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太多的父母,為什麼反而更容易「操控」或「縱容」?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當父母後,好像常常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

  • 不小心管太多
  • 或是被孩子吵到心累,乾脆隨他去

明明出發點都是「愛」,但越愛,有時越容易迷路。

我最近在看《溫和與正向的教養2》,裡面有一句話深深戳中了我:

「教養不是在溺愛和控制之間二選一。」

其實中間還有很多既不強硬、又不放任的方式,只是當我們累、心煩、沒時間時,很容易就一頭栽進極端裡。


為什麼「太愛」反而會讓孩子學不到重要能力?

因為愛如果沒有界線,就會變成:

  • 幫孩子做太多
  • 保護太多
  • 要求太多
  • 或者退讓太多

久了之後,孩子就會失去自己做決定、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會不知道怎麼面對挫折,也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就像鳥媽媽到了某個時間點,一定會把小鳥推出巢穴。

不是殘忍,而是因為她知道:這是唯一讓孩子學會飛翔的方式。


那個超市買玩具的故事,你一定也很熟悉

書裡舉了一個例子:

小孩在超市大哭要玩具,媽媽原本堅決不買,但孩子越哭越大聲、開始丟東西,最後媽媽累了、心煩了,也覺得尷尬,只好買給他。

坦白說,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遇到這種極端情況,

但多少都有過:

「好啦,不然這次就…」

「算了算了,等一下又鬧。」

這些看似小小的讓步,累積起來就會讓孩子相信:

吵鬧是有用的。

而我們也因此被困在「不是控制,就是縱容」的輪迴裡。


我自己在學校實習時,發現一個很有感的事情

孩子們最願意遵守的規則,永遠是——

他們有參與討論、一起訂出的規則。

只要讓他們有一點「參與感」,他們的合作度會神奇地上升。

而且這樣的規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最難的其實是——

大人也要遵守自己說的規則。

不然孩子很快就會學會:「再試幾次,大人就會讓步啦。」


那如果又發生「小孩吵著買玩具」的情況呢?

我覺得可以試著這樣做(語氣可以輕柔,但態度要穩):

✦ 先接住情緒

「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我知道被拒絕真的很難過,這樣的狀況會難過是正常的。」

「難過是可以的,但丟東西、尖叫是不行的。」

如果情況太失控,就先帶孩子離開那個場景——不是懲罰,而是讓他冷靜。


✦ 事前先講清楚,勝過事後收拾混亂

出門前就約定好:

「今天不買玩具,如果你看到喜歡的,我們可以把它記在願望清單,或是你可以用零用錢慢慢存。」

孩子其實很喜歡這種「我也有選擇」的感覺。


✦ 事後的討論,帶著尊重與好奇

「你覺得剛剛最讓你生氣的是什麼?」

「如果下次又碰到,我們一起想一個更棒的做法好嗎?

父母的態度很要,是帶著尊重、好奇詢問,這不是審問,是像朋友聊天一樣。

這樣孩子比較能想,也不會把自己關起來。


✦ 玩遊戲比說教有效一百倍

真的,我試過,將遇到的困難變成遊戲時,孩子參與其中也容易找到解決的方式.

例如用角色扮演玩「逛超市」的遊戲,效果非常好。

有時候讓孩子當「吵鬧的小孩」,大人當「冷靜的爸爸媽媽」,玩一玩他們自己就會覺得很好笑,

在澳洲學習時,這樣角色扮演的遊戲,可以讓孩子發展出同理心、社交以及語言能力,也讓他們自然的理解什麼樣的行為比較適合


其實很多父母不是故意縱容孩子,只是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一直吵,人會煩。

人煩了就會想:「好啦買給你!快安靜!」或是:「再吵我就打你!」

這兩種都「超有效」。

但都是短期有效。

就像:

  • 快速減肥容易復胖
  • 速食愛情容易消失

教養也是,立刻見效的東西,往往長期代價最大。


一句話,真的很值得放在心上

書裡說:

「在對孩子做任何反應前,先問自己:我希望孩子從這件事學到什麼?」

你希望他學到:

  • 耐心?
  • 責任?
  • 解決問題?
  • 尊重?
  • 自律?

這些都不是靠懲罰或縱容得來的。

而是在「我們怎麼對待他」裡慢慢長出來的。


孩子一直在觀察你,也一直在做小小的決定

孩子在不同大人面前行為不同,其實不是他故意表現兩面。

是因為他很清楚:

  • 這裡的界線是什麼
  • 哪裡可以試探
  • 哪裡絕對不行

孩子每天做的小小決定,一點一滴塑造他的性格、他的能力、他的價值觀。

而這些都從我們對他的回應中慢慢建立。


給孩子最好的愛,叫做「健康的教養」

不是嚴厲,也不是溺愛。

而是:

