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如何識別求救信號及進行有效溝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現在孩子很聰明,拜資訊發達所賜,他們見多識廣,有更多與他人比較的機會,再來都是寶貝、物質不怎麼缺乏,自尊感來的比過去的孩子更強,心靈反而更容易受傷害。 

更麻煩的是,現在我們處於更複雜的社會、霸凌或其他負面訊息從線下延伸到線上,或許是以大人們想像不到的方式干擾孩子的心靈。

所以,注意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並且適時做出應,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女兒入學一、二年時,有一陣子特別不想去學校,當時也說不出明確原因,我試圖讓她將焦點轉移到正面的事物上,鼓勵她,放學跟媽媽說有什麼好玩的事,並且把握課後時間陪伴。 

但我不知道的是,她當時壓力很大。多年後,她才向我吐露當年她的「好朋友」,非常喜歡和她玩,卻總要「規定」她非得跟和她玩不可,玩她想要玩的事情,和她畫一模一樣的畫,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否則就會瘋狂生氣,她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感受相當折磨,卻說不出口。 

幸好不久我們就離開了那個環境,不然對一個幼小的孩子那是真難熬!她的遲來的告白著實讓我心疼不已,要是她當時願意分享更多、或者我能留意到蛛絲馬跡該有多好。雖說成長時壓力少不了自己面對,但是有些事,如果能一起分擔確實能減少憂慮。

 

有哪些求救信號值得注意?

 

孩子過於他們能承擔的求心理壓力,通常以行為的改變作為徵兆,如果出現下列的狀況,或許正是求救信號,需要被人好好接住。

  • 不想去上學 (和過去的狀況相比程度有明顯差別,甚至想到要上學就出現生理反應,例如頭痛、肚子痛等)
  • 喜好忽然有變化 (成績忽然大幅下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或活動變得意興闌珊)
  • 睡眠出現問題 (失眠、噩夢頻繁、甚至尿床)
  • 傷害自己或其他生命 (或者是小動物喔)

如果情況不對勁,不良的狀況一再重複、影響到正常生活,與其擔憂,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等協助會是更好的選擇。(推薦這篇親子天下的文章:心理諮商有用嗎?心理諮商流程、費用、免費資源懶人包)

而要幫孩子面對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預備一張防護網,那就是從親子溝通著手了。


如何搭建親子溝通的橋樑?


若是親子溝通能順暢,能夠為孩子的壓力提供支持,許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了。關於如何搭起這座橋,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有以下的體會。 

1 不質疑孩子的感受

感受是真實的,父母一定要記得這一點。我實話實說,個人感受對於另一個個體來說未必能體會,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但是不能體會不代表不存在,所以一定不要責問質疑,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 

當孩子吐露心聲,這是很需要勇氣的。那就是肯定肯定再肯定。 

當孩子提出他面臨的困難,千萬不要漠不關心,或是指責「你就是這樣!」「你看,不照我說的,活該!」 

即使我們可能滿腦大人人生智慧,心急想給出許多建議,甚至是管教不當行為,沒錯,這些都需要,但要稍等一下。無論如何,先共情孩子。 

我本身屬於「實事求是」的媽媽,反射動作就是想給建議,所以對我來說第一步先共情孩子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如果不承認孩子的情感需要,時間長了,他就會悶在心裡,成為一個結,而且越久越難解。

2 引導孩子說出來,因為說了才有解決的辦法

孩子不說也是有道理,小一點的孩子不會說,語言能力還到不了能清楚表達的時候;大了一點,因為怕被罵、怕被輕視、覺得說了無用、無法解決,;也有很ㄍㄧㄣ很貼心的孩子覺得自己可以,不想給大人添麻煩。 

孩子願不願意說,除了家庭溝通氛圍外,和本身的個性很有關係。自己小孩比較內斂,非天生「外放型」,需要許多的引導和學習,還要多年經營的默契。我在這部份下了不少功夫,長期灌輸:「越大的事越要告訴媽媽」、「無論如何媽媽愛你」、「有什麼事我們都一起想辦法」。 

如今,十歲的女兒已發展出「識人的能力」,或許是糟糕的友誼經驗,讓她更謹慎觀察,選擇與她合得來、互相支持的好朋友來往,人際關係的拿捏也與時俱進。 

此外家庭平日的互動也很重要。要讓孩子更願意敞開心扉聊心事,還有以下小技巧可以運用:

(1) 練習表達:找機會孩子聊天,鼓勵孩子抒發內心的感受。

(2) 善用繪本:繪本有豐富的主題,很適合當敲心磚。如果孩子本身習慣把負面情緒放在心裡,很推薦這本一大袋擔心鬼:傾聽孩子的聲音,協助孩子趕跑擔心鬼!幫助孩子把說不出口的憂慮釋放出來!

