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好孩子不要學:強迫工作抗焦慮</p>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By Chiragddude at English 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187348
Crawling這首歌出來的時候我都已經成年好幾年了,雖然喜歡Hybrid Theory這張專輯,卻默默覺得歌詞很屁孩。然而很悲哀的是,後來我才發現我自己才一直是屁孩,直到身體已經中年,才突然很痛苦地發現我沒有在應該成年的時候,好好當一個成年人。所以我現在還在聽Crawling(好啦這句是亂牽拖)。所以我現在不能想過去,不能想未來,如果我把注意力稍微從手上半機械化的譯稿工作移開,就會焦慮惶恐,莫名其妙地哭起來(這句就是真的)。
每個星期去找諮商師講話的時候,我會稍微安定一點,因為她會讓我稍微「回到現實」,讓我發現我的現實處境沒有像我心裡感覺的那麼糟。我有排到明年的工作,我有原生家庭靠山,其實經濟無虞。但我心裡還是有個焦慮的洞。這種焦慮,有一部分當然是因為我反正現在心理狀態就是不健康,另一部分嘛,搞不好是經前症候群。我現在常常喜歡以生理原因來解釋我的焦慮,因為我厭倦以心理歷程跟個人歷史來解釋它了,這樣做根本也無法幫助我加強控制感。如果是生理原因導致我的焦慮升高,好喔,我雖然還是無法真正控制它,至少我知道反正也不能怎麼辦,而且等幾天就會過去了。
我陷入強迫工作模式的時候,會想起之前在《獵食者》這本書第九章裡讀到的某個案例。有個精神受創的小男孩,作者安娜・莎特給他取了強納森這個化名。莎特這麼說:「他常常看課外書,但不像其他孩子,他簡直是強迫自己不停地看書,而且刻意以此避免與他人的互動。」我自己曾經藉著書本,非常努力想逃避我其實根本逃不掉的討厭互動,所以看到這段話的時候覺得完全懂。不過我說我「懂」其實有點誇大,因為這個小男孩的創傷其實我沒有經歷過。他小時候跟妹妹一起送去的托兒中心裡,有個青少年性侵犯。(細節就不用說了吧。)雖然莎特治療他很多年,但她觀察到他的創傷其實還是很深,早年遇到的壞事,影響到他對整個世界的看法。
在強納森十歲的時候,有一天全家人一起去看表演,散場走出來的時候,雖然父母都在幾公尺距離內,但偏偏有個古怪的男人盯上強納森,在父親跟別人講話的時候,居然上前想要強擄他。早就覺得那個男人眼神古怪的父親嚇了一大跳,趕快把小孩搶回來。後來強納森的父親對莎特講到這件事的時候還是驚魂未定。反而是強納森看起來比較鎮定。他對莎特說:「我不懂爸爸為什麼會那麼沮喪。反正我注定會碰到壞事。」莎特大為震驚地追問,結果發現強納森真心這麼想。
有受到妥善照顧又幸運的小孩子,其實通常都會有不少正向幻覺,覺得自己特別受到保護。我還記得我自己的那種正向幻覺——真正的壞事不會落在我頭上,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都可以應付——維持得相當久,一直到研究所快畢業的時候才破裂(而且說來原因根本就只是屁大的事)。所以讀到一個才十歲的小孩已經沒有那種感覺了,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普通幸福小孩的安心感覺是什麼,就覺得非常難過。
這樣想想,好歹我記得安全的感覺是什麼。只是現在剛好安全感的庫存量有點低而已。所以會想要靠工作來輾壓焦慮。或者,想盡辦法寫一篇勉強貌似有主軸、實際上卻不斷跑題的散漫文章,來給自己一點點控制感。好了,文章寫完,我⋯⋯
⋯⋯就回去工作吧。因為我想不到其他會讓我快樂、又不會有後遺症的事可以做了。
謝謝你看完文章。如果看得滿意,可以按下面的「鼓掌支持」五下,我就會收到likecoin。如果你真的對我的胡言亂語極端激賞,你可以再更往下拉,直接贊助我新台幣,幫助我累積將來的養老費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決定把我寫的同人文/衍生文都丟過來這裡!通通都是BL。偶爾會有不屬於任何地方的原創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概一兩年前看過幾篇文章,在講年輕人都不用臉書了,改用IG或者Snapchat,因為那些網站私密性比較高,可以只跟自己的朋友/認識的人講話。後來臉書改了演算法,開始也想讓使用者能夠盡量只看到自己朋友的動態。我是有社交幽閉恐懼的中年人,我不喜歡這樣!
