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戊戌變法」與成功的「明治維新」:吸收西方和融入西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更廣泛地比較「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那為何在近代,日本努力成為強國成功了,而中國的努力失敗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和日本對西方的衝擊和挑戰所抱有的態度和採取的對策不同。
總體而言,中國對西方的態度是排斥的。在政治上想擺脫西方列強通過一系列條約對中國主權的限制,趕走西方勢力。在文化上也盡力抵制西方的影響,致力於將在中央政權軟弱時西方所施加的影響清除出去。只是願意引進西方的技術和利用西方的思想並「中國化」。而日本則在思想文化上積極擁抱西方,而在政治上同樣想擺脫西方的干預和限制。因而在對策上,中國是不放棄自己的文化主體,而吸收認為有利於改進自我的西方成份,張之洞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魯迅所謂「拿來主義」;而日本則願意放棄自己的文化主體,願意融入到西方文化和體系中去,福澤諭吉所謂「脫亞入歐」。
體現在變革舉措上,日本「明治維新」的變革是全方位的,思想、制度和器物層面漸次推進。以思想變革為先導,制度和器物變革緊隨其後。明治天皇《五條禦誓文》第四條:「破除舊有之陋習,一本天地之公道」;第五條:「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業」,表達了拋棄舊的思想文化,全力向西方學習的決心。
1871年,明治維新第三年,日本派出了由46名官員組成的龐大的使團,歷時一年零九個月,對歐美12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軍備等多方面進行了詳盡考察。包括會見各國政要,觀摩議會,參觀工廠、學校和軍營。而清朝是在1905年,30多年後才派出五個大臣出國考察,時間還不到半年。比日本的重視程度明顯相差甚遠。
考察團回國後,提出「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隨後,日本全面引進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像西方一樣興建工廠,修建鐵路,興辦學校,建立新的陸海軍。大量譯介西方書筆籍,高薪聘請西方的教師和專業人士。通過廢藩置縣,政府組織改革、最終以頒佈《大日本帝國憲法》為標誌,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實力大為提高。
而中國對西方的吸收則是不情願的和被動的,有限的和有選擇性的。最先是只想在器物層面改改,就搞了「洋務運動」,舉辦工廠和加強軍備。結果與日本一交手,被打敗了,才想效仿日本,從制度入手搞了「戊戌變法」,又失敗了。後來還是不行,就搞預備立憲。結果也沒搞成,爆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所謂的「共和」政體也不靈,又才想到從思想上搞新文化運動。這就與明治維新不同,中國這三個層面的次序是完全搞反了,先器物後制度最後才是思想文化。而且三個層面是在不同時區段搞的,不同步不協同,效果就不好。
再加上體量的影響。中國對西方吸收得少,體量又大;而日本對西方融入的程度深,又小得多,自然兩者的效果就相差懸殊了。
日本向西方積極學習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與它是文化的追隨者有關。歷史上,日本是中國的學生,引進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後來與西方接觸後,發現西方是更好的老師,就比較容易棄舊迎新,「脫亞入歐」實際就是「脫中入歐」。福澤諭吉在《脫亞論》中提出,「不應猶豫等待鄰國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方文明之國共進退」。
而中國是文化的原創地,歷史悠久。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一向有優越感,自以為中國是天下的文化中心,其它地方都是蠻夷。從當老師轉為當學生,心理上就很難接受。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惰性也大。中國沒法「脫中入歐」,只能「改中入歐」。這個就比日本難得多。
2018年12月14日
江上小堂
不一樣的角度!關注現實,追究歷史,探尋未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3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然而,將「戊戌變法」與 「明治維新」對比還是有些不恰當。時間跨度相差很大。實際上,更廣泛而言,問為何中國近代失敗了而日本成功了,更為恰當。觀察期大致相同。人們之所以愛把這兩者比較,是因為「戊戌變法」就是甲午戰敗後中國在主觀意圖上對「明治維新」的效仿。
正是儒家的「家國同構」的忠孝思想延續了法家打造的郡縣制,支撐起了「大一統」。中國皇權專制,常被說成是「儒外法裡」,其實不準確。儒家不僅為皇權專制提供「以德治國」的手段,更為其提供了合法性和法理依據。
