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日誌:在醫治與被醫治之間 In Between Healing and Being Healed



這裡的病痛多半是生活留下的痕跡:彎腰幹活過度引起的腰痛、在田裡負重太久的肩膀、摩托車摔傷後遲遲不癒的手腕與膝蓋痛,也有高血壓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和長久臥床的無奈。而我們所能做的,其實十分有限。檢查血壓血糖血氧體溫,詢問病史,聽診,開藥、耳針,針灸穴位,電物理按摩、禱告,分享以及聽述說不完的生活細節,有時還要在語言不通的縫隙裡,讀懂那些尚未說出口的痛楚。
但上帝的作為,卻常常在最不經意的瞬間,悄悄落地。

一 醫治
那天,一位摔傷多月的男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小心翼翼地放下拐杖,試著把重量壓回受傷那側腿上。他的眉頭緊縮,像是預備迎接某種熟悉而殘忍的疼痛,但疼痛沒有來。他睜大眼睛,低頭凝視自己的腿,像不敢相信這力量竟真的回來了。那一刻,他眼中浮起的不只是驚訝,更是一種從心底透出的光。
我知道,那不是我們的手能做到的。那是神的作爲。
我們在整個過程裏只是器皿,是瓦器,有裂縫、有不足、有疲憊,也有擔心治不好,也擔心治療設施簡陋;但祂願意使用我們,讓祂的大能透過我們這些微小的人,成為祝福的出口。每一次病人說:「經過上次治療已經好多了。」每一次他們彎下腰而不再痛的叫喚、第一次能直起腰走到屋外、第一次能把手掌抬起來,能夠舉起重物來觸碰風,我便知道,這裡流動的不是技巧,而是上帝的恩典。

另一位半身不遂的老婦,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故事。連續幾週的治療,禱告與鍛煉後,她僵硬的腳趾突然輕輕蜷動了一下。就那麼一下,卻像整個世界的風都在同時振動。她的女兒哽咽著摀住高興的嘴直説不可能,我們則聽見棚外椰子樹的葉子沙沙作響,像天使在傳遞某種輕柔的喜訊——她的生命正在因此甦醒。
我忽而明白和思想:醫治,不只發生在肉身,也應落在每個在等待中快要放棄的心裡。

二 信心
若說信心是一場學問,那這裡的人絕不讀書;但若說信心是一種依靠,那他們比我們誰都更懂。
有位母親,頂著烈日走了十幾里路,只為帶孩子來再看一次。孩子的發燒已退,她什麼也沒說,只在離開前輕輕撫了撫孩子額頭。那動作像一個無聲的禱告,也是她對上帝最真誠的信心告白。我知道他們對神從眼見爲實開始而進入心裏開始思想其中的原因。
在他們的世界裡,信心不是神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相信早晨能起床,就是恩典;是相信病情若有一點改善,就是神在微笑;是相信明天會有明天的供應,即便今天的米缸已見底。
而我們,在這片土地上,也被迫重新學習何謂信心。是承認自己的有限,是把過程交在神手中,是相信祂能、祂會、祂願意用祂的方式來見證神的作爲。

三 盼望
盼望,是這裡最常見、也最珍貴的東西。盼望不是華麗的詞語,不是要追尋某個充滿光芒的未來。
這裡的盼望很簡單:今天頭不痛了,就可以再編一個籃子換點日用需要;膝蓋沒那麼腫了,就可以去田裡多做一小時工收成會好一定;頭不痛了就可以出去多走幾步,去到溪邊洗衣和取水。
這些看似微小的改善,對他們來說卻是生命本身的重量。因為盼望不是遠方,而是眼前的今天。是神把明天溫柔地藏在他們的手裡。

四 愛
最讓我們心軟的,是他們表達出來的愛。
診療結束後,病人總會把一些東西塞到我們懷裡:一把帶露水的蔬菜、歪歪扭扭卻甜得驚人的木瓜芒果、金燦燦的一盤香蕉、畿顆沉甸甸的椰子,一些當菜用的花,或是一瓶他們親手製作的蝦醬,或是一條織的Groma圍巾。有時是幾個鴨蛋,有時是幾個煮好的糯米粽子。
他們給的不是多餘的,常常是他們僅有的。他們把生活需要的一部分、他們把該給自己的一角,毫不保留地遞給我們。
我常想,我們以為是自己在傳遞神的愛;卻不知,神也透過他們,把同樣的愛反向流回我們這裡。這是一場在神國裏進行的神聖交換,一場天國式屬靈共融。

棕櫚樹的海底椰








五 平安
夕陽的光慢慢落在椰林香蕉林之間,把大地染成溫暖的橘紅。看著病人們提著空籃、背著工具、說笑著走回村子的背影,我心裡升起一種極深的平安。
明天也許仍有病痛,仍有困難,仍有貧乏與無奈,但在這條路上,我們一起走、一起相信、一起承受,也一起盼望。
神沒有讓我們獨自奔跑。祂把我們放在彼此的生命裡,讓我們在付出中被醫治,在奉獻中被愛,在軟弱中看見祂的榮耀。
祂靜靜在這裡,看顧著、擁抱著、同行著,也使用我們著。祂的愛,像這土地的風一樣,無聲卻無所不在。
這信仰,在塵土與汗水的氣味裡,在濕熱和流汗中,在病痛與恩典的交錯中,在每一次觸碰、每一次相遇、每一次被愛與愛人之間,終究是溫暖的,成就祂的榮耀。
我們能做的就是獻上感恩!
2025-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