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媚日劇」風波中被誤解的慈濟

大愛台電視劇「智子之心」,疑似因被對岸指為「媚日劇」而「自行下架」,激起了敏感的政治漣漪。
若說台灣人「懷念殖民統治」,有「皇民思想」、「殖民地優越感」,但受日本統治的老一輩已日漸凋零,何況並非人人如此;日據時代,台灣本土反對日治的志士仁人有之,在一般百姓中亦非少數。
再者,今天的日本早已不是二戰時期的大日本帝國,當今的「哈日」與當年的「皇民思想」也不可相提並論。
因此台灣內部「媚日」或「懷念日本統治」的現象從何而來呢?當然是自解嚴以來,在掌握歷史詮釋權的「當權者」推動下,及後繼亟欲清洗「黨國原罪」、獲取社會認同以贏得選舉勝利的領導人縱容下,共同塑造出來的一種「民意」和史觀。
而這種社會價值,在兩岸對立、反中情緒、「台灣主體性」及「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等集體意識助長下,再混合了年輕世代的「哈日情結」,就這麼搭上了順風車,成為了台灣政治意識的「主流」;除極少數懷有大中國思想的深藍與紅色人士批判之,社會上少見否定之議。
若說大愛電視台製作這齣戲是因其「媚日」,未免高估了慈濟的政治細胞;慈濟身為「高度商業化」的台灣宗教巨擘,編劇不過從善如流,投「台灣市場」所好而已。
又若說大愛台是受中共壓力而自行停播,這亦是投「中國市場」所好而已!在宗教受到官方管制的中國大陸,慈濟尚且能發展組織、推行業務,靠的不就是那一點「畏威懷德的安分」?
這齣戲上檔,對岸以為慈濟有政治目的;停播這齣戲,獨派指責慈濟臣服於政治壓力。慈濟萬萬沒料到,一齣大愛劇場會讓自己陷入這般裡外不是人的窘境。說來冤枉!這起風波對慈濟而言,不但從頭到尾不是政治,反而正好坐實了社會上對他們常見的批評——商業化。
慈濟在「商業考量」下製播此劇,卻觸怒了對岸;如今在「商業考量」下停播,獨派又何需苛責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