最近珍妮越來越煩惱。 不只是對一件事...

最近珍妮越來越煩惱。 不只是對一件事...


3 營造互相幫忙的氣氛:

有時候和孩子討幫忙和請孩子幫忙想辦法(詢問非強迫喔),讓孩子知道家庭就是互相支援的。

4 陪伴:

陪伴是養成親子默契的最佳方式,特別是孩子有心事,或許暫時不說,或許需要空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陪伴,並且告訴他「我會陪你一起度過。」「需要的時候我都在。」

5養成懷抱希望的習慣

讓孩子懷抱希望極其重要,也就是,不要讓孩子在遇到事情時覺得別無選擇。 

的確或許暫時沒有想到辦法,但是千萬別說:「那也是沒辦法的事。」這樣的話,而是改成,「一定有可以解決的辦法,我們一起想。」 

辦法是想出來的!如果說,校園問題如果嚴重影響到心理健康無法解決,那轉學、自學,甚至暫且休息一下都是暫且遠離壓力、調整步調的方法。如果眼光放遠到一輩子來看,眼下的困難有一天終將不是個事。

 

小結

大人的我們很容易知道孩子成績如何、身高多高、有沒有近視,可是對於至關重要的心理健康所知甚少,因為這常常不是一個顯性表現。 

而孩子的心理需求或透過不同以往的行為軌跡透露出來,這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他們的求救訊號值得被關注,並且適時用愛回應。 

孩子要的不多,他值得一份關心、在乎和肯定。 

無論是不是自己的小孩,一份關心、在乎和肯定,每個人都給得起。


註:關於青少年時期,互動方式或得轉變成等孩子自己來說,到時候有心得再和爸爸媽媽們分享。不過,若長期建立了穩固信任關係和順暢的溝通渠道,有了默契,青少年時期也就不用過於擔憂了。




最近深深的感受,現在的孩子遭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越來越匪夷所思 (自己當孩子的時候似乎沒有這麼多糟心事?) 寫下一點點想法,希望孩子們都能在愛的滋養中健康的長大。

