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二課:我是誰?從「自我」到人際關係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對心理學有了最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吧!

Youtube語音版:


正式開始前,我邀請你們想像:如果我用一支彩色筆,偷偷在你的額頭畫一個紅圈圈,然後在你面前放一面鏡子。在這個年紀的你,看到鏡子應該會想伸手碰自己的額頭,想擦掉這個記號對吧?

可是,對18個月大以前的嬰兒,他們不會這麼做喔!相反地,他們會伸手碰觸鏡子中的「另一個小孩」。聰明的心理學家就是透過這個方式發現,「自我」的概念,大約18個月大以後才會出現。

那麼,「我」這個概念,究竟是何時、如何形成的呢?一直以來,不同流派都有不同看法。今天,我們就來介紹第一個主流觀點: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論」。

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

艾瑞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也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感覺,一輩子都會持續發展。而且,和先天的本性、需求相比,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他將這個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分為8個階段,而且就像電動遊戲一樣,每個階段(關卡)都有特殊的「任務」,是否過關都和我們如何與周遭的人互動有關。換句話說,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進到下一關。

不過,這些任務或危機,也是我們變得更好、自我發展的動力。如果通過,代表我們學到了重要的品德或能力,建立了健康的自我認同,也為下一個階段打下了基礎喔!接下來,就讓我們簡單來看看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8階段吧!

1. 嬰兒期(0~18個月大):信任vs. 不信任

想像一下,剛剛來到世界上的嬰兒該有多無助,必須仰賴父母或其他大人才能生存,對吧!但也正是從這種「接受他人照顧,以滿足自身需求」的過程,讓嬰兒初次學到了人際互動,也因此對世界產生信任(trust)不信任(mistrust)

2. 幼兒期(18個月大~3歲):自主 vs. 自我懷疑

孩子已經慢慢學會走路,也學會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像是吃飯、上廁所。

要是你,一定也會充滿好奇心,想要盡情探索世界吧!

因此在這個階段,在適當的鼓勵與協助下,孩子能夠變得獨立自主(autonomy),但如果孩子沒有被好好對待,無論是溺愛、忽視或是苛責,都會容易產生依賴或自我懷疑(shame and doubt)喔。

3. 學齡前期(3~6歲)自發 vs. 罪惡感

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生活技能之外,語言能力也更成熟了,因此腦袋裡總是有好多新點子。例如他們會常常問「為什麼?」、「可不可以?」,還會喜歡模仿身邊的人、扮演各種角色。

我還記得,我在這個時期最喜歡模仿媽媽和老師呢!也許他們的扮演與想像有點天真,但如果大人能陪著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起玩、一起討論,其實能幫助他們更願意主動探索,養成自動自發的性格。反過來說,如果孩子總是被潑冷水,就會容易產生罪惡感,甚至覺得「我是不是很壞?」而不敢探索世界。

4. 學齡期(6~12歲):勤奮 vs. 自卑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上小學啦!除了家人之外,孩子的世界又加入了「學校、同學」等團體。他們開始學習團體生活,了解群體規範,甚至有些在這時才學到「啊,原來這個社會不像在家裡,想幹嘛就幹嘛」。孩子也會開始比較自己和別人,最常見的就是「我考得比他高分嗎?」或是「我比他乖嗎?」

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感受到肯定,會產生「我做得到!」的成就感;但如果常常失敗,或是一直被拿來和別人比較,就容易覺得「我是不是不夠好?」而不敢面對未來的挑戰

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8階段

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8階段

5. 青少年期(12~18歲):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

這是艾瑞克森認為最重要的發展階段!

