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都以為自學是親子一同踏上尋找天賦的旅程,爸媽必須拋開從小受教的經驗,重新學習幫助孩子找到適合學習的方法,也就是學習如何學習。
但我們做了些什麼,總不免發現自己的作為已經干擾了學習的進行,實際上,孩子若是真的進入學習狀態,似乎也不需要人幫忙了,這讓我感到困惑,爸爸卻很肯定這樣的結果,決定不再教孩子學東西,確定自在學堂就是讓孩子自己學的計畫。
這些年來,我並不是沒有懷疑,也覺得這樣會不會太放任、太沒有計畫啦?然而爸爸一直都是很篤定的操盤,只要孩子做好必修的課程,其它時間都是自主運用。這樣的生活,實在是好自在呀~
直到孩子也到了分享自學經驗的時候,孩子說:「自學是一種制度,是學生可以選擇要不要學、學什麼、跟誰學的自由。」我才恍然大悟⋯
是啊,申請自學七年後的今天,我會不假思索的回答,「自學,就是一場完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實驗。自學,就是關於自由的學習,思考如何才能人人平等,實踐真正的自由。自學,是一個人向外、也向內,為得到自由不斷的詰問。」
相對於學校完全安排好的課程進度,自學生就像是時間的暴發戶,漫溢的時間在手,他會是珍惜生命實現夢想,還是會難逃人性的弱點,揮霍了大好青春,辜負了自由呢?
我們的實驗看到孩子天真的走向自由,有與之和諧共處的純粹,也有與之為敵的抗爭,更有與之失衡的逃避;尤其是從來都受到學校上課節奏制約的姊姊,九年級才開始自學,要能掌握突然湧現的時間金幣,的確是一個劇烈的轉變與誘惑。
所以每當人們提到進入實驗教育的排毒期,我們都會心地把眉頭一皺,感同身受。但排毒期究竟是在排什麼毒呢?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失去後重返自由的考驗。
也許有些爸媽會認為,孩子年紀還小,長大之後才能發展成熟,具有足夠的自制能力。我們的感覺倒是比較支持自由人格是習慣的養成,就跟肚子餓要吃飯一樣,吃飽了就不會再吵著要更多。被抽離自由的病態呈現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放縱,反而會是迷惑: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餓了,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吃飽,也許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不敢肯定自己想要什麼,聽起來真是很荒謬,到高中、大學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也被迫在進入成年定義之前快速進行自我探索,實在是太勉強彼此,有很多孩子也會因此逃離學習、親子關係和成人世界的責任,變成繭居一族。
自制力的魔鬼細節除了主體意識的覺醒,還有學習品味的層次,以及病態心理的依賴現象。品味關係銜接學科能力的基礎,病態心理則是逃避自由,失去自主權的成癮現象。
歷史告訴我們,自由人並不是隨波逐流的放任不管,而是必須積極入世的向自由爭鬥,不斷向內在價值詰問的過程。我們的自學也就是在孩子的自覺和爸媽的權衡取捨之間,找尋一個變動的平衡,找尋一個以誠實學習、踏實過日子為磚石所構築的安心。
那麼,天賦自會在其中澄澈浮現,學習動機自會隨之伴生,學習方法自會隨之量身打造,學習資源是因人成事,學習效益極大化是可預見的結果。有趣的是,這樣的發展順位似乎跟計畫式的教與學正好相反,是我們特別需要提醒大家思考的問題。
爸媽在規範與放任之間要先補修學分,在兒童人權與天賦自由的功課要先做好,理性與感性的理想才能兩全其美。所想跟所做的事情若總是背道而馳,將會很難走到想去的地方。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