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層層遞進,化簡為繁 –《業界學程:「前途」怎麼教?》之三

系列上集:

教田徑,考游泳?– 《業界學程:「前途」怎麼教?》之一

導航,出現故障!–《業界學程:「前途」怎麼教?》之二

影音版:業界學程:「前途」怎麼教?上集  下集

 

其實,人類從來不需要面對「找尋方向」這個課題,直到現今。

 

在過去文明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口都是農牧,耕田、種菜、養畜飼禽,就是主要的生產活動。少部分從事技術活,更少部分是知識階層,成為政府官員。「職業」不但選項極少,而且常常世襲 -- 沒有技術教育體系,職業技能常是代代家傳。

 

職業成為人人可以選擇、有選擇空間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中並不超過50年。而過去10年,產業變化之快、分工複雜化的程度,又遠勝過往。「找尋方向」不但成為一個惱人的困擾,而且到現今為止,大致上沒有很有效的解決方案。直到今日,有權位、有發話權、有決策權的世代,主流想法仍將「工作」視為「賺錢維生」而已,並不強烈意識到找工作時的「適合度」問題,當然也就更沒有「找合適的工作」的解決方案。

 

從有人類在地球上行走以來,我們是第一代需要面對「找尋合適的工作」這個問題。如果當今的學校體系、產業體系,大致上沒有令我滿意的方案,那我就提出一個吧。

 

假設有20個大學生,讓我給他們設計一個學習流程,我會這樣規劃【業界學程】:

 

一、組成社群,閱讀討論

 

我會邀請這20位大學生組成一個社群─無論是認知為課程、社團、讀書會…都可以。這個社群運作的第1年,我會邀請每個人每周選讀1份商管雜誌;可以是中文實體刊物,例如商周、遠見、天下,或是EMBA,也可是以英文線上資源,例如 Euronews:SCI─TECH、MIT Technology Review、BBC Click、BBC2 Horizon等。總之,只要是關於商業、產業、科技的新知刊物。

 

我會請他們每周1次,「瀏覽一遍」他們挑選的讀物,不用細讀,只要1頁頁翻過去就好。然後從當周瀏覽的文章當中,選擇1篇細讀。針對其中產業面、企業面、專業面等課題,筆記整理、分析思考。(細節怎麼做,就是我在場發揮的功能了)

 

這個社群每月聚會1次,成員(分成小組)輪流介紹他們當月精讀文章的收獲。

 

這麼做,可以讓這群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對產業界建立廣泛的初步印象。一年52周,若每周看到30篇商業文章,即使只看個大略,一年也「瞄到」超過1500則企業個案、人物描寫、產業趨勢。而從中,他們又精讀52則。在一年之後,這群學生可以看到許多選項,對於前方有哪些產業、企業可選擇,以及自己的偏好,有可能稍有感覺,並不是瞎子摸象。

 

二、商業書籍,深入思辨

 

在第2年的上半年,我會邀請這20位大學生,每人選取一到兩本商管書籍,仔細閱讀。

 

他們在前一年,已經精讀過52篇介紹產業、企業的商管文章。他們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主題,找尋相關的企業傳記、趨勢分析、企業家傳記…,精讀之後做摘要、分析推理。

 

如果一本商管書沒有辦法認真讀完,應該就證明其實對這個產業、這類企業的興趣熱忱並沒有那麼高。

 

如果能讀完一本商管專書,不但是確認興趣的一個好方法;而且,仔細摘要與思考,其實可以得到許多重要的知識與啟發:該領域的重要詞彙與概念,該產業的趨勢與挑戰、該企業與其他企業的競合關係,該企業的文化與管理模式、該產業的供應鏈概況,以及專業者的思維、處事原則。

 

在這個過程中,社群每月聚會照樣進行,並且每個人輪流發表閱讀的心得收獲。

 

三、演講訪問,調查實況

 

商管刊物報導,常常有美化矯飾的嫌疑。規模不夠大的企業(即使相當好),不太可能會有專書介紹。而無論報導和是書籍,寫成之後,實況也會隨時間改變。

 

因此,在第2年的上半,我同時會建議同學們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找3次機會,聽該領域專業者的演講,或是直接採訪在該領域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

 

在演講中,通常還是場面話居多,也會偏向隱惡揚善,但至少會是即時的資訊。而且如果有備而去,在演講後舉手發問、在活動結束後攀談請益,都可能得到和講者私下聯繫的機會。至少可能寫email、電話訪談請教。

 

如果有機會(電話或當面)和專業人士請益,可以更仔細地求證在書籍上和雜誌報刊上看到的訊息,可以詢問疑問及不懂的部分。這樣的機會其實成本相對高,得之不易,不該只是請對方泛泛介紹。

 

聽演講及調查訪問的所得,也將是社群每月聚會的分享重點。

 

四、精準實習,用中求學

 

經過以上3個步驟的準備,同學對於面前的選項有概略初步的理解,對於有興趣的領域也有一定深度的探索,做好了以上的準備,「實習」的效益可以更好。

 

在第2年的下半,我會建議同學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企業,申請實習─絕不是亂槍打鳥,也不是跟風看熱鬧,而是蒐集資訊後思考判斷的結果。

 

如果幸而錄取實習(可能性應該不小),在實習中學習,其實也是一個學問:如何做事,如何改正錯誤,如何觀察會議或工作,如何和前輩請教更多領域的知識與工作方法…。這些不見得難,但都要有意識地操作、思考,才能把實習的功效最大化。

 

在實習中的觀察,也將回饋成為自我學習的指向針:在實習之中,將更真實地看到在企業中的各種部門、各種專業、工作中的考驗,也能更具體的看到自己的水準與需求還有多少落差,要往合適的路上走需要補強還些知識與技能。理解到的缺乏,當然也就是日後的學習重點。

 

每月的社群聚會中,同學們也會和伙伴們分享實習的學習心得、觀察技巧。

 

原則:層層遞進,化簡為繁

 

以上,是「業界學程」的整體設計─經過閱讀思辨、資料蒐集、整理分析、訪問調查、實習操作這一系列的過程,學生初步找尋前進方向,並為之準備。

 

當代年輕人面對的是很複雜的產業環境,選項極其多,但時間和心力有限,需要精準地投放。因此,應該在一開始廣泛認識可能選項,然後逐步收攏,在少數特別有興趣,可能深度發展的領域方向上深入了解:因此,聽講、訪談,都需要準備後再進行,實習更是需要在對產業有一定理解後慎重選擇。這是所謂的「層層遞進」。

 

而產業、企業、專業的內涵,不但選項極多,而且不斷變化、有大量的創新可能(甚至是必然、必要)。因此,我們要嚴格地警戒提防,避免把產業簡化地分類,避免把企業簡化地評價,避免簡化地認為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做什麼樣的專業。認識「業界」的歷程,就是要學習如何從看到的資料,進行深化的推理、質疑、評估、預測、分析。「化簡為繁」,才能有自己的洞見,做出有價值的選擇與規劃。

 

「業界學程」不會是簡易式的算命卜卦,鐵口直斷告訴你:就幹這一行;「業界學程」旨在提供一個方法,給學生合理的思考路徑,以了解複雜的業界,進行複雜的判斷與推理。這件事不但在找工作的初期要做,甚至是一輩子的功課─這才是現今專業路途的真面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