是客製化的 OpenAI 專用伺服器?
- 是參與 OpenAI 巨型資料中心?
- 還是什麼新的 AI 基建合作框架?
這些都是市場的推測,但官方目前只有一句:
「會有一個跟 OpenAI 有關的公告」。
🏭 全球擴產:美國、墨西哥、台灣全線啟動
今年鴻海在全球的 AI 伺服器布局真的不手軟:
- 資本支出提高 20%,重押德州與威州伺服器產能
- 在德州、墨西哥興建工廠,支援 Nvidia 等 AI 客戶
- AI 伺服器與一般伺服器市佔率接近 40%(全球頭部玩家)
- 與三菱電機合作 AI 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 與東元合作 AI 資料中心電力與冷卻
這些全部串起來,就是一句話:
鴻海想做的不只是 AI 伺服器,而是整個 AI 資料中心的「全套解決方案」。
這一步怎麼走來的?從 iPhone 王國到 AI 伺服器龍頭 🔧➡️🧠
來,我們用時間線讓整個轉型路線一目了然。
1️⃣ 2019:劉揚偉上任,開始押注新方向
他上任後三個主軸非常明確:
- AI 伺服器
- 電動車(EV)
- 半導體
Reuters 分析指出,EV 和晶片目前對營收貢獻還不大,但 AI 伺服器已經率先開花。
2️⃣ 原來早就超前部署:2000 年代就和 Nvidia 合作
不是 ChatGPT 爆紅才開始做 AI。
鴻海:
- 2002 年做 Nvidia 顯卡參考設計
- 2009 年開始做伺服器
- 一路累積到現在的 AI 伺服器 know-how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現在能做全球 80% 伺服器、90% AI 伺服器,不是突然冒出來,是十幾年累積的結果。
3️⃣ 2021–2024:手機放緩,伺服器比重越來越高
iPhone 換機周期變長、消費性電子疲弱,而伺服器需求越來越強,兩條線正好交叉。
- 2021 年:手機佔 54%
- 2025 Q2:手機掉到 35%,伺服器漲到 41%
投資人開始重新給鴻海定價:從「代工股」變成「AI 基建股」。
4️⃣ 2025 Q2:AI 伺服器營收首次超越 iPhone
這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嶺。
第二季:
- AI 伺服器營收首次超過智慧型消費性產品
- 資本支出提高 20%
- 美國與墨西哥新廠大幅擴增
- Nvidia 列為主要客戶
從那一刻開始,鴻海的故事正式變了。
5️⃣ 2025 下半年:從伺服器更往上走到 AI 資料中心
東元(三相電、冷卻)+三菱電機(電源管理)+鴻海(整合能力)
這組合看起來就是:
「我們要一起做全球 AI 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這很重要,因為 AI 伺服器只是硬體中的一小塊,資料中心是一個 更大、毛利更好的市場。
6️⃣ 2025/11/12:Q3 財報 + OpenAI 暗示,引爆市場期待
鴻海把話說得很白:
- Q3 獲利強
- AI 伺服器連兩季超越 iPhone
- Q4 AI 業務還會再更強
- 2026 是 AI 成長大年
- 下週公布「和 OpenAI 相關合作」
所以市場才會開始認真看待:「Foxconn × OpenAI」到底會擦出什麼火花?
為什麼是 AI 伺服器?又為什麼是 Foxconn × OpenAI?🤝⚡
1️⃣ AI 伺服器:不是多塞幾顆 GPU 這麼簡單
AI 伺服器是一整條供應鏈的結晶:
- 高密度 GPU
- 高速互連主板
- 超高瓦數電源
- 大規模散熱(風冷、液冷、浸沒式)
- 整排機櫃、整座資料中心基建
鴻海在這裡的優勢非常實際:
- 做過 Nvidia 顯卡
- 做過雲端伺服器
- 全球最大代工廠
- 生產基地遍佈全球
- 能快速大規模量產高複雜度硬體
而現在 AI 算力建設規模是:
到 2030 年需要 8,000 億美元資本支出(16 GW 計畫)
這種規模不是一般公司能做的,必須是 鴻海等級的硬體巨頭。
2️⃣ 未來幾年,AI 伺服器為什麼會成為主力?
需求端爆炸:
- Amazon / Microsoft / Google:都在全力擴建 AI 資料中心
- OpenAI / Anthropic:需要大量客製化伺服器
- 國家級主權 AI:急需建立自主算力
供給端也在加速:
- AI 伺服器 Q3 年增 170%
- Q4 還會更高
- 2026 看好增速再擴大
這不是短期現象,是一整個多年的週期。
3️⃣ OpenAI 為什麼會在鴻海的技術日出現?(以下屬推測)
可能方向包括:
- 客製化 GPU 伺服器合作(例如針對 Nvidia B 系列或 AMD MI300)
- OpenAI 參與的大型資料中心建置
- 多年的 AI 基礎建設合作框架
- AI 冷卻、電力、基建整合的聯盟(三菱、東元在旁站著不是沒意義)
再次強調:
👉 這些都是合理推測,真正內容要等技術日才會公開。
但光是 OpenAI 被點名,就是產業訊號:
AI 模型公司開始直接跟硬體供應鏈合作,不再只透過雲端服務商。
這是新時代的開始。
4️⃣ 風險也不少:AI 基建不是穩賺不賠
主要風險:
- 客戶砍資本支出(尤其 OpenAI、雲端巨頭)
- GPU 世代變化太快、造成庫存風險
- 地緣政治、關稅、出口管制
- AI 投資是否會出現「泡沫化」
所以鴻海雖然站在浪頭上,但風險管理也非常重要。
總結:Foxconn × OpenAI 🌐⚙️
來快速收斂文章重點👇
✔ 1. 鴻海的營收結構真的變了
AI 伺服器連兩季超過 iPhone,從代工王走向 AI 基建供應鏈。
✔ 2. 2026 是下一個大轉折
大量資本支出 → 新廠布局 → 資料中心合作
這些都是押注「AI 長期成長」。
✔ 3. OpenAI 被點名,象徵 AI 模型與硬體製造開始「直連」
是一次性合作?還是多年協議?市場都在等技術日。
✔ 4. 機會巨大,風險也不小
從全球政治到技術迭代,鴻海正在一場大型賭局中挺進。
如果你看到這裡,代表你真的對 AI 不只是軟體,而是一整個基礎建設產業 這件事有興趣。我之後會持續追蹤「Foxconn × OpenAI」的後續發展。
如果你喜歡,歡迎追蹤 Mech Muse,讓我們一起持續關注 AI 新時代的下一步 🚀🙂
下篇再見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