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貼自本人 於 Oct 18, 2023 在 Medium 的貼文。本文結合個人領聽講座時收穫心得,部分並非講者原文原話,如有錯處敬請告知。
最後一場 本丸 Ben Wan UX實戰營課程,感謝 Kathryn Wang 在講座《如何建構與迭代屬於自己的學習系統》帶來的分享,從提問力、執行力、復原力、選擇力、耐力,五個學習根基來打造適合自己的學習系統。每段內容讓重度知識焦慮的我,反思著行事曆總是塞滿滿不同地方的講座,以及比同學們多加修的研究所課表,有效學習需要課後持續輸出與生活上的實踐來打破知識焦慮迴圈。在求知與工作忙碌之餘,適時的休息才是最重要的,甚至休息是要大於工作的,事先規劃排定好休息的時間來保持身心平衡。下班後可以嘗試與專業能力不一樣更多元活動,轉換精神能量,像是閱讀、運動、健身。透過不同的生活體驗,設計也會更有人性。這場含金量滿滿的講座,分享的內容也呼應這幾個月來的學習,串連整套課程體驗,如同規劃「峰終定律」流程設計般,去畫下完美的句點,餘味無窮。但是並不是終點而是仍須不斷持續學習迭代。
・・・工作是一陣子的事;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外顯的專業能力 如同海面上冰山:易察覺、可訓練的後天知識與技能。
- 必備專業技能
- 特定專業知識
內隱的個人特質 如同海面下冰山:不易訓練與養成的天份、潛在能力。
- 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機
- 人格與智力(個人特質)
- 對人事物的態度(價值觀)
對於學習不僅專注在外顯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更是深入探究那些不易訓練與養成內隱的潛在能力,個人特質、價值觀、影響決定行為的內在動機。往往專業技能提升了,內心仍感到不安與焦慮,無法解決人生難題,深入探究自己海面下的冰山,釐清自己學習目標、為何而學,才能夠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型塑出自己的答案。
延伸閱讀:
圍繞你的優勢和理想生活,打造不斷增值的個性化職涯《主人思維:自我覺醒世代必讀,用職涯心理學打造以你為中心的未來藍圖》
・・・
1. 提問力
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問題:
- 我遇到了溝通的問題,要看什麼書比較好。
- 工作常常做不完要加班,要怎麼做好時間管理。
- 筆記每次記下來又忘記,要如何做卡片盒筆記。
這些問題都是聚焦在後面手段。這些手段是真的能夠幫助你嗎?番茄鐘能夠擁有更多休息時間?筆記記了又要如何運用?可以先探索前面的問題,別一開始就一頭栽進解決方法。
“日本當今的教育是「學習」的教育,而非「學問」的教育。學習是要學會練習,但學問是要學會發問,這之間有非常大的不同,且並非學習學多了就有學問,要有學問,必須從小開始就持續發問、探問。“《地方編輯》
可以切入的面向:
- 釐清期待:問題背後的動機與渴望是什麼?
- 盤點現況:嘗試過哪些行動效果如何?
- 拆解問題:框出問題範圍且戰且走?
從講者過往案例體悟,建議遭遇到難題時,提醒著自己不要太快急著去找解答,或是仰賴著別人解決。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保持好奇心去質疑。試過哪些行動?效果沒顯著是因為進行不夠久嗎?試著透過問自己更多問題來反思,設計方法也可以運用在人生上,發散思考重新定義問題,再著手處理問題,先解決對你而言最有價值的問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變因,需要一直不斷假設、驗證、再假設、再驗證,返復迭代過程。
・・・
2.執行力
“人們並不缺乏知識,缺乏的是貫徹的能力。” Therapist
- 切割任務:把任務切分成小又明確的步驟
- 尋找專家:讓可信任的專家成為你的嚮導
- 最小可行性:用最低成本執行降低可能的損失
降低執行難度把任務切分成小,簡單又明確自己相信可以做到。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有部分並非正面,來自於原始的痛苦、恐懼、焦慮。動機也是可以轉變成為正面期待好事發生。
影響動機的核心要素:
- 愉悅與痛苦:人類原始的渴望 飢餓 / 繁衍 / 自保
- 希望與恐懼:期待好事發生避免壞事發生
- 社會認同與排斥:贏得社會認同避免被社會排斥
“一個小小的勝利可以降低問題的嚴重性(這個問題沒什麼大不了)。
減少解決問題的需求(要做的事只有這些)。
同時提高對自我技術水準的認定(我至少可以做到這件事) “
《你可以改變別人》
有時候要先行動才有動機!不一要先有熱情才去做。遲遲不行動會扼殺很多可能性。在行動中累積小勝利成就感,刺激多巴胺,獲得獎賞,讓它成為你的燃料。繼續行動。《你可以改變別人》 書中引用象與騎象人故事,系統一「象」如同直覺反應、情緒;系統二「騎象人」是理智省思代表。如果要事情有所改變,不僅要控制大象,更要形塑一條讓大象與騎象人都明確的道路。