經過前面4關,孩子已經對自己擁有一定的了解,但現在,生活各方面又有新的變化,彼此影響。

生理上,孩子的第二性徵開始發展成熟,需要學習如何適應生理變化與性衝動;學習上,這也是課業壓力逐漸加重的時期。人際互動方面,孩子不只渴望獲得團體認同與歸屬,又想要與眾不同。他們希望弄清楚「我是誰?」、「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階段的發展危機,稱為「認同危機」。如果經過充分的探索,青少年就比較能將不同層面的自我統整起來,在心中建立起自己能接受的、對自己的評價(自我形象)。

也許,身為聽眾的你也在這個階段,正感到焦慮、不安。不過,我想對你說的是:這樣的感覺,其實很正常。在艾瑞克森看來,危機就是轉機,化解危機,才能成長

你可以嘗試不同的興趣、與不同的人交朋友,這些都不代表過去的經驗不算數,而是代表你正在進行一段重要的「自我整合旅程」。

6. 成年早期(18~30歲):親密 vs. 孤立

這個時候,許多人逐漸脫離校園,進入社會,開始工作或者進入研究所了。

環境的改變,代表著過去的「重要他人」都不完全一樣。以前的同學可能已經開始上班,久久才能見面;昔日一起面對生活的另一伴,可能對人生產生了不同的規劃。

但是,如果我們能透過良好的互動,願意分享內心想法、與身旁的人互相支持,還是能建立親密的友情與愛情,轉換為支撐工作挑戰的動力。相反地,如果害怕受傷或習慣退縮,就可能不容易靠近別人,甚至感覺受到孤立

7. 成年中期(30~65歲):生產力 vs. 停滯

到了成年中期,個人往往已經進入職場已久,擁有固定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也建立了家庭。在這個比較長的階段,往往是一個人生產力的高峰,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的挑戰,但很多人會開始思考:「我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我有沒有幫助別人?」

如果一個人在工作、家庭或社會中有價值,就會覺得充滿能量、有生產力;但如果覺得「生活好無聊、工作好累」,就可能會陷入「我到底在做什麼?」的低潮,導致頹廢甚至放縱。

8. 老年期(65歲以上):統整 vs. 絕望

這個時候,人生已經進入最後一個階段。除了生理機能退化之外,人際上也會面臨重要他人,也就是父母、長輩甚至親朋好友的離去。因此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課題,就是正視死亡這件事情。我們會回頭看看自己的過去,問自己這一生,做得可以嗎

如果能接受曾經的成功與失敗,並覺得「我這一生值得」,那麼心裡便能感受到平靜;但如果感到遺憾、後悔沒做某些事,就可能會陷入絕望和悲傷。

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論: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原來,我們對「自己是誰」的想法,會在每個人生階段一點一滴地長出來。而且,不只是我們自己努力而已,身邊的人怎麼對待我們,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喔!

從嬰兒期的信任感,到青少年的認同危機,甚至到老年時回頭看自己的一生,每一關都有挑戰,也都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就像玩一款超長的遊戲,一關一關打怪升級,最後慢慢變成真正的自己。

這篇文章是我們心理學冒險的起點。下次,我們要來看看另一個也很有趣的觀點:客體關係論,了解我們和別人之間的關係,怎麼影響我們的心。《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芝女看天下
187會員
223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心理學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以及心理學與生活的連結。 💡此外,身為外文系+教育學程出身,不能少了英語學習、翻譯與托福準備攻略!希望能滿足大家不同的喜好喔!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人從一出生,就開始在人際互動中找自己。當他發出哭聲,他聽到醫師、護士、媽媽的呼喚,他可以感覺到這些人與自己的互動之間,彼此的遠近、冷暖、甚至善惡。雖然他還沒有語言去組織這些感覺,但這些已開始存在他的記憶和意識裡面,影響他往後的一生。
Thumbnail
人從一出生,就開始在人際互動中找自己。當他發出哭聲,他聽到醫師、護士、媽媽的呼喚,他可以感覺到這些人與自己的互動之間,彼此的遠近、冷暖、甚至善惡。雖然他還沒有語言去組織這些感覺,但這些已開始存在他的記憶和意識裡面,影響他往後的一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