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輝達公布最新一季財報,營收、獲利全面大超預期,下一季財測更明確上修,華爾街從Morgan Stanley到Citigroup全面調高目標價,凱基證券甚至把估值拉到296美元。照理說,這樣的利多應該點燃科技股新一波行情,但台股卻在同一時(11/21)間遭到外資915億的大舉賣超,大盤暴跌寫下史上第六大跌點。利多不漲,反向急殺,反映市場當前的矛盾與情緒。
過去一年,AI概念股漲幅驚人,投資人對風險的敏感度也同步提高。這次輝達端出亮眼財報,卻被選擇放大了應收帳款增加、庫存上升等原本屬於供應鏈週期的自然現象。當市場情緒偏空時,任何有疑慮的訊號都可能被放大成泡沫危機,加上短線獲利了結與避險需求,利多反而成為賣壓的引爆點。
AI改變的是「零組件供需結構」,尤其是那些位於關鍵位置、產線滿到外溢、擴產速度趕不上需求的廠商,只要產能被搶、供應吃緊,EPS就會自然上修,法人也會持續加碼。外資雖然短線賣台股,但在法人機構對輝達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調高目標價代表基本面依舊火熱。

想要抓住這波真正的強勢股,可以用幾個步驟來判斷。
第一步:找瓶頸,誰越缺誰越強
AI產業最缺的並不是GPU,而是三大零組件:
ABF載板、CoWoS先進封裝、高階MLCC。
這些屬於結構性缺口,沒有替代品的關鍵性位置。缺口越大、產能越卡,股價越容易提前反應。
第二步:觀察擴產,擴得越早越能吃到成長
敢大擴產的企業,是掌握到客戶未來兩年、甚至三年的訂單量。像TSMC把CoWoS產能直接翻倍,載板三雄投入巨額資本支出布局HPC材料,這些動作都代表需求確定無虞,只要新產能開出,EPS就會跳升。
第三步:確認是否具備漲價題材
零組件準備漲價時,市場會先看到三個訊號:
1. 報價詢問度變多
2. 交期拉長
3. 客戶搶產能、急單湧現
一旦漲價成形,就是獲利上修的最強催化劑。
第四步:同時看毛利率與稼動率
毛利率上升代表高階產品佔比提升;稼動率上升則意味著產能滿載。
「毛利率+稼動率雙升」的公司,幾乎一定走波段。這比外部消息更能反映產業真實景氣。
除了供應鏈本身的缺口,全球流動性也接近關鍵時刻。Bank of America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警告,若金融環境持續收緊,Federal Reserve恐將重演2018年的「政策投降」,從鷹派轉向寬鬆。
同時聯準會部分官員仍偏鷹,Susan Collins表示通膨仍高於目標,不支持12月降息;Austan Goolsbee也表示在看到更明確證據前不放心寬鬆。CME FedWatch顯示12月降息機率已跳升至69.4%,而銀行股、券商股等「流動性前哨」已開始走弱,顯示市場正在提前押注政策轉向。
短線外資大賣、借券餘額創高,難免讓市場心慌。但真正的投資機會,是那些握有關鍵產能、供需緊俏、毛利率與稼動率雙升的企業,將會成為下一段主升段的真正主角。
達航科技(4577)在漲甚麼?
11/17法說會後……

從財報解讀:公司正在「減虧、體質改善」的過程
●營收成長亮眼(YoY +26.6%)
年增26%,代表接單動能強、比去年三季都有明顯改善。
●毛利率大幅改善(由18.5% →21.2%)
代表產品組合改善、成本下降或規模效益出現。
2025年Q1~Q3平均毛利率達17%,去年同期只有7.91%。
●成本控制成功,營業費用率明顯下降營業費用率減少6.6個百分點,是非常大的改善。
●虧損幅度大幅縮小(營業損失改善超過 80%)
虧損縮小86%,幾乎接近轉盈。
●稅後淨損持續減少,但仍為虧(主因:業外與稅項)
●唯一需要注意的風險:業外仍為負數
雖然改善,但仍是拖累淨利的重要原因。
可能來:自匯損、投資損失、利息費用上升。
●整體公司正在「大幅減虧,接近轉盈」的路上。營收持續成長,需求穩定。毛利率顯著改善,產品組合變健康。費用率下降,管理效率提升。虧損大幅收斂,接近損益平衡。業外仍為負,影響全面轉盈的速度。
以上單純個人由財報解讀提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進場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