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適合誰?
- 經常需要交代工作、培訓新人的管理者
- 覺得AI產出總是不符合期待,想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 想建立可重複使用的工作流程和標準
- 跟AI聊天可以,但導入實際工作流程就傻眼
- 願意花時間把工作經驗和判斷標準,整理出來的人。
我在幫不同組織導入AI應用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很多有管理經驗的人,很會交代員工做事,可以講得鉅細靡遺。但跟AI說話的時候,卻只用簡單幾句話帶過。問題不在AI聽不懂,而是我們根本沒把話說清楚。
為什麼會這樣?
即便他們可能天天在用AI,甚至對數位工具很熟悉,但問題就出在認知上把AI停留在「工具」,而不是一個可以交代任務的夥伴。
這裡說的「夥伴」,不是說要把AI當成有感情有智慧的活人,而是指工作模式上的分配對象。他們認知裡面,就是沒有「我可以把一個任務交代給AI」這個概念。
這造成了一個很明顯的對比:他們交代人做事時,可以講得鉅細靡遺。但交代AI做事時,指令卻極其簡單。
我舉兩個實際案例來說明。
實際案例一:簡報的使用

討論重要企劃時,記得要錄音呀!最好選在安靜的房間、會議室,才不會被干擾。
協會會長或中小企業老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整合資源、對外談合作。
他們跟業務交代時,會這樣說:
「你看到某某人的時候,或是去到某個領域、看到什麼樣的環境,其實你就應該從這幾份簡報裡面拿哪一份。你甚至可以看情況,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從這份簡報的第五頁開始講起。如果客戶有疑問,不信任我們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另外一份簡報?那份簡報的某一頁就在講這件事情,講得非常清楚。」
他們會把這些簡報在什麼時候、面對什麼樣的對象、遭遇怎樣的情境、想達成什麼目標時可以怎麼用,講得頭頭是道,一口氣講一兩個小時。
但跟AI講的時候:「幫我生簡報。」 就這樣簡單一句而已,AI產出來的東西當然就會非常不精確。
案例二:企劃書撰寫
我最近蠻常跟一些導覽組織合作,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場景。一位主管正在跟導覽員討論一場導覽活動的企劃,聊了半個多小時。
他們討論受眾是誰,老人、小孩還是年輕人?這條路線要講深度的文化故事,還是輕鬆好玩就好?大家是想聽導覽,還是想找美拍景點?哪些點要選進來,路線怎麼走才順?整個討論過程充滿了他的經驗判斷,非常細膩。
討論完,他轉過來跟我說:「你看,每次規劃導覽路線,我都要這樣慢慢講、慢慢寫,AI都不知道這些細節,沒辦法幫我啊。」
這就是我看到的惡性循環:他們覺得AI聽不懂、很難用,所以就不想跟AI溝通,繼續只跟人溝通。
但其實問題的核心,就是他們從來沒有把「腦子裡的東西」,清楚的告訴AI。
我就跟那個主管說:「對啊,因為你剛剛講的那些,你都沒跟AI說過呀。你下次交代夥伴的時候,把它錄下來,轉成逐字稿慢慢整理,AI就會越來越懂你了。」
(本文後半段會附上範例,說明怎樣才叫清楚喔!)

