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孩子的媒體識讀素養

現代人早上一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醒著的時間幾乎無時無刻被無所不在的資訊包圍,除了原先的電視、廣播、網路到智慧型手機,現在家長的教養難題已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反而是如何協助他們不被媒體左右了心智能力,並且在紛亂的資料當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訊息。
尤其對年輕人而言,近幾年網路新聞早已取代傳統的媒體,以前媒體的記者與編輯負責生產與管理訊息,除了是傳播者也是個守門員,但是來到人人可以發聲的時代,網路上充斥各種來歷不明且未經查核的訊息,甚至很難追索來源,再加上網路的擴效應太快又太廣,後果往往超出任何人的掌握之外,所以協助孩子使用網路,建立正確的習慣與培養分辨的能力,是當今最迫切的素養。
而且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偏偏現今從網路到傳統媒體的報導都朝向輕薄短小,所以不可避免的會片面化且零碎化,現代人已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瞭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前因後果是如何?對我們會有那些影響?
當然,任何人要在這紛雜的世界,釐清許多議題的來龍去脈,的確很不容易,但是與其浪費時間耗在如同垃圾般瑣碎又片斷的訊息,不如好好的廣泛閱讀,建立背景知識,並且仔細地將自己關心的議題徹底搞清楚。
甚至我可以很武斷地講,當一個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尚未建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沒有資格使用網路的,能力的養成必須先從一本一本完整的書閱讀開始。
不過,的確有很多家長跟我反應,家裡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沉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是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先區別什麼是書,不管是用紙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過正式發行的書,都算是書,與網路搜尋的資料是不同的。
不管是用什麼媒介,只要是經過處理的書,都有成本,除了作者殫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的編輯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然後才會出版發行,基本上是有構架、有層次、有想法與目標,即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發行,都會有特別的獨特觀點與架構。
當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到尾,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這樣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裡,也才能形成有意義的了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了解,網路上搜尋到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僅沒有幫助、浪費時間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感慨,現在學生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是卻抓不住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是要他們回答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但其實還是無法形成真正的收穫與了解。
當然,網路搜尋還是有好處!
最大好處是當我們很明確地知道想找什麼資料時,幫助最大,以前可能要耗費數週埋在圖書館與積滿灰塵的古老文獻或期刊奮鬥,現在可以舒舒服服且很省時間的透過各種網路的資料庫找到答案。但是別忘了前提是──我們知道要找什麼,知道該提出什麼問題。我們都知道,對一門知識沒有徹底了解,很難提出有意義的好問題。
真正要透過網路做學問,需要高階的訓練(與利用網路購物或查那裡有好吃的餐廰這種低階的使用需求完全不同),這些訓練必須從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本來建立,沒有捷徑可以走,所以家長一定要想辦法說服孩子,並且陪著他們一起讀一本本的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