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廢鐵、逃離、溫暖:手記四則

2018/10/2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關於閱讀的方式|
實習的生活中「閱讀大量的故事」是幾乎每天都會做的事情,從過往書本的文字到網頁上呈現的影片、從產品傳遞的溫度到空間行走的軌跡、從視覺認知的想像到觸其他五感中深刻的體驗,才發現原來閱讀不只限於書本上,而是真實存在於生活中。
那你閱讀世界的方式,又是什麼呢?
古諺有云: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或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等等
其實也可融合成「走萬里路 讀萬卷書」
當我運用旅行以外的事情在閱讀時,也彷彿走在與作者相同的路上;當我在旅行時,也彷彿在閱讀見到的每個人每一片風景。
或許關於閱歷與學習,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
但只要持續抱持著開放的心胸,每一天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收穫,每天的一點點積少成多,然後有一天在你遇見一個真正前所未有的事情時,也才可能就會想起過去的種種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
有人說,如果要給予旅行一個目的,那就是漫無目的。
------
假設將這個概念運用到設計中,我想在往後的專案裡,就會特別的去認識每一個架構、細節,好比一場展覽:除了要在整體的脈絡中旅行,也要能仔細閱讀組成展覽結構的每一個關鍵。
越是少的東西,就越是深刻
「當東西只有一個的時候,就不得不對他有更充分的了解。要做出讓觀者看完展覽後,想更了解的那份心情,就像是一件事物經由設計者的提煉,能夠以不一樣的角度去引導觀者閱讀的方式。」
#你最近在讀什麼呢#實習日記持續徵稿中#我也想知道你的故事
二、|一塊廢鐵的價值|
傳統產業還剩下多少價值?
許多人認爲他是廢鐵,這是真的嗎?
過去我曾在「design 設計雜誌」中,閱讀到一篇有關台灣傳統工廠轉型的實際案例,這個品牌在今天已經算是相當成功了。但一個或兩三個十年的時間,對品牌來說只是小小的一步,過往我也曾透過一些機會想要借近採訪,但都是接到婉拒的答覆。
好險為他們設計的「品牌策劃公司」的公開訊息蠻多的,可以為各位介紹一下。
這間公司叫 five metal shop 五金行!
他是我認識的第一間做設計思考、品牌策劃、市場定位的設計公司,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協助台灣傳統產業轉型的設計思維,這其中有許許多多故事。
即便是為一個品牌製作商標,或許都沒有他們來的花時間,要讓一間工廠轉型為如今躍上國際市場的品牌,並且擁有自己的產品、視覺。更重要的是,這些看得見的改變,其實都還自背後看不見東西,品牌的重新塑造首先要改變的就是「人」。
如果老闆不相信自己的技藝?
如果員工不認識自己的工作?
如果師傅不明白自己的價值?
那一個設計師再怎麼盡心盡力,做得再好看的包裝、視覺、展覽、影像等等...
這些東西對於品牌,只能是曇花一現。也因此在協助傳統轉型的專案中,最令人感到佩服的我想是堅持與毅力,要設法讓一個品牌誕生何其容易?但要讓一個品牌生存更是艱困!
而這樣的設計總是自然的吸引著我。
可能是堅持下去的美麗、或許是遇到挫折的抵抗力、但我總能想到那些在工廠裡,設計師與老闆苦思的模樣、還有相互激辯的過程,但無論多麼辛苦,他們最終都願意相信自己,也願意相信設計師,信任最後的成果。
「原來持久戰中,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
所以你覺得,一塊廢鐵他有多少價值呢?
或許他永遠不會變成黃金,但至少他活的抬頭挺胸。
-------
#設計背後的美麗#產業背後的辛苦#要抬頭挺胸喔
三、|逃離商業與個人成就的建築設計|

「建築」對你們來說,想像起來會是如何?
如果再加上「設計」這件事情,又會變成什麼?
今天要跟各位介紹一位台灣的建築設計師,我想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建築深耕在宜蘭這個地方,聽說他也從不接開車要超過30分鐘車程以上的案子,是一個了解在地、了解自己、了解文化,一個有氣度的建築師。
他近期的作品是,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今年的主題是「自由空間」,共有來自全球71個建築團隊,69個國家館,12個靜態展,台灣館是由黃聲遠及田中央工作群代表參展。而我本身也是透過工作關係,才認識到這位建築師,反而是了解他的過程才得知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王先生的團隊不斷地探索人與建築間更多的可能,那個可能性是一種與自然相處的態度,我自己是這麼感覺的。當然,我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建築都相當喜愛與敬佩,其創意與美感確實獨樹一幟,且有強烈個人風格、創造共同價值,但......

