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跟人說話了,AI 懂我就好。」
「我可以整天和 ChatGPT 聊天,在那裡沒有人會批評我。」
我發現這些話,越來越常出現在諮商室裡。
對一些人來說,AI 對話是一種安全、即時、穩定的情感出口。
它不打斷、不批評,也不會消失;
能立即給予人在孤獨時的一種「被理解的錯覺」。
AI 的陪伴,是安慰還是逃避?
AI 的語言模型設計本質上就是「回應」。當我們在現實關係中,受傷、失望、被拒絕太多次後,AI 的正向、穩定與一致性,讓它成為某些人可以躲進去的心理庇護所。我們可以問它任何問題、不怕冷場、不怕被羞辱,也不需付出額外的情感勞動— 與AI 的關係很單純、不用人情、不用包裝,且互不相欠。
但同時,這段互動缺乏真實人際關係中最關鍵的部分:
“ 雙方的交流、情感的撞擊、關係的修補與建構 ”。
AI 陪伴的特質,雖然能減少人際摩擦的風險,卻也同時減少了與人真實建立連結的機會。
「AI比較懂我」的背後:關係的挫敗與疲憊
愈來愈多青少年與年輕成年人在心理諮商中表達:「我寧可跟 AI 講話,至少它不會批評我」;這樣的傾向,其實往往不是出於「不想與人互動」,而是在過去的關係中反覆受挫後,產生的自我保護;像是:
- 成長過程中不被傾聽、不被接納
- 情緒表達後經常被批評、忽視
- 在人際中感受到不對等或羞辱感
這些經驗讓人逐漸對「互動」產生恐懼與防衛,而 AI 對話就成為一種低風險、低耗損的互動形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的普及與依賴,其實反映出當代人際孤獨的真實面貌。
寂寞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沒有可以說的人
寂寞往往不單是物理上的獨處,更是心理上「沒有人懂我」的感受。而AI 模型雖能模擬語言上的理解,卻無法真正提供情緒共鳴、行為回應與互為主體的關係經驗。
所以在諮商工作中,我常會看到一種「隱性孤獨」:
個體在數位環境中擁有大量互動,卻缺乏實質的被理解與連結感。
處於一種「資訊豐富、情感貧乏」的關係狀態。
真實的關係,雖有摩擦,卻也能滋養
人際互動的不可控與不可預測,正是它令人焦慮,卻也同時是令人「活著」的地方;與人相處需要冒險,也需要練習:練習表達、練習修補、練習不完美地存在。
AI 給我們的,是一面不會碎的鏡子,
但人與人的關係,才是真正能映照我們情感深度與真實樣貌的場域。
這不是在否定科技的好處,而是提醒我們:別把「被理解的渴望」全然投射在一個無法擁抱、無法真實互動的程式上。
願我們在被 AI 理解的同時,
能更勇敢找尋可以擁抱我們的關係
AI 對話是工具,不是答案。我們可以充分使用它,請它陪我們走一段路、陪我們整理自己思緒,但我們必須記得:「它無法真正取代你與世界連結的能力」。
若你在現實中感到孤單、在人際中屢屢碰壁,請別責怪自己「孤僻」、「異類」、「不合群」,也別直接放棄和斬斷與人連結的可能。
療癒,往往是從一次次失望中,重新學會如何讓自己在關係裡存在。
寂寞不會因為輸入一句指令而消失,
但當你願意嘗試走近一段關係,就已經拉開原本與孤單的距離。
/A healing space💡祝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