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央行又降准:這次是讓企業借錢交稅

央行今日宣佈,10月15日起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以置換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除去此部分,降准還可再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這個「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MLF)是央行給商業銀行提供的中期貸款貸,也能增加基礎貨幣,但銀行要付利息,有成本。而降准等於銀行無成本從央行獲得資金。
這是年內第4次降准。
第一次是1月25日開始實施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釋放長期流動性約4500億元。此次定向降准,是將對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實施的定向降准政策,拓展和優化為統一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准的政策。
第二次是4月17日,央行決定,從4月2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日,上述銀行將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准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MLF,釋放增量資金約4000億元。
第三次是6月24日央行決定,自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此次降准釋放增量資金約7000億元。
那麼此次降准又是為何呢?按央行對記者提問的解釋,「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促進提高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這個解釋冠冕堂皇,屬於下「大包圍」,很不明確。但接下來的解釋就很明白了。記者問降准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發生改變?
答:「本次降准仍屬於定向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基本穩定,銀根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降准釋放的部分資金用於償還中期借貸便利,屬於兩種流動性調節工具的替代,而餘下資金則與10月中下旬的稅期形成對沖」。
劃重點,「而餘下資金則與10月中下旬的稅期形成對沖」。這句話道出了這次降准的主要目的。央行的解釋說得很委婉。說白了,就是降准釋放的資金一部分用於替代到期不再續期的中期借貸便利,餘下的就用於借給企業彌補因稅費增加而導致的資金短缺。
我們看到,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市場萎縮,內需一直不振。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國GDP總量約4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8%。但與此同時,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億元,同比增長10.6%;財政收入占同期GDP比重高達24.9%。增長率比GDP增長率高出3.8個百分點。
這說明企業的收入和利潤減少了,但稅費卻增加了。企業自然經營越來越艱難,不堪重負,難以為繼了。正確的做法是減稅,實實在在減少國民經濟的宏觀稅負水準。不要一方面減掉一些稅,另一方面又增加一些稅,總體反而稅負增加了。
然而實際上稅沒有減,反而增加了。許多企業就可能經營不下去,倒閉破產。這樣也不成。快到年底,要算總帳了。於是乎降准釋放資金增量,讓銀行給企業放貸,以讓企業繼續經營下去和足額交稅。
政府增收的稅費可以用於沖減地方債務。在增加稅收同時向企業貸款實現地方債務向企業債務的部分轉移。
這種搞法明顯是擊鼓傳花,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埋下的風險更大。如果企業經營沒有明顯好轉,到期不能償還債務,同樣會引發債務危機。舊債加新債,債務的雪球越滾越大。企業倒閉破產了,老闆跑路了,就不僅是銀行收不回來債,還會影響就業和波及供應商,比政府債務收不回來影響更大。
估計也是沒辦法了,才出此下策。先顧眼前要緊,拆東牆,補西牆。總之,沒有大的政策改變,中國經濟不可能再現強勁的增長。
2018年10月7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