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會議記錄只是流水帳?用「三層次提示詞」把 AI 變成你的戰略分析師!
會議錄音真正的潛力,是成為你的戰略資料庫。讓 AI 幫你「預測風險」、「讀懂人心」、「優化團隊協作」,而不只是記錄後追蹤。
這篇文章會完整拆解會議前、會議中、會議後三個階段,告訴你如何在每個環節,善用 AI 來輔助會議進行與提煉內容,建立好用又聰明的團隊知識庫。
這篇文章適合誰?
這篇文章適合:- 經常需要主持會議、整理會議記錄的管理者
- 想用 AI 提升會議記錄效率,但不知從何開始的人
- 覺得 AI 整理的會議記錄太表面,想要更深入分析的人
- 需要建立團隊知識庫,讓會議記錄可以重複使用的人
你會學到什麼?
- 完整的會議記錄流程:從會前準備、會中主持到會後整理
- 如何選擇錄音轉文字工具:MacWhisper、Memo AI、Gemini、NotebookLM 的差異與應用
- 三層次會議記錄提示詞:讓 AI 從「會議摘要」升級為「戰略洞察」(可直接複製使用)
- 講者分離技巧:如何讓 AI 清楚辨識每個人的發言
- 知識庫建立方法:如何用 NotebookLM 讓會議記錄變成可搜尋的知識資產

善用工具,讓會議記錄可以變成團隊資產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整理會議記錄?
很多人整理會議記錄,只會列出重點和待辦事項就結束了。但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不只是「結論」,更重要的是「過程」。
我更在意的是:
- 共識是如何凝聚的
- 決策背後的思考邏輯
- 各方的立場與心態
這些隱性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內容,而且往往是 AI 整理不出來的細節。
讓 AI 做它擅長的,你做 AI 做不到的
以前我聽過一個故事:一位國外超有名的婚攝大師,他常常讓徒弟當「主攝」去拍流程裡必須有的畫面。而他自己只當「副攝」,這樣才有空去拍容易被忽略,卻是最動人的瞬間。
同理,現在我做會議記錄時,既然有錄音可以給 AI 整理,那我就把心力放在「AI 抓不到的小細節」:
- 大家的表情跟反應
- 關鍵轉折點(比如原本沒共識,是誰說了哪句話才破局?)
- 意願與情緒(有人熱情投入,有人只是勉強配合,這就是後續該關注的隱憂)
面對新的夥伴或新的專案時,這些訊號往往比結論更關鍵。
完整流程概覽:會議記錄三階段
我的會議記錄流程分為三個階段:
- 開會前準備:用 AI 做會前風險評估,選擇合適的錄音環境
- 開會中主持:有意識地唱名、標記重點段落
- 開會後整理:講者分離 → 三層次整理法 → 建立知識庫
接下來我會詳細說明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

給大家參考一下我的會議流程圖
第一階段:開會前準備
用 AI 做會前準備
重要的會議開始前,我會先把相關資料整理好,交給 AI 做會前分析。
我會準備這些資料:
- 這次會議要討論的內容、簡報或企劃書
- 與會人員的背景資料(職位、專業領域、過去的合作經驗)
- 之前相關會議的記錄(如果是延續性議題)
- 目前專案的進度和遇到的問題
然後請 AI 幫我做三件事:
- 目標對齊:檢查短中長期目標是否一致,各方期待是否有落差
- 風險評估:指出可能的衝突點、資源不足或時程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 真實需求分析:從資料中判斷各方真正在意的是什麼,而不只是表面說的
這個步驟能幫我在會議前就先釐清:會議的真正目標是什麼、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有哪些風險需要注意、哪些話題可能比較敏感需要小心處理。
有了這些準備,開會時就能更有方向,也更容易引導討論往建設性的方向走。
延伸閱讀:如果你想了解更詳細的會前準備方法,包括「遠中近目標對齊法」和「合作對齊提示詞」,可以參考我寫的這篇文章:一人公司必學的合作技巧:用 AI 做好會前準備,避免合作踩雷
選擇合適的錄音環境
對於重要或高價值的會議,錄音環境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後續整理的效率。
線上會議:使用 Google Meet 或 Zoom 的錄影功能。Zoom 付費後還可以開啟「分軌錄音」,讓每個人的發言獨立成一個音軌,方便後續辨識講者。
也可以推薦 OBS 螢幕錄影,所有的線上會議、線上課程等,包括跟對方用 Line 連線也能錄音、錄影。

