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Netflix 釋出 13 Reasons Why 2 之後,我便在這幾天之內迅速追完了第二季。故事延續在第一季結尾的五個月後,Hannah 的母親 Olivia Baker 對自由高中提出訴訟以及其他腳色的發展。第一季裡我們聽著 Hannah 錄製的錄音帶口述自己版本的故事;在第二季則是與 Hannah 相關的人們,藉由他們出庭作證的過程與內心的獨白,從不同的角度來訴說 Hannah 與他們的故事。 和第一季一樣,第二季共有13集,整體來說後半部比較精彩好看,可能是前半部需要花點時間鋪陳,而最後幾集也相當煽情,劇中的高潮點也都是在這些地方。故事的範圍也擴大探討更多青少年議題,人際、毒品、性、暴力、霸凌、自殘,還有近來常出現在新聞版面的槍枝暴力與 #Metoo 運動。 不過老實說我不喜歡結局的安排,如果一部戲劇收視成績良好,製作公司理所當然想繼續拍下一季,而為了下一季的故事勢必要先埋下一些伏筆。所以有些腳色看似要導正生活,準備踏上美好結局的路程,但最後又出現了令人失望的逆轉,我知道人生總有高低,但我還是私心真希望編劇能放過他們。 若你問我推不推薦,如果好奇第一季後腳色們的各自發展,那就繼續追下去吧。第二季有維持住和第一季相當的水準,但我個人因為結局伏筆的關係,會認為比第一季略差一點。 真相 儘管本季中討論了諸多議題,但在本季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和第一季一樣,也就是真相。在這些出庭作證的證人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和第一季裡不同的改變,這些腳色從不願面對真相與自欺欺人,到選擇說出真實的故事,有些則是繼續掙扎而隱瞞事實,有些說謊去捏造新的故事。在劇中也可以了解到為什麼誠實地說出真相對某些人來說很困難,有時候是自我內在的衝突,有時候是個人與外在的對抗。 戲劇化的過度反應 在這些腳色轉變和掙扎的過程中,可能有人和男主角 Clay 抱持著對 Hannah 同樣想法的觀點,認為她太過於戲劇化。其實我對這一部分印象很深刻,這也是我周遭很多人不喜歡這部影集的原因之一,怎麼會有人對一些不開心和生活上的挫折過度反應成這樣? 但 Hannah 的過度反應其實是並不算太過於戲劇化,至少以她的年紀來說是很有可能發生的。青少年時期的腦部發展與兒童和成人有很大的差異,在青少年時期賀爾蒙、前額葉、杏仁核與邊緣系統等發展讓我們的大腦相較於其他年齡階段比較不穩定。難免會人事物反應過度,或是做出不理性的行為,因為這時後我們的大腦還正在重建,到25歲左右前這樣的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 而 Hannah 很不幸地遭遇了一連串戲劇性的挫折(畢竟這是一部戲),也沒得到適時的支持和幫助,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看完第一季讓我開始主動去意識身邊的人是否正在承受痛苦需要幫助,雖然體察到他人心思這點對我來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至少有時候我能對他們更寬容一些。而看完第二季後,最深刻的體認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面對受負面情緒折磨的人們,我們能做的就是建立穩度的關係、包容與耐心吧。 13 Reasons Why on Netflix 原文發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