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聽了不計其數的生命經驗格言警句,但是這些大道理就像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接數到數以千計的訊息一樣,雖然我們很容易理解,但是卻不容易深刻體會而後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態度或價值觀,這就是所謂知識上的認知與生命的頓悟兩者的不同。
記得在讀醫學院四年級上學期期末考時,考病理學前夕曾經有過一次頓悟的體驗。
因為大四那一年實在太忙,除了當班代表,又當學生活動中心副總幹事,又在籌組學校的童軍團羅浮群;而且還在系學會幫忙,又參與學校山地醫療服務隊以及系上第一次籌組的口腔醫療服務隊,忙得焦頭爛額。所以考前幾乎都是熬夜不眠不休苦讀衝刺。
那年期末考剛好寒流來襲,好冷好冷,讀到半夜四點多,正是一天最冷的時刻。病理學考試每次大約要背五、六百種病,每種病要記英文或拉丁文病名、徵狀、好發率以及致病機轉等等五、六個項目。眼見天亮就要考試,全宿舍的人都睡覺了,我還沒有背完。當我口中唸唸有詞,千鈞一髮的緊張時刻,我忽然頓悟了!
我想到厚厚一鉅冊病理學,裏面有成千上萬種病,每種病都有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人會得到,而我居然什麼病都沒有罹患;可以健健康康意識清楚地在這裏讀書,可以蹦蹦跳跳,可以做點事,可以幫助別人,這是多麼難得的福份啊!
其實除了身心健康是難得的福份之外,每天我們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到家,也都得感激數不清的人的幫忙。因為意外是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的,不是我們犯錯才會帶來不幸,很多時候我們什麼事都沒做也會遭殃,因此要感謝每個似乎平淡的日子。
當時的「頓悟」跟我們透過「認知」瞭解所謂要「珍惜感謝我們擁有的健康」完全是不同的。從此我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即便碰到什麼倒霉或不順遂的事情也不會抱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大陸許多國家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有次記者包圍權威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問他:「請問以長遠的眼光看,我們究竟會如何?」
結果凱因斯不疾不徐地回答:「以長遠眼光來看,我們都會死。」
當然,這是大師的俏皮話,不過這段著名的典故也提醒了我們在日常生活裏往往忘掉的事實——我們會死,我們也會老。年輕時我們揮霍著時光,也揮霍著身體,反正徹夜狂歡或者再忙再累,隔天睡個覺一樣絲毫無傷。可是隨著時間過去,馬奎斯在《愛在瘟疫蔓延時》這本書裏藉著老去的醫生口中說:「我現在完全曉得自己內臟的位置與形狀了。」
波赫士也寫著:「光是一次牙痛就足以讓人否定上帝的存在。」當我們身體健康時,真的不知道可以跑可以跳是多大的幸福啊!
很多年前,有一場演唱會「永遠的未央歌——民歌三十嘉年華」,當年的校園歌手全都齊聚一堂,透過歌聲讓我們回想到那一段單純美好,又充滿理想希望的年代。專程從美國回來的包美聖,與大家相約「民歌四十」再相見,並且要大家「好好活著」,希望大家活得不要太離譜,以免「相見不如懷念」。
是啊,好好活著!
在戰亂時,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成就。而現在,肉體活著並不困難,但是靈魂要活得好,活得對得起自己,活得能面對少年時曾有的理想,似乎就不容易了。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相約「好好活著」、「不要活得太離譜」,好嗎?
封面圖片來源:cheriejoyful@flickr CC BY 2.0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