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越慈悲 越自在 [心經啟示1-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心經開頭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

其實在接觸心經啟示前,念過很多次的心經,但從未靜下來進一步思考為何菩薩取觀自在這個名字呢?


當我們不自在時,心就不安、慌張、驚惶不定,總之,無法靜定下來。

自在,容易嗎?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在,或者我們錯以為開心就是自在,能恣意而為就是自在,也許我們從未停下來想過自己自在嗎?也可能從不知道怎樣才是真的自在。


心經一開頭就稱觀自在菩薩,俗話說破題。

自在,是這本經要帶給大家的,希望大家免於心中的苦難枷鎖,能如浮雲遊水輕鬆自在,帶我們去看到為何我們不自在,帶我們的心,走出不自在,重回自在。


菩薩,體心中之苦,惜眾生,將祂所悟,留下。只要惜祂經的人,走入經中深義,心帶心來走出苦,留得自在。

我想,真的走過心中的苦的人,才能明白那樣的苦,而當他走過了苦,才有那樣的大悲心,一心想要幫人走出苦,而且知道怎麼幫他。而這點心不是一時的,已是千年萬世了。


心經啟示裡提到,心存慈悲才能明白自在。


raw-image


這一點心,是守住慈悲心,是用慈悲心來看這世界,而不是讓世間的一切來動搖心。

這一點心,是穩穩地扎根在內心深處,知道哪裡不要去,那會帶來苦,為了更堅定這個心,知道要做的是什麼。

這一點心,就像是樹的根基,漸漸深根時,不再隨著自己的情緒、想法,四處紛飛,將看得很清楚,內心裡不再是那一層又一層的情緒與想法的糾結。


就在這一點心內,是慈悲的,定下來了。

從這點心來,看自己、看外在的一切,不再輕易浮躁的想怎樣就怎樣,反而警覺深省著,自己哪一時又離開了這一點心。


啟示,一點一點的,要帶我們回歸本能,慢慢靜下來,慢慢感受到心的重量。即使在學習過程,心常不穩,被自以為的認知與習性牽著走,是是而非分不清,但只要不放棄的跟著啟示,仍然是在啟示的法船上,那些不小心的挫傷會變成開發心裡力量最寶貴的教材。

當走過了,會更清楚該怎麼想、怎麼做,更清,更明的。當走過,再回首時,感恩此時彼時有啟示的陪伴,沒有對錯,只是經過時的一場場暴風雷雨。

希望有天,這棵樹,深根後茁壯,長出慈悲種子的枝葉,有著慈祥的笑意,隨風自在搖曳,隨雨安然佇立,有天成熟時,那份自然的自在,讓來者也想一起學著自在、享受自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體悟心生活的所在
8會員
51內容數
台灣傳統文化有珍貴豐富的內涵,特別是人性質樸良善的一面,其背後藏著深厚的思想底蘊。為了研究傳統民俗精神,促使我踏入了經典學習。學習之路沒有終點,而它帶著我認識自己、明白生命的價值,知道怎麼重新走出生命中有意義的每一步,讓身心充實健康快樂。在此,記錄與分享這一路”心”生活的反思與成長。
2024/05/09
這陣子學啟示,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努力克服打破”對自己沒自信”。其實以前的我不會沒自信,我反而成績很好,無論任一方面至少都有中上程度的表現,綜合起來是位令人感覺各方面都還不錯的女孩。但越長越大,我看到別人有些我沒有的生活,也產生了追求,我對學習慢慢失去耐性,越來越沉重的科目,已經不是一下就能理解,
Thumbnail
2024/05/09
這陣子學啟示,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努力克服打破”對自己沒自信”。其實以前的我不會沒自信,我反而成績很好,無論任一方面至少都有中上程度的表現,綜合起來是位令人感覺各方面都還不錯的女孩。但越長越大,我看到別人有些我沒有的生活,也產生了追求,我對學習慢慢失去耐性,越來越沉重的科目,已經不是一下就能理解,
Thumbnail
2024/04/27
也許是自己曾經也在哪跌倒過,或是自己也犯過一樣錯的時候,或是單純就覺得若也能這樣做多好。一看再看,總覺得在啟示中,會有很多觸動。寓教故事裡孩子聽著媽媽的話,在日常裡,只要覺得有需要畫上蓮花的地方,他就會去畫,恭敬合掌,恭敬的將合掌畫下來。一天,母親笑笑地對他說,你已經畫到每個地方都開出蓮花…
Thumbnail
2024/04/27
也許是自己曾經也在哪跌倒過,或是自己也犯過一樣錯的時候,或是單純就覺得若也能這樣做多好。一看再看,總覺得在啟示中,會有很多觸動。寓教故事裡孩子聽著媽媽的話,在日常裡,只要覺得有需要畫上蓮花的地方,他就會去畫,恭敬合掌,恭敬的將合掌畫下來。一天,母親笑笑地對他說,你已經畫到每個地方都開出蓮花…
Thumbnail
2024/04/17
恭敬的合掌,再恭敬的將合掌描下來,這是啟示寓教故事中孩子學習畫蓮花做記號的方式。 合掌的感覺是無法用想像的,就像自己還不知道合掌動作對一個合掌的人的影響時,會認為合掌就是一個拜拜的手勢,是一個在道場裡清修,代表自己是佛門弟子,相互禮敬的慣用方式。但也想起,在與人相處互動時,也曾遇到,當人很誠摯的感恩
Thumbnail
2024/04/17
恭敬的合掌,再恭敬的將合掌描下來,這是啟示寓教故事中孩子學習畫蓮花做記號的方式。 合掌的感覺是無法用想像的,就像自己還不知道合掌動作對一個合掌的人的影響時,會認為合掌就是一個拜拜的手勢,是一個在道場裡清修,代表自己是佛門弟子,相互禮敬的慣用方式。但也想起,在與人相處互動時,也曾遇到,當人很誠摯的感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心經開頭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自在,容易嗎?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在,或者我們錯以為開心就是自在,能恣意而為就是自在,也許我們從未停下來想過自己自在嗎?也可能從不知道怎樣才是真的自在。 自在,是這本經要帶給大家的,免於心中的苦難枷鎖,能如浮雲遊水輕鬆自在,帶我們去看為何不自在,走出不自在,重回自在。
Thumbnail
心經開頭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自在,容易嗎?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在,或者我們錯以為開心就是自在,能恣意而為就是自在,也許我們從未停下來想過自己自在嗎?也可能從不知道怎樣才是真的自在。 自在,是這本經要帶給大家的,免於心中的苦難枷鎖,能如浮雲遊水輕鬆自在,帶我們去看為何不自在,走出不自在,重回自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