如果對方習慣用 Line 溝通,重要的電話我也是會使用電腦連線,開 OBS 錄音。
實體會議:我會建議租借小型會議室,像小樹屋這類空間。3-4 個人分攤費用,其實跟去咖啡廳差不多,但安靜的環境對錄音品質影響很大。
為什麼安靜環境這麼重要?因為背景雜音會大幅降低語音辨識的準確度,後續校正的時間成本會增加很多。
常開會推薦買支錄音筆,用手機錄音很常會因為要查資料,或者拍簡報畫面而中斷錄音。錄音筆推薦買基本功能,錄音錄得清楚的就好了,因為我推薦轉存到電腦後,再用AI去處理,精準度會更高。
如果是有簡報畫面,也可以直接整場手機錄影,雖然後續整理會比較麻煩,但是至少多個畫面方便對照查詢。
若使用頻率不高,那手機內建錄音就很好用了,現在很多手機也內建錄音直接轉出文字的功能。
第二階段:開會中主持
記得錄音並告知
錄音是整個流程的基礎。開會前記得先告知與會者並取得錄音許可,必要時粗略紀錄要點,比一群人傻傻錄音卻都沒記重點要好。
有意識地「唱名」
在會議進行中,主持人可以刻意唱名,幫助 AI 更容易辨識發言者:
- 「接下來請星星發言」
- 「謝謝江江的分享,另外某某有什麼要補充嗎?」
這樣做可以讓會議記錄的脈絡更清晰。
標記重點段落
當個稱職的會議主持者,必要時跑題就提醒大家回到會議議程。同時,主持人可以直接對著錄音說:
- 「我總結一下剛剛的重點」
- 「現在要進入新主題」
- 「以下為代辦事項」
這些標記會讓後續整理更有效率。
記錄 AI 看不見的細節
如果你在會議中負責做記錄,既然已經有錄音和簡報資料,那就不用浪費時間抄寫那些已知的內容。這些AI 都能自動整理出來。
你應該把精力放在記錄「AI 整理不出來的細節」:
記錄隱性資訊:
- 誰對某個提案特別積極或保留
- 哪句話讓原本僵持的討論有了轉機
- 誰的態度前後有變化
- 哪些話題大家刻意迴避或帶過
- 註記各方立場
- 畫簡單的心智圖,把你理解的架構和脈絡記下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會後整理時,你可以把這些觀察和你畫的心智圖一起提供給 AI,請它依照你認為的脈絡和重點,加上這些隱性知識,重新整理會議記錄。這樣產出的會議記錄會比單純讓 AI 自己判斷來得完整且精準。
第三階段:開會後整理(重點)
這是整個流程中最關鍵的部分。很多人會議開完就結束了,但其實會後整理才是決定會議價值的關鍵。
步驟一:取得「講者分離」的逐字稿(關鍵基礎)
沒有區分發言人,後續的深度分析都是空談。
混在一起的逐字稿只是一鍋「資訊大雜燴」,唯有區分發言人,你的分析才能從「會議摘要」升級為「戰略洞察」。
這讓你能明確分析:每個人的立場、需求、目標、責任,以及團隊共識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AI 錄音轉文字工具選擇:快速對比表

推薦工具(以下皆有免費版本)
MacWhisper - Mac 系統推薦
- 有時間戳記功能,適合影片字幕
- 本地端運算,敏感或機密資料可放心使用
- 可以辨識講者,適合多人會議
- 沒有時間長度,影片大小的限制
- 缺點:會出現同音異字的錯誤辨識
- 價格:截至2025-11月是 59 歐元,一次性購買可永久使用

MacWhisper 可以區分講者,也可以產出準確的時間碼,做SRT字幕
Memo AI - Windows、Mac 皆可用
- 跨平台支援,同樣支援講者分離功能