  反芻式思考的最簡單實例說明,就是以前流行過的「如何製作XX」系列梗圖。不管你本來的思考出發點是什麼,總之到最後結論就是「⋯⋯而且沒有人愛你」。我個人的反芻式思考,通常終點不是「沒有人愛我」,而是進化版(?):「不該有人愛我」。但是,我有辦法可以阻止這個念頭一直啃噬我⋯⋯
這篇文章本身沒什麼意義,只是為了有個起頭而已。
  大概一兩年前看過幾篇文章,在講年輕人都不用臉書了,改用IG或者Snapchat,因為那些網站私密性比較高,可以只跟自己的朋友/認識的人講話。後來臉書改了演算法,開始也想讓使用者能夠盡量只看到自己朋友的動態。我是有社交幽閉恐懼的中年人,我不喜歡這樣!
  反芻式思考的最簡單實例說明,就是以前流行過的「如何製作XX」系列梗圖。不管你本來的思考出發點是什麼,總之到最後結論就是「⋯⋯而且沒有人愛你」。我個人的反芻式思考,通常終點不是「沒有人愛我」,而是進化版(?):「不該有人愛我」。但是,我有辦法可以阻止這個念頭一直啃噬我⋯⋯
這篇文章本身沒什麼意義,只是為了有個起頭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Thumbnail
焦慮的人總是試圖掌控婚感情、健康、財富,甚至他人的行為和感受,以尋求安全感和滿足。 但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無法控制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現在的小孩才會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想什麼得什麼,一得不到就鬧情緒,然後有情緒病。 雖然我也反對我媽那種虐待式教養,但兩者比較,我覺得還是像我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好些些。 話說我的下屬,1995年生,也都快30歲了,一事無成,日日渾渾噩噩,寫一封信仍然寫2023年,因為是
Thumbnail
此文章描繪作者對於成長的矛盾心境。 作者坦言自己抗拒長大,渴望一直被保護,希望有人在遇到困難時能給予安慰和支持。然而,內心的倔強卻驅使著他成為更堅強的人。 最終,作者發現自己變得不懂得照顧自己,陷入了混亂之中,感到非常遺憾。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前些天大家對於強迫症有許多迴響,也了解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症頭,想著早期的我,每天上班前一定要巡瓦斯桶,一次,二次,再開再關,出去鎖門了又進來,上班到一半還特地跑回家,看看瓦斯關了沒,門鎖了沒,通常都是有的,那時我因為只有一人在家,老公孩子都在外地,這種情況直到他們回到家同住才有改善,我知道這不是強迫症
Thumbnail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Thumbnail
焦慮的人總是試圖掌控婚感情、健康、財富,甚至他人的行為和感受,以尋求安全感和滿足。 但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無法控制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現在的小孩才會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想什麼得什麼,一得不到就鬧情緒,然後有情緒病。 雖然我也反對我媽那種虐待式教養,但兩者比較,我覺得還是像我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好些些。 話說我的下屬,1995年生,也都快30歲了,一事無成,日日渾渾噩噩,寫一封信仍然寫2023年,因為是
Thumbnail
此文章描繪作者對於成長的矛盾心境。 作者坦言自己抗拒長大,渴望一直被保護,希望有人在遇到困難時能給予安慰和支持。然而,內心的倔強卻驅使著他成為更堅強的人。 最終,作者發現自己變得不懂得照顧自己,陷入了混亂之中,感到非常遺憾。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前些天大家對於強迫症有許多迴響,也了解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症頭,想著早期的我,每天上班前一定要巡瓦斯桶,一次,二次,再開再關,出去鎖門了又進來,上班到一半還特地跑回家,看看瓦斯關了沒,門鎖了沒,通常都是有的,那時我因為只有一人在家,老公孩子都在外地,這種情況直到他們回到家同住才有改善,我知道這不是強迫症
Thumbnail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