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車上的亞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紅燈。穿著套裝的OL、帶著長袖和口罩的中年阿姨,以及像我這樣的通勤機車族停在十字路口。這是台灣的日常風景。儘管大多數人都搭得起公共交通工具和汽車,但摩托車,或說機車,在台灣仍然很受歡迎。人們不把機車當作買不起汽車的替代品,而是認為機車在短距交通上比汽車更方便。

隨著戰爭、帝國主義和全球化席捲全球,腳踏車穿越海洋和大陸。來自日本的兩輪車被台灣當地文化吸收並消化,並發展了自己的個性。結構和應用的排列組合五花八門的出現,以滿足當地人的需求。在開發中國家,腳踏車不像已開發國家用於賽車、長途旅行和越野活動。比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保的休閒活動,腳踏車更是貨物和乘客的運輸工具。這些腳踏車設計製造得堅固耐用,被台灣人稱為「鐵馬」,因為它們可以裝載重物並長距離行駛。

當時便加入了馬達應用,但直到50、60年代,這些重型兩輪車才受到歡迎。隨著國內經濟成長和消費力提高,摩托車的需求量也跟著增加。而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就業市場,女性上班族需要比腳踏車或公車更合適的車輛。為女性設計的更輕的機車加速機車的銷售。到了80年代,機車已成為台灣最常見的交通工具,至今依舊稱霸大街小巷。

文化與經濟地理因素

在東南亞可以觀察到類似的從腳踏車到摩托車的過渡。越南、中國和印度等國擁有摩托車的比例遠高於汽車。人們對機車與腳踏車的依賴表現在生活中的大小事,對腳踏車的特性做出最有效的利用。靈活的移動性和實惠的價格吸引消費者。摩托車和腳踏車易於維護且易於停放。然而,在交通紛亂的都會區騎車,可能不是好主意。行人擁有自己的專用道,而騎士則在高峰時段的混亂交通中掙扎求生。但人們正是為此駕駛這種小巧靈活的機車:在堵塞交通的汽車之間殺出一條路。

距離、天氣、收入、家庭組成、基礎設施、土地使用規劃等是影響選擇交通方式的原因。腳踏車和摩托車起源的地區,兩輪車文化已深植在生活中、地理和氣候適合騎行,且交通建設對腳踏車和機車騎士友善便利。而在國土遼闊的地區,由於人們從商業中心區搬出,並居住在郊區,因此上班族的通勤距離相對較長。加上氣候嚴峻、地形崎嶇的地區,機車與腳踏車的普及也容易受阻。

因此,腳踏車現在多用於市區觀光、職業運動和個人興趣。腳踏車和它的表親們,如帶有多個座椅的四輪車,協力車和人力車,主要用於旅遊和娛樂,不是日常交通。而越野車、重型機車和美式機車等則成為機車愛好族群的文化。

問題

機、汽車市場的變動與各國能源發展、經濟、建設等息息相關。都市規劃、人口問題和城市化導致交通擁堵。機動化的車輛消耗燃料,造成空氣與噪音汙染。其中牽涉各項法規、發展政策與經濟結構的問題。方便的摩托車不是人口稠密與大眾運輸失能的解決方案。

