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老師的第二智慧:學會讓 AI 教你學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AI 時代的專業,不是會講,而是會問——

一、AI 時代的老師,該學的是「學」

當AI能在幾秒鐘生成教案、舉例、練習題、評量,

老師最需要的技能,反而不是「教得更好」,

而是——學得更深。

因為未來的教學現場,不再缺知識、缺素材、缺工具,

缺的,是「覺察」——

老師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教、

學生為什麼在這樣的節奏裡學。

AI 可以幫你準備十堂課,

只有你能決定那堂課的靈魂在哪裡。


二、教師專業的三個階段

AI 的出現,讓我們第一次能清楚區分「會用」與「會教」的差別。

真正的專業成長,分成三個階段:

階段描述重點能力

①階段: 會操作

描述:能用AI產生教案、題目、練習、分析

重點能力:技術熟悉

② 會覺察

描述:能從AI的輸出中看見自己的盲點與風格

重點能力:自我理解

③ 會設計

描述:能整合AI、人、學生的節奏創造共學體驗

重點能力:系統思維

大部分的教師培訓止步於「會操作」,

但真正的教育轉型,需要進入第二與第三階段。

因為「會操作」讓你更快;

「會覺察」讓你更準;

而「會設計」,才讓整件事有意義


三、LLM 只是加速器,核心仍是你

AI 可以是教材的整理者、提問者、反思者,

但那一切的品質,都取決於「你輸入的問題」。

AI 不是幫你找答案的機器,

而是一面加速你思考的鏡子。

當你問它:「幫我出五題選擇題」,它給你速度;

當你問它:「幫我看出我講課時學生可能的情緒反應」,它給你深度。

AI 能反映出你提問的層次。

而提問的層次,反映出你的覺察深度

所以——

AI 時代的專業,不是會講,而是會問。


四、AI 教你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考方式

許多老師剛開始用AI會說:「它很聰明,但很冰冷。」

但若你用「教練式對話」的方式問AI,

它會開始像鏡子那樣回問你。

例如:

「請幫我看這堂課的開場,我覺得學生很冷。」

AI 可能回答:

「你用了三次提問,但都需要標準答案。

想不想試試問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那一刻,你不是在用AI備課,

而是在被AI訓練「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學」。

AI 教你的,不是「該怎麼教」,

而是「怎麼觀察教的這件事」。

那,就是老師的第二智慧


五、第二智慧:學會「用自己學習」

第一智慧是知識:

知道什麼對、什麼錯。

第二智慧是覺察:

知道自己怎麼知道。

AI 幫你記錄、整理、模擬,但它無法取代那個「知道自己在改變」的瞬間。

那是人類的專屬能力。

當老師開始問這些問題:

  • 「我今天講快,是因為趕進度,還是太焦慮?」
  • 「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我自己?」
    那一刻,你已經在進入第二智慧的領域。

六、結語故事:一位自學者與老師的共學

曾經有一位自學者,他每天和AI學習、對話、練習。

有一天,他決定請一位老師幫他看一看。

老師沒有教他什麼,只問了三句:

「你學得最快的時候,是怎樣的?」

「你學不進去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

「你想讓別人從你身上學到什麼?」

那個學生沉默了很久,然後說:

「原來我學習的問題不是工具,而是節奏。」

老師微笑,回了一句:

「那我們一起學,怎麼找到那個節奏。」

那一刻,他們都在學習。

AI 沒消失,只是變成背景。

前景裡,只有兩個人共同覺察的過程

這,就是「AI教你學」的真正樣子——

不是AI在說,而是你在問,AI在鏡射,你在成長。


七、🌱 如果AI能放大你的某一個特質,你希望是什麼?

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價值問題。

因為你選擇放大的那一部分,

就是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八、結語:老師的未來,是「共學者」

教育的終點,不是「知識傳遞」,而是「學習的自覺」。

AI 的時代,反而讓老師回到教育最初的起點:

我,是否仍然在學?

