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篇內容不太紮實的感想文,寫的是從事編輯多年的一點體會、以及我至今仍喜愛這份工作的理由。因為不是很正經的文章,所以用了我最討厭的「農場體」來訂題目。
不過,反正你都點進來了,就往下看吧。
如果你相信「活到老、學到老」這種事情(說實在話,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樣,這並不是人生的必要條件),或是有強迫文字癖的毛病(例如蹲在馬桶上會拿衛生棉包裝起來讀上面的字),那麼編輯的工作應該蠻適合你的。
到這裡不得不岔題一下。我從前在舉蹲馬桶的例子時,用的是「拿洗髮精瓶子起來讀」;我自己確實有這個問題,但也從洗髮精上的標示學了不少英文單字,例如「protein/蛋白質」之類的。 但近幾年發現,更好的常見廁所讀物應該是台灣製衛生棉的包裝。管你上面寫的是日本技術合作什麼的,幾乎每一款都是過度設計、資訊爆炸的典範:字型七八種、所有的USP(Unique Selling Points,獨特賣點)都要寫上去、一堆兼具力與美的廣告詞、各種漸層花邊緞帶小標誌比較表,甚至還得把舊包裝的圖片印上去以免老顧客找不到。 雖然純就設計上來說,這是個很糟糕的範例,但似乎本地顧客都埋單。雖然偶爾會出現「哇,某日本品牌包裝設計好簡約好典雅」的聲音,但就沒什麼本地品牌敢這麼簡約典雅,照樣漸層花邊緞帶字型滿天飛。 而且,正是因為上面文字密麻、資訊爆炸、設計過度,所以即使你有便秘的毛病,仔細研讀一下這類包裝,也應該足以讓你等到衛生紙援軍到達。
我的工作內容基本上有四種類型(還有其他,但比較不相關的就不提了):
- 編輯
- 翻譯
- 文案之類的商業寫作
- 跟顧問客戶開會談事情或教學
在這些之中,翻譯和編輯是我每天上班時最期待接到的工作類別(雖然編輯是報酬相對最少的)。簡單的說,就是因為這些工作等於有人付錢滿足我的閱讀癖和
校對癖,而且以絕對強制的方式把內容中的知識塞進我腦子裡。
編輯的高度
除非你不是那麼喜歡這個工作、或是老是在工作時開自動導航模式,否則在編輯或翻譯文章的時候,就必須把自己放在接近作者的高度、揣摩字裡行間的意思、甚至理解作者原本想說什麼,然後用同樣的語言(編輯)或不同的語言(翻譯)把文字作品轉換成最理想的面貌。
所謂自動導航模式,就是並沒有真的在閱讀內容,只有眼睛掃到錯字時才會停下來;這樣做無法跟上內文的邏輯、也吸收不到裡頭的知識,美其名曰「尊重原作不敢亂動」,但其實有點可惜。 有些人當編輯太久、已經沒有求知慾、或是其實並不喜歡這個工作,幹久了就會這樣;不過如果純以校稿來說,也算是盡責了。
這樣的工作其實是非常有收穫的。我們在處理什麼高度或深度的文章時,就能/必須暫時把自己拉到那個作者的水準;久而久之,自己的高度和深度多半就能有所提昇。
當然也有很多不在這一行的人也讀書萬卷、博聞強記,同樣學問深厚;但如果以同樣的起點、同樣的用心來說,「讀十本書」和「編十本書」的結果多半是很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雖然我曾經擔任雜誌社長、也創立過幾家公司,但是並沒有當跨國企業總裁的經驗;而現在雖然不在出版業,但也因緣際會為曾任惠普中國總裁的
程天縱老師服務,成為他的專屬編輯(有興趣的話歡迎參閱
程老師的作品集)。
在編程老師的文章時,我必須十足用心、拿出過去所學(我在學校是財經背景、也在科技業待過,這是程老師願意跟我合作的部份原因)來讀懂文章內容,抓出手誤或需要潤飾的地方。
作者上身到退駕,會留下一部分成為你的一部分
在編輯的過程中,因為自己某種程度上已經代入了作者的角色(很多用心的編輯應該都有過類似的歷程),不知不覺中把缺乏的那塊經驗用「自己」(其實是作者上身)正在精讀潤飾的文字自動補完。雖然這種醍醐灌頂般的收穫,在「退駕」之後必定不會完全留下,但久而久之總會有所進境。
我在每次編完一篇程老師(或其他好作者)的文章之後,往往都是最文思泉湧的瞬間,相信自己彷彿也可以寫出類似的文章。
當然,如果當下馬上開始寫,因為退駕還沒退完,所以多半能寫出跟剛編完那篇差不多的文章,所以並不真實(是說你要真的寫下來,之後就當作自己的作品也沒人管;只是寫文章一回事,有機會上戰場硬碰硬的話可能就破皮了)。
但至少你見識廣了、詞彙多了、知道你沒去過的那個世界發生過什麼精彩、有機會看看段數比你高五倍的人怎麼處理那些你原本搞不懂的事情。
這就是成長。雖然過去多年來,我已經多出了創業者、教師、媒體人、企業顧問等等不同的頭銜,也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小編輯,但因為我還在做這些事,所以令我心滿意足的驚喜仍然在天天發生。
你說,我怎麼能不愛編輯這份工作?
從事編輯的基礎和經驗,讓我後來有能力做許多不是人人能做的工作,所以如果你覺得編輯是低報酬、沒前途的工作,千萬別妄自菲薄;不過這就是另外一些故事了,以後有機會再寫。
您有任何關於寫作、編輯、翻譯的問題想要討論嗎?歡迎在文章後面、或是到Facebook社團「
F叔叔的寫作教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