這張是我跟星星去淡水刊景時拍的,夕陽時分的金色水岸
解決方法:錄音
我的建議是:反正都要教人了,都要講細節了,那我們就順便錄音。大家可以想像,我們在教人的時候,同時順便教 AI,讓它旁聽。
不過我要先提醒,錄音很簡單,但後續整理跟校正其實蠻耗時的,所以在開始之前,要先想清楚:這個任務會不會重複出現?
值不值得做?重複性任務的投資報酬評估
如果這東西真的就只用這一次,那不值得花時間整理。但如果符合以下條件,就很值得投入:
- 這個任務會頻繁重複出現(每週甚至每天都會遇到)
- 有固定的內容可以累積(像前面提到的簡報使用場景、導覽路線規劃)
- 會有多人需要用到這些標準
- 工作中會反覆遇到類似的情境或對象
這裡有個時間成本的概念:整理一次資料可能要花你3小時,但如果之後每人、每次使用都能省下半小時,那大概6次就回本了。我會建議看3個月內能不能回本,因為AI工具和方法更新得太快,你現在整理的方式,可能幾個月後就有更好的做法了。
就像導覽組織的例子,他們在地就固定有20個導覽點,每個月可能要規劃好幾條不同的路線,或者針對不同族群、活動去想企劃、行銷文宣。這種情況下,把基本資料整理好一次,之後每次規劃都能用,3個月內可回本,那就很值得。
但如果累這一次之後用不太到,那就算了。
如果值得做,那要怎麼錄音?
環境選擇:找一個安靜的會議室。如果你正要討論比較重要的企劃,強烈建議找安靜一點的空間。最不建議的就是在星巴克這種吵雜的地方錄音,旁邊路人的對談會讓AI轉錄時很容易搞混。
最簡單的錄音工具選擇:
- Phone 12 或以上機型,記得升級至 iOS 18.4 或更新版本,內建的「語音備忘錄」就可以直接轉逐字稿
- 安卓手機:部分機型也有內建轉錄功能(如Google Recorder)
如果手機沒辦法直接轉錄,可以用錄音檔上傳到AI工具再轉,如果你有助理,也可以請助理操作錄音和初步整理。
針對語音轉逐字稿的AI工具選擇跟操作,我會另外再寫教學文章喔,有興趣的記得追蹤我。
給AI的指令
錄音完、轉成逐字稿之後,可以這樣跟AI說:
這是我在交代工作時的完整對話逐字稿。請幫我依照以下原則整理:
- 判斷標準:什麼情況下該怎麼做?
- 執行步驟:每個步驟要注意什麼?
- 決策邏輯:我是基於什麼考量做判斷的?
- 應對方式:遇到不同狀況時該怎麼處理?
請整理成讓新人或AI都能照著做的任務手冊,包含判斷標準、執行步驟等完整SOP
不求做到100分,至少讓它有一個依據,可以快速做到60分。AI生成出來之後,你再修改一下,其實這樣就已經省事很多了。
資料要如何整理?兩個實際案例
但如果你想要做得更好,讓AI的產出可以到80分、90分,那就需要準備更詳細的任務手冊。但到底要多詳細?這取決於我們希望AI做到哪些事情,以及什麼程度。
我用兩個實際案例來說明。
案例一:導覽路線規劃
某位導覽企劃者在規劃導覽路線的時候,大部分細節(地點順序、停留時間、故事重點)都只存在腦中。AI無法直接協助規劃,因為缺乏可參考的明確資料。
解決關鍵:把腦中的標準寫出來,整理成任務手冊,才能讓AI幫你。
可以這樣整理每個地點的資料:
1. 將討論內容具象化
與同伴討論時,將口頭規劃逐步記錄成文字:
- A景點與B景點之間需預留5分鐘移動時間
- 每個地點要標示主要故事主題(愛情、建築、歷史等)
2. 為每個地點建立屬性欄位
地點名稱,加上基本介紹與特色。可設定的屬性分項,建議以0到5分制,並明確定義每一分的標準:
- 文化深度:3分
- 親子同趣:4分
- 拍照打卡:2分
- 無障礙友善:5分(有電梯,輪椅可通行,全程多為平地)
無障礙友善程度定義範例:
- 5分:有電梯,輪椅可通行,全程多為平地
- 4分:大部分平坦,僅少數階梯且有扶手
- 3分:一般道路,有少量階梯或坡道,拐杖者需協助
- 2分:階梯多、行走距離長,不推薦行動不便者
- 1分:全程以樓梯、坡陡為主
- 0分:路況差又耗體力,如山路、土徑、碎石。僅推薦戶外運動愛好者
案例二:攝影師的外拍地點規劃
不同的工作性質需要不同的詳細程度。如果今天我的身分是攝影師跟攝影老師,我要規劃外拍地點,或是攝影工作坊的實戰外拍路線的話,那我的任務手冊的細節就會著重在攝影相關。那攝影這個欄位,就會在更細分。
只要這些地點的資料我記錄得越詳細(當然是以用的到的為主),之後不管是要規劃外拍路線,或是安排工作坊的上課地點,AI都知道該怎麼取捨。針對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活動,它就知道該選哪些地點、該怎麼排順序。
我會這樣整理每個地點的資料:
1. 拍攝時段
- 是早上好拍?中午好拍?下午好拍?還是黃昏特別美?
- 特別標註:正中午大部分戶外場景都不好看,所以如果有地方正中午還可以拍,我會特別列出來
2. 適合風格
- 活潑可愛、適合親子
- 浪漫唯美、適合情侶或婚紗
- 街拍風格,適合喜歡自然、隨性的人
3. 適合人數
- 個人寫真
- 小團體(3-5人)
- 大團體(十個人以上)
4. 特殊故事或含義
- 這個地點有什麼歷史背景或故事
- 曾經在這裡拍過什麼有趣的畫面
5. 拍攝難度
- 簡單:手機拍就可以,很簡單
- 進階:需要特殊拍攝技巧,例如小橋流水、瀑布需要慢快門+腳架
6. 移動時間與距離
- 從停車處走到拍攝地點要走多久
- 各個拍攝點之間的距離和移動時間
例:這個點可以拍夕陽,從門口走過去要10分鐘,這10分鐘我可以邊走邊講夕陽拍照技巧(講5分鐘),再分享我在這邊曾經拍過的有趣畫。
把這些資料都整理好之後,當我要規劃攝影教學工作坊,AI便可以根據學員的程度和教學需求,挑選合適的地點。

淡水金色水岸,在夏季8-9月天氣好時,在傍晚五點半左右,可以拍到很美的水岸夕照,真的整個水岸都會被染成金黃色。
結語
我知道整理這些東西很瑣碎、很燒腦,也需要時間慢慢累積。
但換個角度想:你每天都在交代工作、培訓新人,這些話你本來就要說。現在只是多一個動作,把它錄下來、整理出來。累一次,之後就輕鬆了。
不用一次做到完美,從最常重複的任務開始,先整理一個就好。看到效果之後,你自然會想整理第二個、第三個。
想學更多?歡迎參加免費講座
11月2日(日)免費線上講座
晚間 8:00 | 約 45 分鐘
主題:從文件命名開始:讓 AI 也能讀懂你的文件
很多人說AI幫不上忙、生成的內容不夠好,問題往往是「資料整理」這件事。比如有些人準備的資料內容非常完整,但卻忘了註明這份資料是「要用在哪裡」、或是「給誰用的」。
講座的三個重點:
- 從命名與描述清楚開始:理解「後設資料」的重要性 命名不只是取名字,而是讓自己、夥伴、AI都能理解文件脈絡的方式。
- 在Google文件中建立檢索 讓內容更有組織、更容易被重組與應用。
- 資料整理到位後的應用 當資料清楚、有層次,AI才能真正協助規劃與延伸。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已經超過11月2日也沒關係,我固定每個月都會舉辦1到2場免費講座。
如何報名?
報名請加入我的Line社群,我的講座連結會分享在社群中。加入社群即可收取第一手講座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