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建築設計的更多可能

|以溫暖成就地方價值的故事|
各位朋友週末愉快,這週末帶大家認識一位國外建築設計師和一位國內建築設計師!
第一位是來自日本的鈴野浩一先生,也是Torafu/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人之一。前一陣子他在誠品中山地下街區,有受邀來為展覽演講,因而認識到這位以建築概念作為設計思維的設計師。
他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空氣之器」,一個運用紙張韌性,將平面紙張變身成立體飾品的產品設計。這作品是為一間在日本經營面臨岌岌可危的紙業工廠「福永紙工」,所設計的產品,企圖讓傳統紙廠能夠靠自己的產品盈利。沒想到作品一登場大受歡迎、至今也持續的在跨界合作,讓這件作品能有更多可能。 意外的是,這件作品也間接宣傳了這間紙業的紙張品質,「空氣之器」推出後也吸引不少平面設計師,來選用這間工廠的紙,作為呈現自己作品的媒介之一,實在是意想不到的發展。
在那次的演講中,鈴野先生也介紹了2016年他們在日本舉辦的展覽「インサイド・アウト」,也就是「Torafu/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的作品回顧展覽,其中令人有趣的是!為了解決建築展往往只能看模型或海報的困擾,很難讓觀者深入其境,因此鈴野先生與他的夥伴「禿真哉」先生,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電動小火車裝載攝影機,以迷你的視角,去觀看建築物與產品設計的模型,讓人就好像看見1:1的真實物件。
第二個介紹的作品是「石卷工房」,但或許不能用作品來形容他。 在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地震所引發的眾多災難,位在日本的石卷市災害嚴重,在災後許多日本設計師紛紛前往災區,看看自己「能做什麼」。而鈴野先生也前往了,石卷工房就是他們在那時發起的活動之一。他們創造一間木工場,讓在地居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製作自己生活中所需的東西,同時也能向外販售。 石卷當地人說「要是只靠外面援助,那我們就站不起來了」
------ Torafu/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還有很多精彩的作品 喜歡的朋友可以去搜尋看看,看看日本的設計思維是如何的! 其他像是有狗屋、飯店、鏡子、戒指、建築、櫥窗設計等等 我也都相當喜歡,或許有一天可以換你跟我分享。 ------ 「インサイド・アウト」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ZlsUyLQvac 「石卷工房」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RCquwGj1E Torafu/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 官網 http://torafu.com/
|逃離商業與個人成就的建築設計|
「建築」對你們來說,想像起來會是如何?
如果再加上「設計」這件事情,又會變成什麼?
第二位要介紹的是台灣的建築設計師「王聲遠」,我想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建築深耕在宜蘭這個地方,聽說他也從不接開車要超過30分鐘車程以上的案子,是一個了解在地、了解自己、了解文化,一個有氣度的建築師。
他近期的作品是,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的主題是「自由空間」,共有來自全球71個建築團隊,69個國家館,12個靜態展,台灣館是由黃聲遠及田中央工作群代表參展。而我本身也是透過工作關係,才認識到這位建築師,反而是了解他的過程才得知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王先生的團隊不斷地探索人與建築間更多的可能,那個可能性是一種與自然相處的態度,我自己是這麼感覺的。當然,我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建築都相當喜愛與敬佩,其創意與美感確實獨樹一幟,且有強烈個人風格、創造共同價值,但......
我在想的是,如果我們要為台灣打造一個最適合的建築,理想上來看應該是要長期住在這裡人才能完成的任務:這讓我想起設計師這個行業,其實也分成了體制內與體制外,而我們熟知的設計師都是來自體制外,體制內的我們通常有一個專業的名字稱呼他,但也語帶歧視,他叫「美編」。
in house 的設計師,是否在「在地文化」上比起外來設計師更了解?
如果可在在執行一個專案時作為外來設計師的學習對象,能夠一起合作完成專案,帶領外來設計師更快的了解所在產業或位置的現況,可能是地理、人文、法律、經濟、教育等等各種因素......我想提出的是這樣的看法!
在我的想像起來,體制內的設計師應該比誰都還要了解,他所身處的場域或品牌才是,而我目前還沒有看過這樣的體制內設計師,我想王聲遠先生是第一個,但這第一個說得不是得意,而是帶有一點沮喪的感覺。
「建築可以是一棟房子,也可以是一個實踐理想的途徑,透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用雙手雙腳去感受。」
選在宜蘭的王聲遠建築師與其設計團隊,選擇在地耕耘,創造出許多以在地人為本的「活建築」,提倡與自然共存的他,其設計理念之特殊且有遠見,確實有資格可以成為世界各地其他設計師的參考對象,在一片依靠商業的市場中找到新機會。
「公視:藝術很有事」相關報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