我在想的是,如果我們要為台灣打造一個最適合的建築,理想上來看應該是要長期住在這裡人才能完成的任務:這讓我想起設計師這個行業,其實也分成了體制內與體制外,而我們熟知的設計師都是來自體制外,體制內的我們通常有一個專業的名字稱呼他,但也語帶歧視,他叫「美編」。

in house 的設計師,是否在「在地文化」上比起外來設計師更了解?
如果可在在執行一個專案時作為外來設計師的學習對象,能夠一起合作完成專案,帶領外來設計師更快的了解所在產業或位置的現況,可能是地理、人文、法律、經濟、教育等等各種因素......我想提出的是這樣的看法!
在我的想像起來,體制內的設計師應該比誰都還要了解,他所身處的場域或品牌才是,而我目前還沒有看過這樣的體制內設計師,我想王聲遠先生是第一個,但這第一個說得不是得意,而是沮喪。
「建築可以是一棟房子
也可以是一個實踐理想的途徑
透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用雙手雙腳去感受」
選在宜蘭的王聲遠建築師與其設計團隊,選擇在地耕耘,創造出許多以在地人為本的「活建築」,提倡與自然共存的他,其設計理念之特殊且有遠見,確實有資格可以成為世界各地其他設計師的參考對象,在一片只能依靠商業的市場中找到新機會。
「公視:藝術很有事」相關報導
四、|以溫暖成就地方價值的故事|
這次帶大家認識國外設計師!
來自日本的鈴野浩一先生,Torafu/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人之一。前一陣子他在誠品中山地下街區,有受邀來為展覽演講,因而認識到這位以建築概念作為設計思維的設計師。
他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空氣之器」,一個運用紙張韌性,將平面紙張變身成立體飾品的產品設計。這作品是為一間在日本經營面臨岌岌可危的紙業工廠「福永紙工」,所設計的產品,企圖讓傳統紙廠能夠靠自己的產品盈利。沒想到作品一登場大受歡迎、至今也持續的在跨界合作,讓這件作品能有更多可能。
意外的是,這件作品也間接宣傳了這間紙業的紙張品質,「空氣之器」推出後也吸引不少平面設計師,來選用這間工廠的紙,作為呈現自己作品的媒介之一,實在是意想不到的發展。
在那次的演講中,鈴野先生也介紹了2016年他們在日本舉辦的展覽「インサイド・アウト」,也就是「Torafu/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的作品回顧展覽,其中令人有趣的是!為了解決建築展往往只能看模型或海報的困擾,很難讓觀者深入其境,因此鈴野先生與他的夥伴「禿真哉」先生,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讓電動小火車裝載攝影機,以迷你的視角,去觀看建築物與產品設計的模型,讓人就好像看見1:1的真實物件。
第二個介紹的作品是「石卷工房」,但或許不能用作品來形容他。
在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地震所引發的眾多災難,位在日本的石卷市災害嚴重,在災後許多日本設計師紛紛前往災區,看看自己「能做什麼」。而鈴野先生也前往了,石卷工房就是他們在那時發起的活動之一。他們創造一間木工場,讓在地居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製作自己生活中所需的東西,同時也能向外販售。
石卷當地人說「要是只靠外面援助,那我們就站不起來了」
------
Torafu/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還有很多精彩的作品
喜歡的朋友可以去搜尋看看,看看日本的設計思維是如何的!
其他像是有狗屋、飯店、鏡子、戒指、建築、櫥窗設計等等
我也都相當喜歡,或許有一天可以換你跟我分享。
------
「インサイド・アウト」介紹
「石卷工房」介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NC設計事件簿
NC設計事件簿
設計觀察旅行者,持續提供國內外展覽、講座、藝術家和設計師訊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