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的安全,交通當局有必要多花心思維護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每天開車上班途中,經常看到爸爸或媽媽;騎機車帶著學童趕上學的鏡頭。多數的孩子都有特殊的後座椅可以安置,也有適當的固定。

疼惜孩子更不該圖方便

可是,經常看到,也許是近距離的關係,就隨便坐在後座,讓小孩自己抓著後面的把手,或自行抱緊媽媽。更誇張的,我還看過一次帶兩個,前面那個就是站在騎士的前踏板,後座的就抓著,或抱著媽媽,上學去,他們可能每天都是這樣的通勤方式。

只要一個不小心,一個不經意的疏忽,或突發的煞車或是碰撞,孩子的安全堪虞,甚至危及生命

說句實話,若把台灣算進已開發經濟體之一員,那麼所有已開發經濟體機車使用的普及率;若說台灣是第二名,則沒有其他國家敢稱第一名。簡單說,發達國家機車總數對比總人口數,台灣毫無疑問,就是第一名。

思維決定人們的行為樣態,而政治體制和社會系統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模式。這裡專指一個社會必須與機車共存的必要性;台灣一定得這麼高嗎?

暫且不提歐美先進國家,就談鄰近的幾個國家就好。旅行去過亞洲國家的人,例如,去日本,韓國,新加坡,或是中國大陸旅遊的國人,應該不難發現,他們的城市都會區很少看到機車行駛。有人去研究,為什麼他們不喜歡騎乘機車?相信很多人應該同意,亞洲國家大量使用機車能贏過台灣的,大概只有越南。

機車的經濟性和便捷性是不爭的事實。但它造成的社會成本非常大,機車交通致死率也相當驚人。其他相關的交通亂象,與行人搶道的困擾,佔用騎樓,任意停車等情況,不勝枚舉。但是這議題太過龐雜了,影響也很廣,但我相信,絕對沒有那個政治人物敢動這個議題的腦筋

因此,筆者把這個議題大幅度的縮小,聚焦到機車方便接送小孩上下學的議題上。希望機車騎乘相關器具製造商開發更輕便,容易使用的安全帶,讓父母方便接送小孩時方便配戴。目的是;將孩子和騎士更有效的固定,而不是依賴孩子的手臂抓力去自行保住自身的安全

