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專業,不是會講,而是會問——
一、AI 時代的老師,該學的是「學」
當AI能在幾秒鐘生成教案、舉例、練習題、評量,
老師最需要的技能,反而不是「教得更好」,
而是——學得更深。
因為未來的教學現場,不再缺知識、缺素材、缺工具,
缺的,是「覺察」——
老師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教、
學生為什麼在這樣的節奏裡學。
AI 可以幫你準備十堂課,
但只有你能決定那堂課的靈魂在哪裡。
二、教師專業的三個階段
AI 的出現,讓我們第一次能清楚區分「會用」與「會教」的差別。
真正的專業成長,分成三個階段:
階段描述重點能力
①階段: 會操作
描述:能用AI產生教案、題目、練習、分析
重點能力:技術熟悉
② 會覺察
描述:能從AI的輸出中看見自己的盲點與風格
重點能力:自我理解
③ 會設計
描述:能整合AI、人、學生的節奏創造共學體驗
重點能力:系統思維
大部分的教師培訓止步於「會操作」,
但真正的教育轉型,需要進入第二與第三階段。
因為「會操作」讓你更快;
「會覺察」讓你更準;
而「會設計」,才讓整件事有意義。
三、LLM 只是加速器,核心仍是你
AI 可以是教材的整理者、提問者、反思者,
但那一切的品質,都取決於「你輸入的問題」。
AI 不是幫你找答案的機器,
而是一面加速你思考的鏡子。
當你問它:「幫我出五題選擇題」,它給你速度;
當你問它:「幫我看出我講課時學生可能的情緒反應」,它給你深度。
AI 能反映出你提問的層次。
而提問的層次,反映出你的覺察深度。
所以——
AI 時代的專業,不是會講,而是會問。
四、AI 教你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考方式
許多老師剛開始用AI會說:「它很聰明,但很冰冷。」
但若你用「教練式對話」的方式問AI,
它會開始像鏡子那樣回問你。
例如:
「請幫我看這堂課的開場,我覺得學生很冷。」
AI 可能回答:
「你用了三次提問,但都需要標準答案。
想不想試試問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那一刻,你不是在用AI備課,
而是在被AI訓練「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學」。
AI 教你的,不是「該怎麼教」,
而是「怎麼觀察教的這件事」。
那,就是老師的第二智慧。
五、第二智慧:學會「用自己學習」
第一智慧是知識:
知道什麼對、什麼錯。
第二智慧是覺察:
知道自己怎麼知道。
AI 幫你記錄、整理、模擬,但它無法取代那個「知道自己在改變」的瞬間。
那是人類的專屬能力。
當老師開始問這些問題:
- 「我今天講快,是因為趕進度,還是太焦慮?」
- 「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我自己?」
那一刻,你已經在進入第二智慧的領域。
六、結語故事:一位自學者與老師的共學
曾經有一位自學者,他每天和AI學習、對話、練習。
有一天,他決定請一位老師幫他看一看。
老師沒有教他什麼,只問了三句:
「你學得最快的時候,是怎樣的?」
「你學不進去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
「你想讓別人從你身上學到什麼?」
那個學生沉默了很久,然後說:
「原來我學習的問題不是工具,而是節奏。」
老師微笑,回了一句:
「那我們一起學,怎麼找到那個節奏。」
那一刻,他們都在學習。
AI 沒消失,只是變成背景。
前景裡,只有兩個人共同覺察的過程。
這,就是「AI教你學」的真正樣子——
不是AI在說,而是你在問,AI在鏡射,你在成長。
七、🌱 如果AI能放大你的某一個特質,你希望是什麼?
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價值問題。
因為你選擇放大的那一部分,
就是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八、結語:老師的未來,是「共學者」
教育的終點,不是「知識傳遞」,而是「學習的自覺」。
AI 的時代,反而讓老師回到教育最初的起點:
我,是否仍然在學?
會操作AI的老師,是「使用者」;
懂得讓AI教你學的老師,才是「設計者」。
當老師能與AI共學、與學生共學、與自己共學——
那就是教育的第二智慧:
在學習之中,重新找到教的喜悅。
🌿 小練習:AI 自我教練
今天請你試試三句AI對話:
1️⃣ 「請幫我看我最近最自然的一堂課,學生為什麼反應好?」
2️⃣ 「如果我想把這樣的節奏延續到下一堂課,我可以怎麼設計?」
3️⃣ 「從你的角度看,我的教學風格有什麼潛力?」
把這些答案記下來,
因為那是AI幫你看見的「下一個自己」。
💭 本週共學提問
當AI幫你看見更大的你,
你願意學會,如何讓它成為你的老師嗎?
AI 不會取代老師,
它只是讓每個老師都有機會——
重新成為學生。
而這,就是第二智慧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