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總編說書│山之生,跑那麼遠登高讀書,到底為什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葉美瑤 (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其實不斷有人問我:你怎麼會想要爬到三千多公尺的高山上去讀書會?言下之意,不免懷疑這趟出版史上最高海拔讀書是噱頭。
慶幸的是,詹偉雄大哥從來沒有質疑過我這個想法。我猜想因為這本書呼應著他這四年多來從事登山時不斷提到的:閱讀的身體性。
我在閱讀《山之生》時,讀到雪柏德寫她透過身體五感去領略活生生山體的山風水雪,細膩程度讓人驚奇。也深深嚮往這位蘇格蘭女性在山中用身體獨立認識世界的模樣,同一座山,她數十年來來去去,沒有冒險瀕危那類熱血敘事、沒有山間傳奇英雄遭遇,有的就是不斷開發的感官之旅,一層一層。所以對我來說,讀此書而不登山,簡直像沒有拿到讀進去此書的通行證。

只是我沒想到詹哥因此帶著我踏上了我的第一座百岳。不爬山的人多半跟我一樣想法:「百岳這種事,跟我的人生沒關係。」當我們確認要去合歡山,最初還上網查到這座山吃好住好爬得少,用這個鼓勵自己。但光是攀高,我在行前兩天開始有喘不過氣的恐懼,接著又怕冷怕頭痛怕身上的裝備不齊(還有人怕登山裝太醜,哈哈)......典型被文明世界保護(限制)過多的城市人。

特別謝謝詹哥,這趟登山一開始是為了讀書,在總是墊底慢爬的過程中我常常看著前面思索,同行有七個人(含攝影記者)都沒爬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詹哥卻完全不把我們當新手,他比我們還相信我們的身體能力,不鼓勵我們吃高山症藥物、簡要的提醒緩和我們的恐懼。讓我們得以在每一步艱難後,相信自己的身體,甚至躍躍欲試地想:下一次。

雪柏德在寫給她的作家朋友信中說:人應當用「整個身體去指導精神」。這簡單的道理,我因為閱讀《山之生》而重新想起,並準備一點一滴嘗試做下去。

《山之生》,英國作家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自然寫作經典
3月27日,台灣中文版首度登場
這樣一本傳奇之作,背後是一個終生與山為伍的女子。住在凱恩戈姆山區的雪柏德,寫詩也寫小說,二戰時期,她為自己長達數十年捕捉山群、流水、霜雪、鹿鳴和光影變化的足跡留下文字,在她筆下,登山不為攻頂紀錄,而是深入山的整體,也深入自己。



