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進香團】鄉民的正義,然後呢?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昨日至今日依舊發酵的話題,就是兒少權益受侵害而導致的鄉民正義事件吧!我覺得,可以先分做兩個議題來看。

兒少權益的維護

曾經,為了避免父母加害子女謀取保險金利益,政府在2010年時修正保險法,規定未滿十五歲之兒童保險身故不理賠,但因為普悠瑪火車出軌事故發生後,這項保險法規被提出有不近人道的缺失,故現在政府又開始召集學者業者們著手修法(可見中央社相關報導)。雖說對兒童權益的保護方面,政府及相關社福團體的觀念越來越進步,政策和方針也越來越全面,但兒少權益受侵害的問題仍是層出不窮。

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想,假如兒少受侵害的可能性無法避免,那我們要如何終止侵害的繼續發生呢?是不是在出養制度方面的設置要更迅速流暢,避免反覆評斷是否為高風險家庭的過程中,拉長收養配對的時間?那又是否能讓社經程度高的同志家庭(同志家庭尚須仰賴同志婚姻合法化,否則視為如未婚人士單獨收養)及未婚人士領養小孩的門檻降低,讓他們和已婚人士居於幾乎相同的配對優先順位?又或者是心智不健全或未完熟之父母離婚,須心理諮商專業人士介入評估小孩與家庭環境的友善狀況,做出是否出養的建議,好提早讓社工人員追蹤輔導?

鄉民正義

此次鄉民正義的標榜的是因為警察失能,要用私刑的方式以暴制暴。但真是如此嗎?假如真用暴力才能解決暴力,若今天施暴者是武裝實力強大的某某角頭或黑道人物?這些打著正義旗幟的鄉民又會跳出來懲罰這個(他們覺得)天理不容的非人者嗎?

答案顯然是不會的。鄉民的正義只是選擇性的正義,打著制裁惡人的旗號來包裝自己行使不正的行為,只是弱弱相殘而已。與其實現自己的暴力正義,我認為倒不如想辦法幫忙救助這些受害的兒童、婦女們。讓他們有安心成長的環境、受創的心靈得以舒緩、復原,並遠離暴力的價值觀才為正途。

昨日我還在反覆思考,找勵馨基金會作為店裡合作勸募的對象,是否會擠壓到其他社福團體的資源?畢竟,勵馨基金會的組資動員強大,又捐助的管道眾多。但經過此次事件,我才意識到,社福團體沒有不缺錢的一天,因為需要救助的人一直都在