缺乏宗教精神,使得中國人缺乏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價值取向完全是世俗的。將追求現世的功名利祿,追求權力和財富作為人生的價值和目標,將國家當成目的和信仰。於是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追求權力和財富的世俗活動上,而對探求真相,追求真理不感興趣。特別是對權力越來越大的追求,導致了權力管轄範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
然而,將「戊戌變法」與 「明治維新」對比還是有些不恰當。時間跨度相差很大。實際上,更廣泛而言,問為何中國近代失敗了而日本成功了,更為恰當。觀察期大致相同。人們之所以愛把這兩者比較,是因為「戊戌變法」就是甲午戰敗後中國在主觀意圖上對「明治維新」的效仿。
正是儒家的「家國同構」的忠孝思想延續了法家打造的郡縣制,支撐起了「大一統」。中國皇權專制,常被說成是「儒外法裡」,其實不準確。儒家不僅為皇權專制提供「以德治國」的手段,更為其提供了合法性和法理依據。
缺乏宗教精神,使得中國人缺乏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價值取向完全是世俗的。將追求現世的功名利祿,追求權力和財富作為人生的價值和目標,將國家當成目的和信仰。於是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追求權力和財富的世俗活動上,而對探求真相,追求真理不感興趣。特別是對權力越來越大的追求,導致了權力管轄範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日前,惟喆分享了秦暉教授講明治維新的影片,片長1個多小時,演講旨趣之一,日本明治時期(明治維新),以強大的外部力量,對中國文化帶來的影響,儘管中國的研究者不太願意談這段歷史。我認為秦暉不愧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學家。他謙稱自己並非日本史的研究者,又不諳日本語(依憑細讀現今中國所有論述明治維新的論著及中譯本
本書從否定德川鎖國開始,從各種外交內政文件比對論證,最後提出德川幕府脫離中華貿易秩序,並讓日本得以成為日本的論點。 德川家康在結束長久的戰國時代統一日本後,也建立了延續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一般我們對於德川幕府的想法,其實就是「鎖國」,因為「鎖國」所以才造成日本被倍里以黑船橇開國門,強制走入世界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元朝時,中國曾入侵日本,結果發生了神風。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 失去政權三百年還發生大政奉還。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为何日本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时未被殖民?其实日本之所以可以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时,却未被殖民,这主要取决于当时其有别于其他亚洲国家的几个关键因素。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日本在当时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在地理上的孤立位置,这一点在使其免受外部影响方面发挥了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日前,惟喆分享了秦暉教授講明治維新的影片,片長1個多小時,演講旨趣之一,日本明治時期(明治維新),以強大的外部力量,對中國文化帶來的影響,儘管中國的研究者不太願意談這段歷史。我認為秦暉不愧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學家。他謙稱自己並非日本史的研究者,又不諳日本語(依憑細讀現今中國所有論述明治維新的論著及中譯本
本書從否定德川鎖國開始,從各種外交內政文件比對論證,最後提出德川幕府脫離中華貿易秩序,並讓日本得以成為日本的論點。 德川家康在結束長久的戰國時代統一日本後,也建立了延續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一般我們對於德川幕府的想法,其實就是「鎖國」,因為「鎖國」所以才造成日本被倍里以黑船橇開國門,強制走入世界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元朝時,中國曾入侵日本,結果發生了神風。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 失去政權三百年還發生大政奉還。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为何日本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时未被殖民?其实日本之所以可以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时,却未被殖民,这主要取决于当时其有别于其他亚洲国家的几个关键因素。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日本在当时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在地理上的孤立位置,这一点在使其免受外部影响方面发挥了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