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強的到來,延緩還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清廷自1644年入主中原,到1911年辛亥革命壽終正寢,終年267歲。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算是命長的。
主要原因在於清廷是少數異族統治,相對而言,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警覺,清朝皇帝大多勤于政事,基本沒有荒淫無度的皇帝。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康乾盛世,紅薯傳入中國,極大地提供了糧食供給。
那麼,西方列強的到來,對清廷的命數有沒有影響呢? 是延續還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呢?
先來看不利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西方列強打敗清廷,損害了清廷的合法性,削弱了清廷的統治。臣民對大清的自豪感和優越性都大大受到損害,會對大清的統治合法性產生質疑。二是,清廷戰敗的賠款,加重了清廷的財政支出,加重了對民眾的榨取。無疑也不利於清廷的統治。
但西方列強的到來,也有利於清廷的統治。一是貿易往來和技術引進,促進經濟發展,民眾的生活得到改善,清廷的財政收入也得到增加。
二是,清廷通過與西方列強的交戰,通過向對手學習,其軍事作戰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還是有所提高。而西方列強並沒有取代清廷的企圖,只是要求清廷開放國門。
三是西方列強雖然一方面削弱了清廷的統治,但另一方面也對清廷的統治具有維護和幫助作用。例如西方列強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按官方教科書的說法,就是「清朝統治者與帝國主義相勾結,鎮壓農民起義」。正是因為西方列強對東南沿海的保護,曾國藩才獲得了穩定的戰爭資源,才能最終打敗太平天國。西方人組成的「洋槍隊」更是直接參戰,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假如太平天國起事時,中國沒有西方勢力的存在,很有可能清廷就被太平天國推翻了。
西方列強要與清朝開展貿易,當然希望中國和平穩定,不希望出現戰亂。希望中國保持統一,這樣只需要與雙邊談判就可以得到一個大市場。而如果中國分裂,就需要多邊談判。當然成本更高。而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比扶持太平天國取代清廷更容易。況且太平天國對西方列強也不見得比清廷更友好。所以,西方列強會盡力維護清廷的統治。
但反過來,太平天國的發生是否是西方列強到來催生的呢?這個最多只能說,西方列強的到來使得大規模的農民暴動提前了。如果西方列強沒來,清朝遲早也會產生大規模的農民暴動。中國的歷史週期律如此。王朝統治腐敗,產生大量流民,就會出現農民暴動。
西方列強到來對太平天國產生最直接的因素是洪秀全借用了基督教。但這不是決定性的,只是一個加持因素。而清朝與西方的貿易,雖然對中國的小農經濟產生一定衝擊,會產生一些流民。但中西貿易和技術的引進產生的工作崗位又能吸收流民,如碼頭工人和紡織女工。總的說來,西方列強的到來並沒有增加中國社會的無組織化程度。
考慮正反兩方面因素,我傾向於西方列強的到來延緩了朝廷的命數。如果西方列強在近代沒有叩開中國的大門,中國仍然閉關自鎖,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那縱然清廷兢兢業業,也會更早的滅亡。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就能讓它覆滅,不可能起死回生。太平天國爆發於1851年,假設西方的到來讓太平天國提前發生了。那如果西方列強沒到來,頂多再過30年,如太平天國的農民暴動必然發生。那沒有西方列強的維護和提供的支持,那清廷就被推翻了。就沒有後來的「同治中興」,又苟延殘喘幾十年了。
因而,是否可以說,一個開放的系統比封閉的系統更具有穩定性和能免於更早的崩潰。
2017年6月25日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孟子說,「老吾老及天下之老,幼吾幼及天下之幼」。又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就是儒家的親親之愛。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愛,其源頭是「親親之愛」,由
粗魯蠻橫至今是人們心目中北洋軍閥的形像。但我要說,北洋軍閥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的軍人。可能大多數人不相信,那我們就來擺事實講道理。 吳佩孚,人稱「秀才將軍」,最具有代表性。幼年曾入私塾讀書。熟讀四書五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了呀! 那麼,「辛亥革命」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呢?又給今天的中國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當然,慣常的說法是「辛亥革命」結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儘管我們可以不同意這種表
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任何異質文化因數,無論是生機勃勃,還是暮氣沉沉;無論比之更野蠻,還是更文明,都會被其腐蝕掉,渣子都不剩;但中國文化是保守性的,守著自己的地盤,並不主動去腐蝕異質文化。但如果異
