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當父母後,好像常常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
- 不小心管太多
- 或是被孩子吵到心累,乾脆隨他去
明明出發點都是「愛」,但越愛,有時越容易迷路。
我最近在看《溫和與正向的教養2》,裡面有一句話深深戳中了我:
「教養不是在溺愛和控制之間二選一。」
其實中間還有很多既不強硬、又不放任的方式,只是當我們累、心煩、沒時間時,很容易就一頭栽進極端裡。
為什麼「太愛」反而會讓孩子學不到重要能力?
因為愛如果沒有界線,就會變成:
- 幫孩子做太多
- 保護太多
- 要求太多
- 或者退讓太多
久了之後,孩子就會失去自己做決定、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會不知道怎麼面對挫折,也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就像鳥媽媽到了某個時間點,一定會把小鳥推出巢穴。
不是殘忍,而是因為她知道:這是唯一讓孩子學會飛翔的方式。
那個超市買玩具的故事,你一定也很熟悉
書裡舉了一個例子:
小孩在超市大哭要玩具,媽媽原本堅決不買,但孩子越哭越大聲、開始丟東西,最後媽媽累了、心煩了,也覺得尷尬,只好買給他。
坦白說,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遇到這種極端情況,
但多少都有過:
「好啦,不然這次就…」
「算了算了,等一下又鬧。」
這些看似小小的讓步,累積起來就會讓孩子相信:
吵鬧是有用的。
而我們也因此被困在「不是控制,就是縱容」的輪迴裡。
我自己在學校實習時,發現一個很有感的事情
孩子們最願意遵守的規則,永遠是——
他們有參與討論、一起訂出的規則。
只要讓他們有一點「參與感」,他們的合作度會神奇地上升。
而且這樣的規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最難的其實是——
大人也要遵守自己說的規則。
不然孩子很快就會學會:「再試幾次,大人就會讓步啦。」
那如果又發生「小孩吵著買玩具」的情況呢?
我覺得可以試著這樣做(語氣可以輕柔,但態度要穩):
✦ 先接住情緒
「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我知道被拒絕真的很難過,這樣的狀況會難過是正常的。」
「難過是可以的,但丟東西、尖叫是不行的。」
如果情況太失控,就先帶孩子離開那個場景——不是懲罰,而是讓他冷靜。
✦ 事前先講清楚,勝過事後收拾混亂
出門前就約定好:
「今天不買玩具,如果你看到喜歡的,我們可以把它記在願望清單,或是你可以用零用錢慢慢存。」
孩子其實很喜歡這種「我也有選擇」的感覺。
✦ 事後的討論,帶著尊重與好奇
「你覺得剛剛最讓你生氣的是什麼?」
「如果下次又碰到,我們一起想一個更棒的做法好嗎?
父母的態度很要,是帶著尊重、好奇詢問,這不是審問,是像朋友聊天一樣。
這樣孩子比較能想,也不會把自己關起來。
✦ 玩遊戲比說教有效一百倍
真的,我試過,將遇到的困難變成遊戲時,孩子參與其中也容易找到解決的方式.
例如用角色扮演玩「逛超市」的遊戲,效果非常好。
有時候讓孩子當「吵鬧的小孩」,大人當「冷靜的爸爸媽媽」,玩一玩他們自己就會覺得很好笑,
在澳洲學習時,這樣角色扮演的遊戲,可以讓孩子發展出同理心、社交以及語言能力,也讓他們自然的理解什麼樣的行為比較適合
其實很多父母不是故意縱容孩子,只是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一直吵,人會煩。
人煩了就會想:「好啦買給你!快安靜!」或是:「再吵我就打你!」
這兩種都「超有效」。
但都是短期有效。
就像:
- 快速減肥容易復胖
- 速食愛情容易消失
教養也是,立刻見效的東西,往往長期代價最大。
一句話,真的很值得放在心上
書裡說:
「在對孩子做任何反應前,先問自己:我希望孩子從這件事學到什麼?」
你希望他學到:
- 耐心?
- 責任?
- 解決問題?
- 尊重?
- 自律?
這些都不是靠懲罰或縱容得來的。
而是在「我們怎麼對待他」裡慢慢長出來的。
孩子一直在觀察你,也一直在做小小的決定
孩子在不同大人面前行為不同,其實不是他故意表現兩面。
是因為他很清楚:
- 這裡的界線是什麼
- 哪裡可以試探
- 哪裡絕對不行
孩子每天做的小小決定,一點一滴塑造他的性格、他的能力、他的價值觀。
而這些都從我們對他的回應中慢慢建立。
給孩子最好的愛,叫做「健康的教養」
不是嚴厲,也不是溺愛。
而是:
- 理解他的感受
- 讓他參與討論
- 一起想辦法
- 一起面對問題
- 一起成長
這篇文章只是我在讀書時的感想,也是一種提醒。
我自己也常會不小心走向極端,可是每次重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都可以多給孩子,也多給自己一點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