avatar-img
103會員
47內容數
Hi! 我是那個媽媽!
留言47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璧怡-avatar-img
2024/09/12
14
「不質疑孩子的感受」:那個媽媽這一點是最好的提醒❣️無論是與孩子或成人溝通,我們往往因為不想對方陷入負面的情緒和想法,便在第一時間去糾正對方,雖然這是因為我們很關心和愛護對方,但其實我們應該先釋出接納和肯定對方的訊息~
14
那個媽媽-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12
3
黃璧怡 關心和愛護是動機,就不該讓它在溝通的過程中走了調,感謝璧怡道出背後的心理弱點。過去和小孩溝通的過程,我也發現自己其實會"本能"抗拒接受孩子的負面心情,因為打從心底希望對方開心,但了解這一點對能進行同理的溝通至關重要。
3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4/09/12
9
每個孩子成長時都有些壓力需要自己面對,但有些太超過的事如果能有大人一起分擔,的確能幫助孩子平安度過。謝謝那個媽媽分享求救信號及搭橋方法。 也慶幸令千金離開了那個環境,並再多年後能吐露她的壓力,應該是安好無恙了吧?❤️
9
那個媽媽-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12
3
陽台觀察者 是的,特別是如果積壓已久無法自己處理,有人訴說或許能豁然開朗。畢竟孩子因為生活經驗尚淺,有時候會把問題自行放大了。我記得身為兒時"好學生"的我,因為一次忘記帶數學課本,哭得像個淚人兒~覺得天都要塌了^^現在想起來覺得好好笑。 謝謝您的掛心❤️孩子目前很好,不過偶而提到這件事聽得出來蠻遺憾的,但是也隨著時間淡去,畢竟,她現在關心的是和最好朋友又被分到同一班了XD
3
安立格-avatar-img
2024/09/11
9
很有價值的反思,提議的做法更有實用性。 父母自認的老經驗,要“共情”確實很難,也容易先入為主,這樣對孩子在校園遭遇的問題,就很難真正了解。但是,“事出必有因”,別輕易下結論。花時間和耐心,陪伴,傾聽,鼓勵孩子說出學校生活點滴,會有蛛絲馬跡的。✌
9
那個媽媽-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12
2
安立格 果然是極具經驗的陪伴孩子高手,簡明扼要道盡親子溝通的重點。 先入為主確實是一大溝通障礙。現在學會等個幾秒設身處地沈澱思緒再回應,感受確實不一樣。
2
感謝分享,我在孩子遭受霸凌時也確是這麽做的,卻被老師反嗆“妳就是錯在太相信自己的孩子”🙄🙄🙄所以也得分人和運氣啊! 而現在孩子自尊心強是真的,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出糗被笑,也就是笑一笑就算了。但現在的孩子就容易多思多想,或許他們太聰明了,太了解“被譏笑”的意思,又太擔心之後的連鎖反應。
8
那個媽媽-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12
2
林燃(創作小說家) 老師這話恕我無法認同,遇到霸凌事件,身為媽媽,一定要做孩子的堅強後盾。被同學欺負是暫時的,但溫柔支持的力量可以是一輩子。 自己回想起來也是,那時候糗事還會一起笑^^,或許真是沒有想太多,沒有感受到不堪的惡意,就這樣過去了。
2
雅米-avatar-img
2024/09/11
8
孩子是媽媽心塊肉,孩子的許多細節狀態,真的要細細察言觀色,用心感受。
8
那個媽媽-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12
1
雅米 是啊~都想拿出顯微鏡了呢XD (不過,該給的空間還是要給的。)
1
那個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篇推薦親子共賞機器人主題電影的文章,涵蓋了幾部不同風格的電影,適合各年齡層的孩子觀看。文章中也提到電影的分級,讓家長更瞭解適合孩子觀看的內容等級。
夏季將至,珍惜親子共度的時光,一同探索親子活動新體驗!透過共同規劃,讓孩子參與並學習安排事情,並討論實際可以做、去哪裡玩、如何進行,讓活動更具意義。這篇文章將分享如何和小孩一起規劃親子活動,並提供暑假計畫動腦時間表供參考。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內容介紹了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了對於孩子成長每一階段的適當引導和支持的建議。通過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基礎,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
當孩子表達對老師的不喜歡或抗拒時,家長或許感到困惑和無助。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處理這種情緒,改善他們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本文提供了三項應對策略,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並促進孩子和老師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這是一篇推薦親子共賞機器人主題電影的文章,涵蓋了幾部不同風格的電影,適合各年齡層的孩子觀看。文章中也提到電影的分級,讓家長更瞭解適合孩子觀看的內容等級。
夏季將至,珍惜親子共度的時光,一同探索親子活動新體驗!透過共同規劃,讓孩子參與並學習安排事情,並討論實際可以做、去哪裡玩、如何進行,讓活動更具意義。這篇文章將分享如何和小孩一起規劃親子活動,並提供暑假計畫動腦時間表供參考。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內容介紹了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了對於孩子成長每一階段的適當引導和支持的建議。通過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基礎,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
當孩子表達對老師的不喜歡或抗拒時,家長或許感到困惑和無助。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處理這種情緒,改善他們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本文提供了三項應對策略,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並促進孩子和老師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管理對其成長非常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教導孩子識別情感,鼓勵情感表達,教導情緒調節技巧以及強化積極的情感經驗。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當孩子飛奔而至,開心說著近況,散發出來的愛與能量會填補療癒已被生活折磨得能量盡失的我們”   好書分享:讀懂孩子內心話 作者:郭葉珍 天下文化出版 親子溝通是一堂無止盡的課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但其實也會隨著自己的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變化。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自己
Thumbnail
如果自己是普通人,要如何感受這些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困擾呢?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管理對其成長非常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教導孩子識別情感,鼓勵情感表達,教導情緒調節技巧以及強化積極的情感經驗。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當孩子飛奔而至,開心說著近況,散發出來的愛與能量會填補療癒已被生活折磨得能量盡失的我們”   好書分享:讀懂孩子內心話 作者:郭葉珍 天下文化出版 親子溝通是一堂無止盡的課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但其實也會隨著自己的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變化。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自己
Thumbnail
如果自己是普通人,要如何感受這些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困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