巔峰時間送小孩上學的媽媽

巔峰時間送小孩上學的媽媽

此外,希望交通當局多花心力督導,義交也可以加入勸導。若還是成效不彰,那就只好祭出罰則,不達到完全保護孩童安全的目標;絕勿鬆弛約束。畢竟,孩子是我們的未來,盡全力保護他們的安全,我們是責無旁貸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立格的沙龍
237會員
241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安立格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綜觀近幾年世界政經局勢的變化,就從國際經貿的視角來看,我們這個世界不再像近二、三十年那樣的平坦,且暢行無阻。取而代之的,它會很快的築起高矮不一的牆,也會建立起或大或小的區塊。這對數十年來人類已經習以為常的「全球化效應」來說,無疑是難以置信的震撼,也是不折不扣的史詩級歷史大事。 嚴格說來,這樣的
Thumbnail
2025/04/14
綜觀近幾年世界政經局勢的變化,就從國際經貿的視角來看,我們這個世界不再像近二、三十年那樣的平坦,且暢行無阻。取而代之的,它會很快的築起高矮不一的牆,也會建立起或大或小的區塊。這對數十年來人類已經習以為常的「全球化效應」來說,無疑是難以置信的震撼,也是不折不扣的史詩級歷史大事。 嚴格說來,這樣的
Thumbnail
2024/12/03
人都喜歡「自由」,若能獲得完全的「自由」,將會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只是人類是群居的動物,「自由」是不可能漫無邊際的。因此,吾人必須要有一定的「自律」,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自由」。 完全的「自由」,必須是在沒有任何社會框架的制約,最理想的是獨自一人,最好是自由悠遊在大自然裡。但是,即便是這樣的生活條件
Thumbnail
2024/12/03
人都喜歡「自由」,若能獲得完全的「自由」,將會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只是人類是群居的動物,「自由」是不可能漫無邊際的。因此,吾人必須要有一定的「自律」,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自由」。 完全的「自由」,必須是在沒有任何社會框架的制約,最理想的是獨自一人,最好是自由悠遊在大自然裡。但是,即便是這樣的生活條件
Thumbnail
2024/11/26
首先為近幾年“職場霸凌”受害者不幸往生,表示哀悼和不捨。希望他們能得到安息,更希望他們的受難,能夠喚醒後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希望給有權勢的單位和個人一個警惕,天理昭昭,公義終將彰顯。 也是近幾年才得到部份改善的職場或特定場域「性騷擾」案件,也就是“Metoo”事件,要不是許多受害者站出來,捍衛自己
Thumbnail
2024/11/26
首先為近幾年“職場霸凌”受害者不幸往生,表示哀悼和不捨。希望他們能得到安息,更希望他們的受難,能夠喚醒後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希望給有權勢的單位和個人一個警惕,天理昭昭,公義終將彰顯。 也是近幾年才得到部份改善的職場或特定場域「性騷擾」案件,也就是“Metoo”事件,要不是許多受害者站出來,捍衛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每天開車上班途中,經常看到爸爸或媽媽;騎機車帶著學童趕上學的鏡頭。多數的孩子都有特殊的後座椅可以安置,也有適當的固定。 疼惜孩子更不該圖方便 可是,經常看到,也許是近距離的關係,就隨便坐在後座,讓小孩自己抓著後面的把手,或自行抱緊媽媽。更誇張的,我還看過一次帶兩個,前面那個就是站在騎士的前踏板,
Thumbnail
每天開車上班途中,經常看到爸爸或媽媽;騎機車帶著學童趕上學的鏡頭。多數的孩子都有特殊的後座椅可以安置,也有適當的固定。 疼惜孩子更不該圖方便 可是,經常看到,也許是近距離的關係,就隨便坐在後座,讓小孩自己抓著後面的把手,或自行抱緊媽媽。更誇張的,我還看過一次帶兩個,前面那個就是站在騎士的前踏板,
Thumbnail
最近一直都在馬來西亞晃悠,從檳城回到新山再到古城馬六甲。 我一直覺得馬來西亞就像是亞洲的美國,是一個多元民族交會融合卻仍保有民族自我認同的地方。而這裡極端車本主義的交通設計,也造就了如同美國大都市般窒息壅塞的交通氛圍,並且和四季如夏的炙熱天氣一同箝制了步行與單車發展的可能性。但卻不見對機車的歧視。
Thumbnail
最近一直都在馬來西亞晃悠,從檳城回到新山再到古城馬六甲。 我一直覺得馬來西亞就像是亞洲的美國,是一個多元民族交會融合卻仍保有民族自我認同的地方。而這裡極端車本主義的交通設計,也造就了如同美國大都市般窒息壅塞的交通氛圍,並且和四季如夏的炙熱天氣一同箝制了步行與單車發展的可能性。但卻不見對機車的歧視。
Thumbnail
網上可以搜尋到有關機車的數據大略是,台灣總人口數2300萬,機車總數大約1400萬輛,每年全台交通事故總數是37萬件,因而死亡的人數大約一半是機車騎士或同座乘客,共1964人,每天平均接近六人。和機車有關的其他交通事故;而沒有死亡的件數,就不得而知了。 在全球發達經濟體前二十名的地區機車的使用率和
Thumbnail
網上可以搜尋到有關機車的數據大略是,台灣總人口數2300萬,機車總數大約1400萬輛,每年全台交通事故總數是37萬件,因而死亡的人數大約一半是機車騎士或同座乘客,共1964人,每天平均接近六人。和機車有關的其他交通事故;而沒有死亡的件數,就不得而知了。 在全球發達經濟體前二十名的地區機車的使用率和
Thumbnail
唉 每次在國小國中高中 甚至托兒所門口看到一群違停的父母 我真的無法理解 這些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長大呢? 走在人行道上被機車刷卡? 還是連人行道都沒有 只能走在車道上 被撞的時候還會被開罰單 能夠在台灣這麼荒謬的地方生育 我也只能表示佩服
Thumbnail
唉 每次在國小國中高中 甚至托兒所門口看到一群違停的父母 我真的無法理解 這些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長大呢? 走在人行道上被機車刷卡? 還是連人行道都沒有 只能走在車道上 被撞的時候還會被開罰單 能夠在台灣這麼荒謬的地方生育 我也只能表示佩服
Thumbnail
重型機車蔚為風潮,在駛用交通工具的新型態選擇,也是進化系列中的新風貌。 相對就造成道路使用與停放車位困擾有增無減,經常傳聞與汽車行駛或停放的爭議不斷,甚至為上高速公路含快速公路的路權鬧上新聞事件。 交通順暢與停放便利和人車分流是各縣市鄉鎮治理為首要件,但似官方機構是無動於衷或凡是慢半拍補充措施的急救
Thumbnail
重型機車蔚為風潮,在駛用交通工具的新型態選擇,也是進化系列中的新風貌。 相對就造成道路使用與停放車位困擾有增無減,經常傳聞與汽車行駛或停放的爭議不斷,甚至為上高速公路含快速公路的路權鬧上新聞事件。 交通順暢與停放便利和人車分流是各縣市鄉鎮治理為首要件,但似官方機構是無動於衷或凡是慢半拍補充措施的急救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台灣交通環境是否真的是行人地獄? 台灣的交通環境一直被批評為「行人地獄」,意指對於行人極度不友善的狀況。近日,有關「路口不停讓行人」的新措施引發爭議,原本預計6月30日起實施的「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駕駛都要停讓」規定,被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卡,改朝「行人已在近端或過中心線需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台灣交通環境是否真的是行人地獄? 台灣的交通環境一直被批評為「行人地獄」,意指對於行人極度不友善的狀況。近日,有關「路口不停讓行人」的新措施引發爭議,原本預計6月30日起實施的「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駕駛都要停讓」規定,被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卡,改朝「行人已在近端或過中心線需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