享廷頓著有《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他在書中寫道:「文明的衝突在今後將愈來愈重要。……「當前的衝突核心將是西方與儒教-伊斯蘭文明之間的矛盾。」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普遍文明的一統天下,而是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生活在謊言與欺騙之中。大到國家政令,歷史敘述;小到學校教育,居家過日子,方方面面,都充滿了謊言。 為什麼何如此呢?因為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中就包含著欺騙的要素。 中國人之間建立信任關係
孟子說,「老吾老及天下之老,幼吾幼及天下之幼」。又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這就是儒家的親親之愛。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愛,其源頭是「親親之愛」,由
粗魯蠻橫至今是人們心目中北洋軍閥的形像。但我要說,北洋軍閥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的軍人。可能大多數人不相信,那我們就來擺事實講道理。 吳佩孚,人稱「秀才將軍」,最具有代表性。幼年曾入私塾讀書。熟讀四書五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了呀! 那麼,「辛亥革命」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呢?又給今天的中國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當然,慣常的說法是「辛亥革命」結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儘管我們可以不同意這種表
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任何異質文化因數,無論是生機勃勃,還是暮氣沉沉;無論比之更野蠻,還是更文明,都會被其腐蝕掉,渣子都不剩;但中國文化是保守性的,守著自己的地盤,並不主動去腐蝕異質文化。但如果異
享廷頓著有《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他在書中寫道:「文明的衝突在今後將愈來愈重要。……「當前的衝突核心將是西方與儒教-伊斯蘭文明之間的矛盾。」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普遍文明的一統天下,而是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生活在謊言與欺騙之中。大到國家政令,歷史敘述;小到學校教育,居家過日子,方方面面,都充滿了謊言。 為什麼何如此呢?因為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中就包含著欺騙的要素。 中國人之間建立信任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近日,鄭文燦涉貪遭調查,即有人用前朝蔡英文的“大阿哥”中箭落馬諷喻,或四王爺胤禛奪得寶座,成為雍正帝後,整肅掉最大威脅八王爺。可否換一種另類歷史的思維,即顛覆已發生的歷史,慈禧太后當年退休頤和園若如今日的卸任元首,無“回朝”之可能,那麼光緒帝的“戊戌變法”是否能一掃前朝的稗政?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總督府町,一個充滿權力紛爭之地,因為對岸清廷長期對內、外戰爭,原來具領導地位的清廷已無權力, 這塊高砂已是落入日人的領土任人宰割,沒有實權傀儡政府成為各個軍閥的利用對象,在這之前為清廷都沒有勝算了早早撤軍了, 只留下地方角頭抗日,先是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後為北部簡大獅(1898)、中部柯鐵虎,南部
Thumbnail
貓奴的代表就是民國時期的那些風雲人物,被記上一筆的成為一方歷史,被民間八卦的便成為風雲傳奇。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明朝和滿州的戰爭從萬曆末年延續到亡國前夕共二十餘年,裡面可以講的主題實在太多,因此我以在天啟朝時間內比較有趣的以下三個議題為主,凸顯熹宗皇帝在處理遼東問題上的態度
Thumbnail
近日,鄭文燦涉貪遭調查,即有人用前朝蔡英文的“大阿哥”中箭落馬諷喻,或四王爺胤禛奪得寶座,成為雍正帝後,整肅掉最大威脅八王爺。可否換一種另類歷史的思維,即顛覆已發生的歷史,慈禧太后當年退休頤和園若如今日的卸任元首,無“回朝”之可能,那麼光緒帝的“戊戌變法”是否能一掃前朝的稗政?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總督府町,一個充滿權力紛爭之地,因為對岸清廷長期對內、外戰爭,原來具領導地位的清廷已無權力, 這塊高砂已是落入日人的領土任人宰割,沒有實權傀儡政府成為各個軍閥的利用對象,在這之前為清廷都沒有勝算了早早撤軍了, 只留下地方角頭抗日,先是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後為北部簡大獅(1898)、中部柯鐵虎,南部
Thumbnail
貓奴的代表就是民國時期的那些風雲人物,被記上一筆的成為一方歷史,被民間八卦的便成為風雲傳奇。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明朝和滿州的戰爭從萬曆末年延續到亡國前夕共二十餘年,裡面可以講的主題實在太多,因此我以在天啟朝時間內比較有趣的以下三個議題為主,凸顯熹宗皇帝在處理遼東問題上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