延伸閱讀:《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
3. 復原力
“當人們耗盡自制力時,他們所消耗掉的是心智肌肉。無論創意思考、專心、壓抑衝動,或是不屈不撓地面對挫折與失敗,都需要用上它。這是關於改變的第二件事:看似懶散,其實是因為筋疲力竭。“ 《你可以改變別人》
休息方式:
- 身體上的休息:瑜珈 / 健身 / 睡覺 睡飽能解決很多問題
- 精神上的休息 (莫法特休息法):做不一樣的事切換到不同的節奏
- 無意義的休息:不是每件事都要有目的或者意義
學習上不管輸入或輸出都會消耗掉認知資源,如果沒有辦法復原,人就會失衡,我們要好好的休息。現代人們勤奮工作,甚至放假也在思考工作,忙碌的生活犧牲了更多休閒時間。可以試著探究把成就感都放在工作的背後原因,家庭、人際因素…。休息並不是為了更好好的工作,生活也不是以工作為中心去圍繞。有時候可以是非常沒有意義的休息。
“生理上我們需要休息,但精神上的 休息,指的是保持熱情、補充刺激。“ — 電腦玩物
連假越休息越累,其實休息方式不只有睡覺、不工作去玩。也可以運用莫法特休息法,讓大腦切換不同工作節奏的精神上的休息,仍保持熱情衝刺。所謂的莫法特休息法就是,他工作時會準備三張桌子,第一張桌上擺著聖經譯稿,第二張擺著正在書寫的論文,第三張則是正在撰寫的偵探小說。翻譯累了,就換到寫論文,論文寫累了再換去寫小說。運用此方法讓下班後嘗試不一樣更多元活動,轉換精神能量,像是閱讀、 健身。透過不同的生活體驗,設計也會更有人性。
“專家靠著先前的經驗,累積了豐富的預期,
有辦法抽象差異,不必耗神處理碰上的每一件事。“
《專家之路》
專家累積非常很多的預期,在不確定發生才不會太過耗能。日本料理店學徒從做基本工作雜事開始,讓你系統二轉換到系統一,去直覺面對變動和突發意外。系統二可以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
4. 選擇力
“我們每選擇要花時間做某件事,都代表我們犧牲了其他所有可用那段時間來做、但最後沒做的事。願意犧牲,代表毫不保留地站定立場,投入你心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人生四千個禮拜》
鬆綁知識焦慮要從學會取捨開始。
當你能接受錯過(因為錯過是必然的),就能好好駐足在眼前的選擇上,用足夠的耐心來制衡自己的野心。

持續優化你做選擇的邏輯。
塞滿時間行程表,最大問題是不敢放棄,選擇某一項活動也代表了犧牲某件事,常常為了避免錯過任何提升自我的可能,拼命選擇看似有效率的學習活動,於是落入了知識焦慮迴圈:認為自己能力不足 ➜ 吸收大量資訊 ➜ 資訊並未轉換成養分 ➜ 沒有感受到學習效果➜ 認為自己能力不足 …。避免落入無止境的焦慮迴圈,更需要將知識透過輸出方式和實踐生活中,將知識轉換成自己的養分。當知識有用的時候,同類型的書可以不用再看了。
選擇能長久支撐你的底層能力:
- 專案管理:能妥善處理手上的各種任務
- 溝通表達:讓別人聽得懂你在說什麼
- 自我學習:你應該要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底層能力就是不管你換什麼工作和身分,都能夠讓你走的長遠。
延伸閱讀:學習長阿康 我的人生策略與學習方法論
・・・
5. 耐力
“相較於其他人,最有生產力、最成功的學者,
一般把寫作當成每天做的事情中較小的一部份,
所以更有可能持之以恆天天寫作。
他們培養出耐心,忍受每天的產出大概不會太多,
結果長期下來反而比別人產出更多。”
《人生四千個禮拜》
時間軸變得很不現實
- 短影音:幾秒內看完努力幾年後的成效
- 行銷文案:一個月、三個月 就能 …
- 身邊的人:才幾歲而已 就已經 …
學習是隨著投入的時間呈現一個指數成長的過程,過程中難免落入緩慢的失望之谷。現今短影音讓人們看到速成後的結果,學習越來越沒有耐心,造成現實和期望差異下,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人們只看到敲最後一下石頭劈半的奇蹟,卻忽略前面每天不斷敲擊,努力不懈的過程。知識可以傳授能夠快速獲取,但智慧是自己體悟後才產生的。
“人可以發現智慧,可以體驗智慧, 可以享有智慧,
可以憑智慧創造奇跡, 卻不能講述和傳授智慧。”
《流浪者之歌》
持續滾動迭代。要突破現況就得轉換思維。
「如何一筆到底,用4條直線將白紙上的9個點全部連起來?」kat 藉此互動方式來喚醒,別困在既有思考框架裡,別期待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要勇於打破固有思維,改變行為也會帶來新的經驗和新的思維,創造向上的螺旋。
・・・
- 主題:第三屆 真專案!實戰的UX實戰營
- 講師:尹曦禾 | UX 設計策略/研究顧問
- 時間:Oct. 15,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