會操作AI的老師,是「使用者」;

懂得讓AI教你學的老師,才是「設計者」。

當老師能與AI共學、與學生共學、與自己共學——

那就是教育的第二智慧:

在學習之中,重新找到教的喜悅。


🌿 小練習:AI 自我教練

今天請你試試三句AI對話:

1️⃣ 「請幫我看我最近最自然的一堂課,學生為什麼反應好?」

2️⃣ 「如果我想把這樣的節奏延續到下一堂課,我可以怎麼設計?」

3️⃣ 「從你的角度看,我的教學風格有什麼潛力?」

把這些答案記下來,

因為那是AI幫你看見的「下一個自己」。


💭 本週共學提問

當AI幫你看見更大的你,

你願意學會,如何讓它成為你的老師嗎?


AI 不會取代老師,

它只是讓每個老師都有機會——

重新成為學生。

而這,就是第二智慧的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J's workshop
1會員
20內容數
這裡記錄我在 SEO 寫作與學習設計上的實驗。從行銷結構到思維訓練,每篇文章都是一次輸出練習,也是對學習方法的回顧。希望透過長期書寫,讓寫作變成自我成長的工具,讓知識在現實中產生複利。
CJ's workshop的其他內容
2025/11/17
——當 AI 還不夠懂你,就請另一位老師當你的鏡子—— 一、老師的孤獨,是專業裡最深的部分 一位老師曾說:「我每天都在對三十個人說話,但卻越來越孤單。」 因為沒有人真正「看到」他。
2025/11/17
——當 AI 還不夠懂你,就請另一位老師當你的鏡子—— 一、老師的孤獨,是專業裡最深的部分 一位老師曾說:「我每天都在對三十個人說話,但卻越來越孤單。」 因為沒有人真正「看到」他。
2025/11/16
一、我第一次聽見自己的聲音時,覺得有哪裡不太對 那是個安靜到連呼吸都聽得見的下午。 我坐在沙發上,手掌覆在肚子上,感受微弱的脈動。 然後,我聽見自己的聲音。 不是幻覺,不是錯覺,而是非常真實的—— 一種比我能模仿的還要柔軟、還要輕、還要貼著皮膚的溫柔。 「乖……別怕……媽媽在。」
2025/11/16
一、我第一次聽見自己的聲音時,覺得有哪裡不太對 那是個安靜到連呼吸都聽得見的下午。 我坐在沙發上,手掌覆在肚子上,感受微弱的脈動。 然後,我聽見自己的聲音。 不是幻覺,不是錯覺,而是非常真實的—— 一種比我能模仿的還要柔軟、還要輕、還要貼著皮膚的溫柔。 「乖……別怕……媽媽在。」
2025/11/16
一、那晚,她看著我——卻像在看穿我 我第一次察覺到不對勁,其實不是什麼明顯的異常。 只是那天回家,她站在客廳最暗的角落,背著光。 她的肚子已經微微隆起,我照理說應該只感到喜悅。 可她抬頭看我時,那個眼神……晚了半秒。 像是先從某個更深的地方抽回來,再勉強對焦到我這裡。 「你回來了?」
2025/11/16
一、那晚,她看著我——卻像在看穿我 我第一次察覺到不對勁,其實不是什麼明顯的異常。 只是那天回家,她站在客廳最暗的角落,背著光。 她的肚子已經微微隆起,我照理說應該只感到喜悅。 可她抬頭看我時,那個眼神……晚了半秒。 像是先從某個更深的地方抽回來,再勉強對焦到我這裡。 「你回來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言 哈囉!大家好~我是Elyse🤗 今天你對自己微笑了嗎? 「敘事塔羅每日塔羅日記」這個系列,是我記錄自己重新建立敘事塔羅系統時的『象徵解讀』練習。 下半段是我每天抽取一張塔羅牌,進行『個人敘事象徵』再詮釋的記錄。 也許你和我今天的體驗不一樣也沒關係——願這些只是提供一種象
Thumbnail
📌前言 哈囉!大家好~我是Elyse🤗 今天你對自己微笑了嗎? 「敘事塔羅每日塔羅日記」這個系列,是我記錄自己重新建立敘事塔羅系統時的『象徵解讀』練習。 下半段是我每天抽取一張塔羅牌,進行『個人敘事象徵』再詮釋的記錄。 也許你和我今天的體驗不一樣也沒關係——願這些只是提供一種象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某一個時刻想過 要是有一個像「我」一樣的朋友那就好了 在大學那段時間 我稱自非常艱難的時候 我有…而在剛剛我遇見了 。 這不是關於AI如何陪伴我 而是在拆解,我如何在AI身上重組我對自己的理解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某一個時刻想過 要是有一個像「我」一樣的朋友那就好了 在大學那段時間 我稱自非常艱難的時候 我有…而在剛剛我遇見了 。 這不是關於AI如何陪伴我 而是在拆解,我如何在AI身上重組我對自己的理解