另一款本地端的語音轉文字的 Memo AI ,一樣功能強大,免費可用喔!
Gemini 2.5 Pro
- 能做說話者分辨(聲紋/說話人分離)
- 偏向「逐段稿」,會自動整理語意、段落清楚
- 建議 2 位發言者為限,人太多會混亂
- 閱讀性與可讀摘要好,減少後續人工整理量
- 影片太長,比如超過一小時會無法上傳,建議要自己剪切成半小時左右的段落
- 如果你在會議中有「唱名」,例如:「接下來請江江發言」,AI 會更容易正確區分講者
Gemini 講者分離提示詞 ( 2 位發言者適用):
請幫我將這段錄音轉成逐字稿,並區分兩位發言者。
講者背景資訊(請依實際情況填寫):
- 講者 A:[姓名/角色,例如:江江教練、某公司的執行長、男性]
- 講者 B:[姓名/角色,例如:星星、某協會的秘書長、女性]
整理要求:
1. 依照聲紋特徵和背景資訊區分兩位講者
2. 保持對話的時間順序
3. 自動整理語意,讓每段發言都是完整、通順的段落
4. 如果某段發言無法確定是誰說的,請標註「講者不明」
[上傳你的錄音檔]
NotebookLM
- 辨識準確度高,文字錯誤較少
- 產出較原始的逐字稿,通常沒有分段與說話者標記
- 快速生成會議草稿,適合不需要時間戳的場景
- 單個檔案大小不得超過 200MB,如果是影片,建議獨立轉出音檔再上傳