  • 理解他的感受
  • 讓他參與討論
  • 一起想辦法
  • 一起面對問題
  • 一起成長

這篇文章只是我在讀書時的感想,也是一種提醒。

我自己也常會不小心走向極端,可是每次重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都可以多給孩子,也多給自己一點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nny Chou的沙龍
2會員
8內容數
Sunny Ch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31
現代教養強調讓孩子自己思考、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地聽從指令或害怕懲罰。父母要放手,從「解決問題」而非「責罵懲罰」的角度陪伴孩子,透過討論、引導與開放式提問,讓孩子在嘗試與錯誤中學會調整與反思。父母以示範、讚賞努力、支持而不接手的方式,營造有力環境,讓孩子相信「我有能力解決問題」,這才是教育的核心
2025/10/31
現代教養強調讓孩子自己思考、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地聽從指令或害怕懲罰。父母要放手,從「解決問題」而非「責罵懲罰」的角度陪伴孩子,透過討論、引導與開放式提問,讓孩子在嘗試與錯誤中學會調整與反思。父母以示範、讚賞努力、支持而不接手的方式,營造有力環境,讓孩子相信「我有能力解決問題」,這才是教育的核心
2025/10/09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總有此起彼落的哭聲與泛淚的笑臉。對孩子來說,這是第一次「練習離開」;對父母而言,這是第一次「學會放手」。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安撫,更是幫助他在心裡建立安全的「連結感」。
2025/10/09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總有此起彼落的哭聲與泛淚的笑臉。對孩子來說,這是第一次「練習離開」;對父母而言,這是第一次「學會放手」。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安撫,更是幫助他在心裡建立安全的「連結感」。
2025/10/03
孩子常常因為生氣、焦慮或害怕而失控嗎?父母的第一步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陪伴孩子去看見、承認並學會管理它。透過同理、設立界線與對話,我們能幫助孩子在成長中擁有更強大的內心,也讓親子關係更穩固。
2025/10/03
孩子常常因為生氣、焦慮或害怕而失控嗎?父母的第一步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陪伴孩子去看見、承認並學會管理它。透過同理、設立界線與對話,我們能幫助孩子在成長中擁有更強大的內心,也讓親子關係更穩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Sunkronizo 的 Playful Heart 是一款帶著明亮果香與柔和木質調的甜感香水,特別適合星期四使用。前調活潑、尾韻沉靜,陪你從忙碌過渡到週末的輕鬆心情。適合喜歡果香、花果香調的女性,也很適合作為溫暖又有個性的送禮選擇。可於官網、Pinkoi 選購,11 月底起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寄售。
Thumbnail
Sunkronizo 的 Playful Heart 是一款帶著明亮果香與柔和木質調的甜感香水,特別適合星期四使用。前調活潑、尾韻沉靜,陪你從忙碌過渡到週末的輕鬆心情。適合喜歡果香、花果香調的女性,也很適合作為溫暖又有個性的送禮選擇。可於官網、Pinkoi 選購,11 月底起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寄售。
Thumbnail
孩子情緒平復後仍拒絕認錯,並非劣根性或不可教化,而是安全感不足、價值感不足或缺乏正向道歉經驗所致。文章分析原因並提供解決方法,幫助家長與教師引導孩子學習面對錯誤。
Thumbnail
孩子情緒平復後仍拒絕認錯,並非劣根性或不可教化,而是安全感不足、價值感不足或缺乏正向道歉經驗所致。文章分析原因並提供解決方法,幫助家長與教師引導孩子學習面對錯誤。
Thumbnail
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二課!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我」的概念呢?其實,自我概念要到18個月大才會出現!本篇將介紹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八個階段,一步步建立自我認同。每個階段的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這不只是了解「我是誰」的起點,更是一場勇敢面對人生課題的冒險。
Thumbnail
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二課!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我」的概念呢?其實,自我概念要到18個月大才會出現!本篇將介紹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八個階段,一步步建立自我認同。每個階段的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這不只是了解「我是誰」的起點,更是一場勇敢面對人生課題的冒險。
Thumbnail
上一篇聊到我認為和孩子一起練習從不成功到成功的過程,是養成成長型思維的重要功課!至於要如何慢慢練習,我把它拆成七個很重要的步驟! 1.我相信你可以 我很尊重你的需求,尊重你對自己的期許,在這個尊重你的出發點上,我很願意把「自己做」的權利放在你手上。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裡 #尊重 是一件非常重要,需
Thumbnail
上一篇聊到我認為和孩子一起練習從不成功到成功的過程,是養成成長型思維的重要功課!至於要如何慢慢練習,我把它拆成七個很重要的步驟! 1.我相信你可以 我很尊重你的需求,尊重你對自己的期許,在這個尊重你的出發點上,我很願意把「自己做」的權利放在你手上。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裡 #尊重 是一件非常重要,需
Thumbnail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公開控訴母親,揭露了這位知名心理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對於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我認為,理解比站隊更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她兒子選擇寫書拍紀錄片的價值所在。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悲劇——它讓我們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以《柳林風聲》為故事原型,藉由蛤蟆先生的心理諮商過程,探討溝通分析學派的「三種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並透過自我覺察,擺脫「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轉而達到更健康的「我好,你也好」的狀態。引導讀者認識自我、接納情緒,並在生活中應用這些心理學知識。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以《柳林風聲》為故事原型,藉由蛤蟆先生的心理諮商過程,探討溝通分析學派的「三種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並透過自我覺察,擺脫「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轉而達到更健康的「我好,你也好」的狀態。引導讀者認識自我、接納情緒,並在生活中應用這些心理學知識。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嬰幼兒常保持微笑,不管何時都很聽話,有些卻難以入睡、時常哭鬧?由於每人都有不同的「天生氣質」,因此對人事物產生的態度、反應,都會因氣質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嬰幼兒常保持微笑,不管何時都很聽話,有些卻難以入睡、時常哭鬧?由於每人都有不同的「天生氣質」,因此對人事物產生的態度、反應,都會因氣質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孩子面臨著更多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學校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中。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求救信號,並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來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識別孩子的心理壓力、求救信號,以及如何透過尊重、引導與陪伴,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挑戰。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孩子面臨著更多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學校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中。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求救信號,並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來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識別孩子的心理壓力、求救信號,以及如何透過尊重、引導與陪伴,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挑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