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菩提。老早》

Photo By Sabine Schulte on Unsplash
近年接觸佛學,每當心情煩躁,都會嘗試以「佛系思想」慰藉心靈,每次腦海都很快浮出導演楚原。八十年代在香港出生、九十年代讀書長大的我,總會將佛祖聯想到楚原,大概是當年張偉健版《西遊記》紅極一時所致吧。
佛教歷史上,曾有兩位和尚比試佛學,為後世傳頌。神秀和尚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他勸戒世人時刻記住潔淨心靈,掃清煩惱,免受俗世凡塵之苦。慧能和尚卻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檯,本來無一物,莫使惹塵埃。」要時刻記住放下執著也是一份執著,同樣教人煩惱; 連「不要執著」的執著都沒有,才可真正得到快樂。神秀與慧能在佛學上的比試,慧能看得通透,確勝一籌,終得到衣缽。
按慧能所講,人生煩惱皆源於執著:自己樣子生得比人差、身家不如人豐厚、成績總是較人差、事業前境一片暗淡、愛情路上一噘不振之類。凡此種種,都是來自對世事的執著,或可理解成對事物存有「期望」。楚原叔說:「人生是由歡聲和淚影組成。」人生在世,只看歡聲,人仿佛活在虛幻;只看淚影,人卻容易精神崩潰。然而,這些都是出於「期望」——得到我期望得不到的,我快樂,是「歡聲」; 得不到我期望的,我不快樂,是「淚影」。
當人生經歷各種跌宕,自然明白一切事情,無論屬於「歡聲」抑或「淚影」,倒頭來不過是面「菩提明鏡」。它們的任務就映照出光影人生,說明你曾經在世上存在。除此以外,一閃就逝,沒有甚麼重要。就如楚原叔講,「管他天下千萬事,閒來輕笑兩三聲」,所有事情,不過笑笑就罷。
要找到快樂的法門,似乎不是求教觀音菩薩或者聖母耶穌通往天堂之路,而是往內心探求,找尋那份無謂的「期望」,也就是偏念。填詞家林夕在《常言道》說:「煩惱來自偏執一切也依戀。風吹草動,命途亂了我不亂。」學習放下「執念」,抱住平常心過活,就是快樂的源頭。即使是身處人間,心境早已遠離凡塵,享受極樂。菩提之法,老早在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香港土生土長八十後,職場小薯仔。熱愛研究語文、社會科學、教育學、哲學。性格頑固、偏執、高傲。小時曾立志成為作家,長大後卻成為藝術治療師兼心理學家。現專注將心靈小品帶給大家。IG:thomaschan.counpsy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