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近兩年出現一批被稱為「消失的碳交易協議」的政治大新聞,它們在各國政府、國會、社區與國際輿論之間掀起不小的震盪。這些協議大多聲稱要透過保護森林或自然生態系統,把非洲廣大土地所具備的碳吸存與減排潛力,轉化為可對外販售的碳信用,為國家創造巨大收益。然而,當各國的公務系統、社區代表、研究機構與國際媒體開始回頭檢查這些協議時,人們發現一個越看越不對勁的現象:真正的專案幾乎沒有落地、沒有監測、沒有驗證、沒有方法學、沒有社區同意、沒有國家授權,甚至連最基本的土地權屬與法律依據都說不清楚。於是外媒乾脆把它們稱作「vanishing carbon deals」——那些簽得浩浩蕩蕩、卻在制度與現實中消失的碳交易案。

首先出現問題的是土地與主權。非洲多數國家的森林由社區共同管理,或由傳統領袖、原住民族群以慣習法方式持有。土地權利往往不在中央政府的完全掌握之下,因此任何牽涉長期土地使用的協議,都必須經過「先知情、先同意」(FPIC)的程序,並要讓社區在談判前充分理解協議內容。然而,多數協議簽訂後,當地村落與社區卻表示從未被告知,也從未同意。許多國會議員也是在媒體上看到新聞,才知道政府已經把國家大面積森林劃入一個長達 30 年甚至 100 年的協議中。這樣的程序缺失在國際碳市場中,是紅色警示燈。
其次是協議的內容本身過於模糊。外界看不到明確的 MRV 計畫、沒有方法學、沒有基準線、沒有額外性證據、沒有生物多樣性與社會風險評估,更沒有寫清楚碳信用的收益分配。即使官方對外宣稱「這是保護森林、可為國家帶來龐大收入的綠色合作」,但實際文件卻無法說明專案如何運作、如何量化減排、如何驗證、如何轉移、如何歸屬。記者向政府索取協議文件時,往往被以保密為由拒絕,而政府內部文件被外洩之後,更讓輿論看到許多驚人的句子,甚至包括國家可能要向企業讓渡部分土地控制權,這引發更大的爭議。
更大的問題是:即使協議簽了,後續根本站不起來。媒體追蹤後發現,這些「碳交易協議」在簽署階段鬧得沸沸揚揚,但後續沒有任何一個專案真正進入開發期。沒有開始收集數據、沒有社區諮詢、沒有建立 MRV 系統、沒有第三方驗證、沒有上傳任何數值到主權帳本。那些被形容為「即將為國家帶來巨額收入的革命性氣候專案」,在一年後只剩下一張張照片與政治宣傳紀錄。於是人們說,這些案子「消失」了,但更精準的說法是:它們從來沒有真正存在。
部分國家後來意識到情況不對,開始重新審查這些協議,甚至直接宣布中止或重談。賴比瑞亞政府在國內壓力下被迫凍結協議,辛巴威議會要求公開內容,贊比亞政府官員在接受訪問時承認協議需要重新檢討,坦尚尼亞則出現跨部會對協議合法性認定不一的情況。這些動作讓整件事進入更混亂的狀態,也讓外界更確信:這不是單一公司或單一國家的失誤,而是整個模式本身就存在巨大風險。
這些案子不但沒有符合 UNFCCC 的 Paris Agreement 第六條規範,更與主權碳市場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馳。巴黎協定要求任何能產生跨境轉移的碳信用,都必須先經過主辦國政府授權(LoA)、登錄國家帳本、進行相應調整(CA),並且確保透明度、完整的 MRV、清楚的基準線與額外性證據,還要確保社區權益與 FPIC。在這些非洲「消失的碳交易案」中,幾乎每一項要求都沒有達成。所以它們不僅無法被視為 ITMO,也無法成為 A6.4ER,更不可能成為任何合規市場願意接受的合格信用。它們連自願市場的標準都達不到,更別說主權合規市場。
那麼,為什麼這種案子還能大張旗鼓地簽下?原因並不難理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部門渴望取得國際投資,而企業則希望快速「插旗」碳市場,把未來十年可能存在的碳價幻想提前變現。對企業來說,「先簽下國家大片森林」本身就是一種政治籌碼,能吸引投資、媒體曝光、國際合作夥伴;對政府來說,這種協議能對外展示「我們正在進入全球碳市場」,不需要真正落地、不需要 MRV、不需要審查,就能換到國際曝光與政治聲望。於是雙方都對實際制度要求視而不見,協議簽了、照片拍了、新聞稿發了,然後專案卡死在第一步。
這些「碳交易新聞稿工程」之外,更深層的問題是土地治理。非洲許多國家土地權屬混亂,中央政府與地方社區之間的權力分配模糊,傳統領袖與現代國家制度之間存在矛盾。當外國企業用「碳交易」為名,要求國家將大片土地納入合約中時,整個國家體制瞬間暴露出所有脆弱點,包括土地法律的空白、社區與政府的資訊不對等、國會監督不足、跨部會溝通不完整,甚至是官僚體制本來就無法消化這麼大的協議。這些結構性弱點讓企業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與政府簽下超大規模協議,但也讓整件事無法真正走向合法且合規的碳市場道路。
因此「消失的碳交易」並不神秘。它們之所以消失,是因為從巴黎協定與主權碳市場的角度來看,它們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於正規架構裡。它們在新聞稿裡存在,在政治敘事裡存在,在官員的照片裡存在,在企業的想像中存在,但不在 UNFCCC 的制度裡、不在 PACM 的架構裡、不在任何可以量化、審核、驗證、轉移的碳市場裡存在。
這件事情也為全球其他地區敲響警鐘:碳交易不是把土地簽出去就能成立,也不是靠企業與政府的政治敘事就能生產碳信用。主權要求、土地權屬、FPIC、MRV、透明度、方法學、基準線、額外性、國家帳本、相應調整,這些都不是裝飾品,而是碳市場能否成立的最低要求。忽略這些,就會重演非洲的情況——照片拍得越漂亮,專案就死得越快。
非洲的「消失碳交易」是一次真實的示範,它展示了自願市場敘事的崩塌,也讓世界看到:離開巴黎協定、離開主權架構的碳交易,不只是風險,而是完全沒有存在的可能。未來任何聲稱掌握大片土地、能快速生成巨量碳信用的說法,都要回頭問一句最基本的問題:它是否在主權帳本中?是否有國家授權?是否能做相應調整?是否有 MRV?是否有 FPIC?是否有法律依據?只要其中一項沒有,那它不是碳市場,是幻影市場。
這些協議之所以「消失」,不是因為企業或政府突然改變,而是因為在巴黎協定的制度光照之下,它們原本就沒有形體。當主權治理真正啟動、當國家開始對齊第六條、當全球碳市場全面轉向 PACM 時,這些靠「敘事」堆出來的碳交易,自然會像沙堆般崩落。這不是陰謀,也不是意外,而是制度演化的必然結果。非洲各國現在重新審查協議,是開始進入真正碳市場的第一步,也是提醒所有仍停在自願市場故事框架中的人:碳市場時代已經換頁,而制度永遠比敘事更殘酷。
https://uk.news.yahoo.com/case-africas-vanishing-carbon-deals-0616233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