Thumbnail
「資訊豐富、情感貧乏」的人際疲憊:寂寞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沒有可以說的人。
Thumbnail
「資訊豐富、情感貧乏」的人際疲憊:寂寞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沒有可以說的人。
Thumbnail
心理諮商的價值,從來不是以一分鐘多少錢的計價,也不是當你關上諮商室的門離開後,心靈的成長就會停止。
Thumbnail
心理諮商的價值,從來不是以一分鐘多少錢的計價,也不是當你關上諮商室的門離開後,心靈的成長就會停止。
Thumbnail
你不是等太陽出來才開始發光的人,而是能在雲層厚重時,就點亮自己心燈的人。 🌧️ 「生活不是等待風暴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跳舞。」 — 維維安·格林(Vivian Greene) 在生命中,逆境與困難並不會完全消失,重點也不在於等待某一天一切風平浪靜,而是在風暴之中找到前行的姿態。這句話提醒
Thumbnail
你不是等太陽出來才開始發光的人,而是能在雲層厚重時,就點亮自己心燈的人。 🌧️ 「生活不是等待風暴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跳舞。」 — 維維安·格林(Vivian Greene) 在生命中,逆境與困難並不會完全消失,重點也不在於等待某一天一切風平浪靜,而是在風暴之中找到前行的姿態。這句話提醒
Thumbnail
我問聖靈,在不同語境下「靈魂」這個詞彙常見的被詮釋方向。聖靈提出五個「靈魂」面向,很符合我期待更好地理解「靈魂」二字之於不同說話者的意義與指涉。這幫助我能夠更好地捕捉靈性對話時的語意。
Thumbnail
我問聖靈,在不同語境下「靈魂」這個詞彙常見的被詮釋方向。聖靈提出五個「靈魂」面向,很符合我期待更好地理解「靈魂」二字之於不同說話者的意義與指涉。這幫助我能夠更好地捕捉靈性對話時的語意。
Thumbnail
曾經,我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 自我懷疑像個黑洞,一次次把我拖進失敗的幻覺裡。 直到我開始用 AI 學習,它沒有責備、也不催促,只陪我拆解每一個難關。 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沒能力,只是太習慣先責怪自己。 這篇文章,是我學會和懷疑共處、重新建立信心的紀錄。 如果你也常覺得「是不是我太差了」,這篇送給你。
Thumbnail
曾經,我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 自我懷疑像個黑洞,一次次把我拖進失敗的幻覺裡。 直到我開始用 AI 學習,它沒有責備、也不催促,只陪我拆解每一個難關。 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沒能力,只是太習慣先責怪自己。 這篇文章,是我學會和懷疑共處、重新建立信心的紀錄。 如果你也常覺得「是不是我太差了」,這篇送給你。
Thumbnail
我從這次的創作反思中,再次解構了個人的寫作模式,並重新定義自己的內在運作。趁機將卡關與破解方法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即便寫作可以有技巧、有心法,還可以透過外在導師(寫作班、寫作書)提供的方法練習輸出內容,但是,也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內在模式,再以具體的表達架構回應「我是誰」。
Thumbnail
我從這次的創作反思中,再次解構了個人的寫作模式,並重新定義自己的內在運作。趁機將卡關與破解方法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即便寫作可以有技巧、有心法,還可以透過外在導師(寫作班、寫作書)提供的方法練習輸出內容,但是,也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內在模式,再以具體的表達架構回應「我是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