隨著環保意識興起,台灣因應新排放法規與響應減碳而推出電動車與電動機車。看似降低汙染,但對依賴摩托車的國家而言,腳踏車回歸的困難、電動車價格與充電維修問題,以及最重要的能源問題依舊懸而未決。河內當局也誓言將在2030年禁止機車上路並以大眾運輸解決交通問題,然而,如何疏導約五百萬輛機車使用人口,越南這個機車使用比例最高的國家,政府面臨的不光是政策執行上的困難,更是對機車文化的挑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Odiist Odiist的沙龍
5會員
16內容數
Odiist Odiist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8/29
靈感是神。我們都只是靈感的信徒。有些人特別努力也特別受神眷顧。他們帶著神的光環,被拱上神轎。被捧得太高,被當成偶像崇拜。但沒有人能次次都交出完美的成績單。那設計師又怎麼能獨挑大樑,作為招牌為設計團隊掛保證呢?
Thumbnail
2019/08/29
靈感是神。我們都只是靈感的信徒。有些人特別努力也特別受神眷顧。他們帶著神的光環,被拱上神轎。被捧得太高,被當成偶像崇拜。但沒有人能次次都交出完美的成績單。那設計師又怎麼能獨挑大樑,作為招牌為設計團隊掛保證呢?
Thumbnail
2019/05/09
教練,還缺給你搭竹筏的沒有? 教練笑笑,不用,那邊有人幫我搭船還給我繳學費呢。 我爬起來拍拍身上的沙,默默的彎腰拾起地上被我當作臨時浮板的木板。思考著把它做成槳的可能性。當我直起身時,見到岸邊有個人,正和之前把我們從海裡撈出來的水手說話。 A:我的貨要經過這片海域,穿過那個海
Thumbnail
2019/05/09
教練,還缺給你搭竹筏的沒有? 教練笑笑,不用,那邊有人幫我搭船還給我繳學費呢。 我爬起來拍拍身上的沙,默默的彎腰拾起地上被我當作臨時浮板的木板。思考著把它做成槳的可能性。當我直起身時,見到岸邊有個人,正和之前把我們從海裡撈出來的水手說話。 A:我的貨要經過這片海域,穿過那個海
Thumbnail
2019/05/06
什麼是塑膠射出成型? 塑料是當今工業設計中使用最多的材料。因其耐用、輕便和彈性的優勢,被應用於家居用品、3C產品和車輛部件等各種產品。在諸如真空成型,吹塑等成型方法中,射出成型由於其高效率、低成本和運用範圍廣泛用於大規模生產。 想必大多數人都不熟悉射出成型。以下是它的製造原理。加熱
Thumbnail
2019/05/06
什麼是塑膠射出成型? 塑料是當今工業設計中使用最多的材料。因其耐用、輕便和彈性的優勢,被應用於家居用品、3C產品和車輛部件等各種產品。在諸如真空成型,吹塑等成型方法中,射出成型由於其高效率、低成本和運用範圍廣泛用於大規模生產。 想必大多數人都不熟悉射出成型。以下是它的製造原理。加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天開車上班途中,經常看到爸爸或媽媽;騎機車帶著學童趕上學的鏡頭。多數的孩子都有特殊的後座椅可以安置,也有適當的固定。 疼惜孩子更不該圖方便 可是,經常看到,也許是近距離的關係,就隨便坐在後座,讓小孩自己抓著後面的把手,或自行抱緊媽媽。更誇張的,我還看過一次帶兩個,前面那個就是站在騎士的前踏板,
Thumbnail
每天開車上班途中,經常看到爸爸或媽媽;騎機車帶著學童趕上學的鏡頭。多數的孩子都有特殊的後座椅可以安置,也有適當的固定。 疼惜孩子更不該圖方便 可是,經常看到,也許是近距離的關係,就隨便坐在後座,讓小孩自己抓著後面的把手,或自行抱緊媽媽。更誇張的,我還看過一次帶兩個,前面那個就是站在騎士的前踏板,
Thumbnail
最近一直都在馬來西亞晃悠,從檳城回到新山再到古城馬六甲。 我一直覺得馬來西亞就像是亞洲的美國,是一個多元民族交會融合卻仍保有民族自我認同的地方。而這裡極端車本主義的交通設計,也造就了如同美國大都市般窒息壅塞的交通氛圍,並且和四季如夏的炙熱天氣一同箝制了步行與單車發展的可能性。但卻不見對機車的歧視。
Thumbnail
最近一直都在馬來西亞晃悠,從檳城回到新山再到古城馬六甲。 我一直覺得馬來西亞就像是亞洲的美國,是一個多元民族交會融合卻仍保有民族自我認同的地方。而這裡極端車本主義的交通設計,也造就了如同美國大都市般窒息壅塞的交通氛圍,並且和四季如夏的炙熱天氣一同箝制了步行與單車發展的可能性。但卻不見對機車的歧視。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某天看到一則新聞標題說著「消滅機車族」的口號, 此話一出,立馬遭到「機車族」一頓唾罵,意指候選人為了競選搶新聞版面,遭到痛罵後被封鎖。 身為機車族十多年的我也覺難度很高。 先不論候選人政見究竟是搶版面還是真誠的競選政見,執行難度比我減肥還難阿。 但當我用行銷角度思考時,突覺這主題蠻有趣,讓我來試著用
Thumbnail
某天看到一則新聞標題說著「消滅機車族」的口號, 此話一出,立馬遭到「機車族」一頓唾罵,意指候選人為了競選搶新聞版面,遭到痛罵後被封鎖。 身為機車族十多年的我也覺難度很高。 先不論候選人政見究竟是搶版面還是真誠的競選政見,執行難度比我減肥還難阿。 但當我用行銷角度思考時,突覺這主題蠻有趣,讓我來試著用
Thumbnail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Thumbnail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Thumbnail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