本文同步發表於「同手同腳不小心跌倒的生活漫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路邊跟你擦肩而過的大媽的沙龍
0會員
10內容數
2019/02/09
成功是種種的因素累加才會成功,而失敗亦然。也許我們無法成為the unusual,但看了這本書之後,至少可以避免成為loser。
Thumbnail
2019/02/09
成功是種種的因素累加才會成功,而失敗亦然。也許我們無法成為the unusual,但看了這本書之後,至少可以避免成為loser。
Thumbnail
2019/02/09
想放身心洗滌假嗎?來慶修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2019/02/09
想放身心洗滌假嗎?來慶修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2019/01/25
【作者】倪采青 【出版社】尖端出版社 從書名就可以直接看出來,這本書要傳達的內容就是:「投稿要怎麼投?才比較容易得到出版社的青睞。」。 冀望用文字力量改變世界的人比比皆是,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員。不過,
Thumbnail
2019/01/25
【作者】倪采青 【出版社】尖端出版社 從書名就可以直接看出來,這本書要傳達的內容就是:「投稿要怎麼投?才比較容易得到出版社的青睞。」。 冀望用文字力量改變世界的人比比皆是,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員。不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要符合人民期待,那就是「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一命償一命。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並不是這樣設計的。
Thumbnail
如果要符合人民期待,那就是「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一命償一命。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並不是這樣設計的。
Thumbnail
大法官在7月17日作出釋字第805號,宣告少年事件處理法(少事法)第36條違憲。我想以親身經驗分享此事重要。 我曾狀告某位少年妨害名譽,少年被裁定不付審理。我抗告,裁定更為訓誡;我再次抗告,遭到駁回。第二次抗告的重點則與釋字第805號意旨相同:少年事件被害人有沒有陳述意見的權利。 整個少年法庭審理期
Thumbnail
大法官在7月17日作出釋字第805號,宣告少年事件處理法(少事法)第36條違憲。我想以親身經驗分享此事重要。 我曾狀告某位少年妨害名譽,少年被裁定不付審理。我抗告,裁定更為訓誡;我再次抗告,遭到駁回。第二次抗告的重點則與釋字第805號意旨相同:少年事件被害人有沒有陳述意見的權利。 整個少年法庭審理期
Thumbnail
法律對於兒童和少年有特別保障,如果有成年人使兒童或少年成為犯罪工具、或是使兒童及少年成為犯罪被害人的話,有特別法律規定應加重其刑!本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Thumbnail
法律對於兒童和少年有特別保障,如果有成年人使兒童或少年成為犯罪工具、或是使兒童及少年成為犯罪被害人的話,有特別法律規定應加重其刑!本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Thumbnail
社會輿論老是認為政府有無窮的公權力,可以替有需求的民眾、「伸張正義」、「為所欲為」,但根本沒有。且按過往經驗,網路爆料案件發文者總會隱瞞不利自己的事情。實際上這可能就是案父母衝突,拿小孩出意外當衝突引爆點,誰知道?只憑網路片面之言,就要來討公道,順便抹黑社政人員嗎?
Thumbnail
社會輿論老是認為政府有無窮的公權力,可以替有需求的民眾、「伸張正義」、「為所欲為」,但根本沒有。且按過往經驗,網路爆料案件發文者總會隱瞞不利自己的事情。實際上這可能就是案父母衝突,拿小孩出意外當衝突引爆點,誰知道?只憑網路片面之言,就要來討公道,順便抹黑社政人員嗎?
Thumbnail
未成年子女監護權的歸屬,是以「孩子的最佳利益」做為主要考量,法官在評估小孩監護權時,會根據孩子的意願與實際需求,以及父母的各種條件,並參考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情況、社工訪視報告及其他各方面因素而做判斷,若雙方都不適合,也是有判給第三方的可能。
Thumbnail
未成年子女監護權的歸屬,是以「孩子的最佳利益」做為主要考量,法官在評估小孩監護權時,會根據孩子的意願與實際需求,以及父母的各種條件,並參考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情況、社工訪視報告及其他各方面因素而做判斷,若雙方都不適合,也是有判給第三方的可能。
Thumbnail
雖可理解網友、議員希望展現正義,防治家暴及兒虐,但有想過動私刑、透露當事人的資料,真能解決問題嗎?甚至會造成更多問題?
Thumbnail
雖可理解網友、議員希望展現正義,防治家暴及兒虐,但有想過動私刑、透露當事人的資料,真能解決問題嗎?甚至會造成更多問題?
Thumbnail
接二連三的社會新聞屢屢挑起大眾的情緒神經,然而以暴制暴、失控的正義展現,行道之名帶來的究竟是私刑公義,還是道德直覺的生理快感呢?一個事件經常是結構問題的最終破口,逮懲兇手以外,司法體制面臨的挑戰、安全網漏洞下的破碎縮影,乃至受害者的援助安置,讓我們拾起理性的社會學之眼,洞察那些媒體偷懶沒告訴你的事!
Thumbnail
接二連三的社會新聞屢屢挑起大眾的情緒神經,然而以暴制暴、失控的正義展現,行道之名帶來的究竟是私刑公義,還是道德直覺的生理快感呢?一個事件經常是結構問題的最終破口,逮懲兇手以外,司法體制面臨的挑戰、安全網漏洞下的破碎縮影,乃至受害者的援助安置,讓我們拾起理性的社會學之眼,洞察那些媒體偷懶沒告訴你的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