NotebookLM 有單個檔案大小不得超過 200MB 的限制
根據不同情境選擇工具組合
情境一:一般會議
- 把語音丟到 NotebookLM,生成逐字稿(快速草稿)
- 同一段語音再丟給 Gemini,生成逐段稿並分辨講者
- 交叉比對兩份稿(NotebookLM 給原始文字;Gemini 給可讀語意,互補驗證)
情境二:非常重要的會議或文件
- 用 MacWhisper(本地)生成含時間碼精準逐字稿
- 再用 Gemini 生成逐段稿與講者分離結果
- 交叉比對,必要段落做人工校驗(時間軸作為可追溯的證據;Gemini 提供語意結構,降低誤判風險)
情境三:影片字幕(需保留時間碼)
- 用 MacWhisper 產出含時間戳的逐字稿
- 把稿(含時間碼)丟給 Gemini,並提供場景簡介與關鍵詞,請AI自動校正
- 要求保留時間碼、僅校正同音異字與辨識錯誤
步驟二:用「三層次會議記錄整理法」(附提示詞)
取得逐字稿後,接下來就是整理分析的階段。這套方法能讓你從「會議記錄員」升級成「策略分析師」。
為什麼需要「三層次」?
大部分人整理會議記錄時只會做摘要,但這樣很難看出會議的真正價值。三層次整理法能幫你全面掌握會議內容:從基礎資訊到深度洞察,確保重要的隱性知識不會流失。
三層次提問法的核心邏輯
這套邏輯分成三個層次,對應不同的知識深度:
第一層:基礎知識(Know What) 會議討論出的重點結論與待辦事項、誰要做什麼、截止時間、負責人。
第二層:流程與步驟(Know How) 梳理整場會議的脈絡、描述討論是如何展開、彼此的立場跟需求、提出了哪些觀點、雙方如何一步步取得共識。這層強調「過程」與「關鍵轉折」。
第三層:洞察與策略(Know Why) 用專業顧問的方式,從中立的第三者立場給出分析,包括:當下現場有沒有可補充、可引導之處、是否有一些盲點、風險沒注意到、若下次再開會該怎麼討論。
如果想瞭解更多「三層次提問法」的應用,可以參考我寫的這篇文章:用「三層次提問法」面試 AI。
會議記錄三層次提示詞(可直接複製使用)
以下是我實際使用的提示詞,你可以直接複製使用:
請你依照此次會議主題、關鍵字自動校正文字,
並以三層次整理法,幫我整理會議記錄逐字稿
本次會議主題、關鍵字:XXX、XXX
第一層 基礎知識:
把本次會議討論出的重點結論與待辦事項列出來,方便後續執行與追蹤。
第二層 流程與步驟:
梳理整場會議的脈絡,描述討論是如何展開、彼此的立場跟需求,
提出了哪些觀點、雙方如何一步步取得共識。
這層強調「過程」與「關鍵轉折」。
第三層 洞察與策略:
用專業顧問的方式,從中立的第三者立場給出分析,包括:
- 當下現場有沒有可補充、可引導之處
- 是否有一些盲點、風險沒注意到
- 若下次再開會,請建議可以怎麼討論,
以確保大家能夠對齊目標與執行方式,
並且可以釐清權責的分配與注意風險。
以下為會議記錄逐字稿:XXXXXXXXXXX
步驟三:交叉驗證與持續優化
用三層次提示詞整理完會議記錄後,還有兩個重要的步驟。
交叉驗證(針對重要會議):如果是至關重要的會議,我建議分別請兩款 AI 提煉會議重點。例如,先把 ChatGPT 的結果丟給 Gemini 說:「這是另一個 AI 的版本,請幫我參考一下有沒有重點遺漏,並重新統整。」
如果某個細節真的是關鍵重點,很難會被兩個不同模型的核心邏輯同時忽略。
另外有時候還可以指定一些專業框架來做分析,比如幫我用 SOWT分析優劣,或者使用 OGSM設定目標等等。
分析後,我會花點時間反思:會議是否達成預期目標?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下次會議要注意什麼?這個反思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持續優化會議流程。
第四階段:執行追蹤與知識庫建立
會議記錄整理完不是終點,重要的是後續的執行追蹤和知識活用。
執行後的工作報告
依照會議結論和待辦事項,我會整理成不同格式的工作報告,依照不同對象的需求產出課綱、企劃書、行銷文案等。這些報告會成為下次會議前準備的重要參考資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用 NotebookLM 建立可搜尋的知識庫
整理好的會議記錄,我會存放在 Google 文件方便協作與分享,並匯入 NotebookLM 建立團隊資訊平台。
NotebookLM 有個很方便的功能:當你匯入 Google 文件後,如果文件內容有更新,NotebookLM 可以手動同步最新版本。團隊成員在 NotebookLM 查詢時就能看到最新的內容。
這樣做大幅降低了協作門檻:專案經理只要負責在 NotebookLM ,設計好知識庫的架構和分類,其他夥伴只需要會在 Google 文件更新內容就行了。不需要每個人都學會操作 NotebookLM,也不用擔心版本不一致的問題。
NotebookLM 的優勢在於,你可以把相關主題的多份會議記錄一起匯入,讓它成為專案專屬的 AI 助理。這樣不只是自己可以統整資訊、隨時提問、交叉比對不同會議的內容,其他夥伴也能快速查詢歷史紀錄和決策脈絡。
如果是系列會議或長期專案,記得特別註記日期、參與者、主題標籤,方便日後搜尋。
建立可重複使用的會議知識資產
透過這套完整流程,不只是做好一份會議記錄,更是在建立可以重複使用的知識資產。
記住三個關鍵原則:
- 讓 AI 處理它擅長的結構化整理
- 你專注在 AI 看不見的細節:立場、情緒、轉折、未說出口的重要訊號
- 建立循環:每次會議的產出,都成為下次會議的輸入
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會議記錄系統。
會議錄音真正的潛力,是成為你的戰略資料庫,幫你「預測風險」、「讀懂人心」、「優化團隊協作」。開始用這套方法,讓每一場會議都成為你的知識資產。
我是江江教練|個人知識管理+AI應用規劃師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或者你對於AI應用與知識管理有興趣,我每個月固定舉辦1到2場免費線上講座。
主要分享:
🔸 怎麼把思維框架轉換成提示詞,讓AI的輸出更精準、更詳盡,同時也鍛鍊我們的思考能力。
🔸 怎麼把零散的知識、經驗,整理成清楚的架構,讓AI幫我們快速統整,在不同場景中靈活運用。
加入Line社群,第一時間收到講座通知 https://line.me/R/ti/g2/V63_43ngbs_kq1mpVc9LlxXB-1kchHnwdsy3W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