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蕭蕭問自己,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她問自己,也問我。我說,我追求心靈安住。
但,生活繁忙,連休息都是奢侈,心已經勞災,談什麼安住?那是吃飽太閒的人會做的事。心靈安住與生活安穩要如何平衡?當一個人僅月休四天,收入只有三十K或更少,仰賴這份薪資有三、五口人,他要如何心靈安住?他成天想的都是帳單、生活費、孩子學費以及老父老母的安家費,沒有時間想到自己,更沒有心力整理疲憊不堪的心。
這兩天,我在網路上看到一齣微電影《我的蝸牛爸爸》,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勞工爸爸騎車去接小孩放學,小孩想吃焗烤雞肉飯(欸,不確定是雞),爸爸摸摸口袋,面有難色,最後還是滿足了孩子的願望。爸爸只叫一份餐,看著孩子吃,心也就滿足了。我相信這是社會的縮影,因為我也曾是那縮影裡的一枚影子。那時我小學三年級,家裡經濟正困難,學校需繳一筆四百元的費用,我跟母親講,母親沒說話,翻了翻皮包,只剩三百二十元,那是全家六口人一個星期的菜錢。最後那四百元如何解決的,我已經忘記了,但那一次之後,我變得義無反顧,義無反顧去做任何可以賺錢的小活兒,比如到早市搶位子賣春聯,擺路邊攤賣手錶賣飾品賣早點,不論颳風下雨艷陽天,假日到工廠扛重物,到便當店做女工,學業變成次要,或不重要。那時的心靈安不安住?老實說,很充實,在充實中感受現實、體會人性,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從熟人、陌生人的「眼中」看見自己的狼狽。縱然從不覺得自己狼狽,但是他們的「眼神」告訴我,我是如此不求上進,如此卑微。
也在那些日子裡,我對他人的眼光逐漸無感,活得快樂、悲傷、富足、貧窮,都是自個兒的事,別人要不要羨慕、要不要同情、要不要妒恨又與我何干呢?將他人的眼光摻進自己的生活,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心靈還能安住嗎?
如果你還在底層掙扎,還在為三餐奔波,還在為下個月的房貸租金頭痛不已,無妨,盡量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溫飽了自己和家人,心才能安。而如果你的人生責任告一段落,建議你慢下來,把心打開,你可能會看到千瘡百孔或是嚴重老化或是傷痕累累的心,沒關係,仔細將心擦拭乾淨,剔出不知什麼時候扎進去的芒刺,餵養任何可能的養份,也許是繪畫、閱讀、經文(宗教)、旅行,甚至無所事事。
婚前,我經歷太多太多,酸甜苦辣,成就現在的我的樣子。婚後,是我休息的開始,心靈安住也在婚後每一個念佛讀經的早晨中。讀人只讀表面,看人只看身家,心始終繞著別人的好與壞在轉,心靈何時安住?
townsend park photo by pepe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