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謂邏輯,在文字上常用的結構是「因為……,所以……」或是「這樣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其次……,最後……」之類的;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邏輯結構是可以拆解、或是複合運用的,例如「第一,因為……所以……」。
但這些結構通常都不會太長,在兩三行的篇幅裡就可以解釋完一個小邏輯,然後再由幾個小邏輯組成一個大邏輯;而幾個(個人經驗是三個左右)小邏輯、或是一個大邏輯結構,就可以自成一個段落。
而文字上的邏輯結構,是可以用標點符號、以及句子的長度來控制的。如果作者(包括譯者和編輯,以下同)不擅長這個技巧、或是在處理文字的過程中自己就已經失控,就很容易出現非常冗長的段落。
依據我自己的觀察,無論中文或英文的寫作者,會善用分號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都會用逗號(,)和句號(。),沒有問題;技巧再好一點的人會用頓號(、)和冒號(:),但能熟練使用分號的人就不多見了。
2. 閱讀載具問題
會分段之所以很重要,除了作者本身頭腦的邏輯訓練、以及表達技巧之外,跟文章載具的改變也有些關係。
在紙本的時代,載具的尺寸(雜誌或書的大小,像是菊八或25K等等)是已知固定的、排版版型是固定的、每行字數是固定的,印出來就不會再動;而且一頁上可以容納的字數也不少,所以長段落在技術上問題不太大。
但到了網路時代,我們很難預測文章會出現在什麼樣的閱讀載具上;可能是不同尺寸的紙本、電腦螢幕、平板、手機上,而且周遭可能還圍著一堆色塊、按鈕、廣告之類無關內容的分心工具。
即使不談前面的邏輯架構問題,一個在書上印出來七八行的段落,或許在紙本讀起來還好,但在電腦螢幕上會變成一大塊,跟旁邊的色塊爭奇鬥艷搶眼球;而在螢幕較小的手機上更糟,可能滑了三個畫面還看不完。
在這種狀況下(而且可能是通勤時站在車上看),能充分閱讀、理解、吸收文字內容的讀者,都是很值得敬佩的。
這並不是說紙本編輯、或是他們原本的方式不好或不對;但在這個跨媒體刊登已經是常態的環境下,光剪貼紙本內容到網站上,可能會是導致「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而且,由於讀者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現在拿「一段剛好就一頁」的書來讀,恐怕讀到第五行就已經有點迷路了;用功一點的就從頭再來、努力跟上作者的思路,沒那麼用功的人就放一邊表示「我讀過了」、或是大手一揮連掃三個畫面直達結尾收工。
所以,同一份內容要從紙本轉到網路上(或是反過來),還是需要重新編輯、整理、分段嗎?
我認為是的,但或許因為時間成本的關係,很少看到紙媒編輯做這樣的後製處理、知道這些差異的編輯似乎也不太多。
反之,如果是從網路原生文章變成紙本,也會有一些重新編輯的工要做;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段落的整理
以紙本編輯的標準來說,網路文章的段落長度和下標方式難免會有些瑣碎,需要依照文意脈絡重新整理(當然不是看到短段落就併起來)。
在這一點上,日文書(或譯自日文的書)的標準會寬鬆一點,因為日文書原本就會有很多的短段落;如果不是大幅改寫,可以保留的短段落會比較多。
網路和紙本專屬的敘述方式
很多網路原生文章(尤其是早期的部落格)經常會有類似這樣的寫法:
……關於這一點的深入說明,請點按這邊。
萬一有一天這篇文章要印在紙上,連結就不見了,讀者用手指把紙戳到爛也連不出去(如果是電子書可能還可以);此時就得改成像這樣:
……關於這一點的深入說明,請參閱〈蘋果真好吃〉一文(註)。
(註:http://apple.com)
或許現在有些文章還會附個QR Code,讓讀者用手機掃瞄之類的。
如果紙本編輯處理到這類寫法的文章,作者又剛好很佛心,一篇文章用了二三十個「請點按這邊」來補充資料,編輯應該會很想跳樓;不過一來佛心作者不是那麼多、二來有概念的網站編輯也會改寫一下這個,所以現在應該比早期好多了。
(廣告一下:我在做〈
程天縱的經營學〉這本書的網站原生文章編輯時,就已經預期之後會出書,所以在編輯時就是以紙本的方式改寫;所以後來的編輯應該沒有跳樓。)
反過來說,有些媒體在將紙本文章轉到電子載具上時,也沒有(或是懶得、或是不知道怎麼做)做這些工作,只是把原稿轉上網頁,導致讀者會看到這樣的編排:
……關於這一點的深入說明,請參閱〈蘋果真好吃〉一文(註1)。但我們知道(註2)……所以(註3)……,於是假柏斯認為(註4)……(註5)……(註6)……。 (中間相隔15個畫面,而且註解都沒有連結) (註1)……
(註2)……
(註3)……
(註4)……
(註5)……
(註6)……
……………………
這在紙本上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電子載具上就非常不理想。
但因為這種改編作業非常繁瑣(我自己曾經花超過8個小時,處理某本書上超過400條這種註釋連結),而且大部分讀者不會注意到(紙本書會認真看註解的讀者也不多了),所以會實際去做的編輯很少。
回到一開頭的地方。
朋友家的這份雜誌(也包括許多從紙媒移植到網路上的內容),或許因為編輯本身的工作時間限制、對於「是否值得花這個心思」的權衡、或者對紙本和數位編輯差異的理解,所以在段落結構和網路體例轉換上,並沒有花明顯的心思。
所以,即使內容是紮實的,但對於目標讀者來說(至少對我這個目標讀者來說)是「不好看」的。或者換個方式說,菜是好吃的,但擺盤有問題;用商品的角度來形容,就是「presentation」(展示/展現方式)可能有待改進。
但這些細節,編輯一般來說是不太會注意到的;對於原本就好的內容,這一點會有點可惜。所以也希望本文對於這些編輯們能有些幫助。
附記 - 我一直記得自己好像寫過類似這個題材的文章,但找不到了;所以就再寫一次吧,應該沒人會在意才是。
- 我給這位朋友的建議,也提到了針對目標讀者的字體大小和版型設定等等;不過這個部分太過「常識」,也不一定適用於其他人,所以這邊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