【Reading Mountains /展讀群山】系列講座 
──從蘇格蘭Cairngorms、臺灣奇萊,到Karakoram K2
張元植與呂忠翰將於今年七月遠征巴基斯坦Karakoram山區,挑戰世界第二高峰K2;兩本探討山岳冒險與個人情感教育的經典書籍《山之生》與《心向群山》,也分別於今年上半年出版,它們深刻的內容── 一個來自身體現象學,另一個來自意識文化史── 恰當地詮釋了兩位登山家遠征K2的心靈企圖和時代意義,於是在詹偉雄的號召與同為登山人陳德政支持下,新經典文化與K2 Project 張元植X呂忠翰八千計畫將兩樁任務結合起來,於全台灣舉辦十場巡迴講座,與所有喜愛山的讀者和朋友們,一齊探討我們心中的戀山情懷──最深刻的理解,就是最強力的應援集氣。
系列講座資訊總覽 (各場次請點選下方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勒利•索可洛夫(Lale Sokolov,1916~2006)人生中有超過50年都懷著一個秘密,這段不能說出口的往事發生於二戰時的歐洲,那時,納粹德國人對猶太人做出不可思議的恐怖事跡。80歲以前,勒利完全無法向人說出這段過去,即使他的生活離那個恐怖地方有千里遠。 勒利曾經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刺青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雞肉番茄醬炒飯是關於遊戲設計師赤井先生的故事。家住赤坂的白井先生綽號叫赤井先生,是遊戲設計師,作品大賣,在業界很有名氣。他把紅色當幸運色,總是穿得渾身紅,總是點一盤紅通通的雞肉番茄醬炒飯。偶然在節目中透露身世,竟讓三個媽媽、八個親戚找上門來。親戚就不管了,但自稱媽媽的,他都想見一下。後來呢?
文:阮光民(漫畫家) 如果我要轉個行業,我還真的不知道我能幹些什麼。但是每當遇到經濟拮据不穩定的時候仍是會冒出「還是當個上班族吧」的念頭,那種念頭自己也知道是空想,跟畫漫畫編故事沒兩樣。
我畫劉十三的回家,也朝著我回家的方向。我讀《雲邊有個小賣部》,在火車上跟著劉十三走一趟回家的路,闔上最後一頁,抹去不小心爆噴出來的眼淚鼻涕。車到台中,夕陽裡,我繼續往家的方向前進。
有一些時光,是再也回不去的。無論那裡是悲傷還是希望。這五年的時間裡,我曾經去到高山見過大海,嚮往過,精彩過,也失落過。從全世界到小賣部,回頭再看,發現我的改變其實是一條回家的路。
小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拿著鉛筆,在練習簿上一橫一畫反覆謄寫文字。有時這裡少一劃、偶爾那邊多一橫,只記得千萬不能寫錯字,卻不知道那一筆一劃背後的故事。如今,在作家張大春的引領之下,「學字」這回事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想像。
寫文章寫小說,要下功夫,是真的,不努力不行的,但所謂努力究竟是哪一種努力呢? 許多許多年之後,那次經驗始終是我在理解各種形式的創作,遇到與人有理說不清的憤恨,或是反省自己時,重要的一次神諭之夜......
雞肉番茄醬炒飯是關於遊戲設計師赤井先生的故事。家住赤坂的白井先生綽號叫赤井先生,是遊戲設計師,作品大賣,在業界很有名氣。他把紅色當幸運色,總是穿得渾身紅,總是點一盤紅通通的雞肉番茄醬炒飯。偶然在節目中透露身世,竟讓三個媽媽、八個親戚找上門來。親戚就不管了,但自稱媽媽的,他都想見一下。後來呢?
文:阮光民(漫畫家) 如果我要轉個行業,我還真的不知道我能幹些什麼。但是每當遇到經濟拮据不穩定的時候仍是會冒出「還是當個上班族吧」的念頭,那種念頭自己也知道是空想,跟畫漫畫編故事沒兩樣。
我畫劉十三的回家,也朝著我回家的方向。我讀《雲邊有個小賣部》,在火車上跟著劉十三走一趟回家的路,闔上最後一頁,抹去不小心爆噴出來的眼淚鼻涕。車到台中,夕陽裡,我繼續往家的方向前進。
有一些時光,是再也回不去的。無論那裡是悲傷還是希望。這五年的時間裡,我曾經去到高山見過大海,嚮往過,精彩過,也失落過。從全世界到小賣部,回頭再看,發現我的改變其實是一條回家的路。
小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拿著鉛筆,在練習簿上一橫一畫反覆謄寫文字。有時這裡少一劃、偶爾那邊多一橫,只記得千萬不能寫錯字,卻不知道那一筆一劃背後的故事。如今,在作家張大春的引領之下,「學字」這回事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想像。
寫文章寫小說,要下功夫,是真的,不努力不行的,但所謂努力究竟是哪一種努力呢? 許多許多年之後,那次經驗始終是我在理解各種形式的創作,遇到與人有理說不清的憤恨,或是反省自己時,重要的一次神諭之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陳彥博的出發,是開啟我越野世界的鑰匙,在山林中跑步,聽起就好浪漫不是嗎?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10/20/2012 閱讀 玉山   如果玉山是一本書,登山也就會是像閱讀一本書一樣。 有人終其一生也未能登上玉山。 或著是有人說,台灣人一生要登一次玉山。 換句話,一輩子也只會登一次玉山。 我何其幸運,今年我就登了玉山五次,可以閱讀了五次的玉山。   有的人不懂為什麼,愛山的人老
 06/20/2007 爬山,是件嚴肅的事,因為真的會走到你笑不出來, 開始爬山是這三年的事,剛開始時體力不支,每次上山都是 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多狼狽. 但到爬山次數多了,到後來就變成是, 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多愉悅. 我一直認為,爬山是接近大自然最好的方式,在走的過程中,所能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在倫敦讀書工作,沒有山,所以唯有去蘇格蘭或威爾斯,去歐洲旅行,當然要去阿爾卑斯山,之後去北美洲的洛磯山, 最後是澳洲的藍山,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去中東的西乃山,還有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不過今天要寫的是阿爾卑山脈的白朗峰 (Mont Blanc)
Thumbnail
陳彥博的出發,是開啟我越野世界的鑰匙,在山林中跑步,聽起就好浪漫不是嗎?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10/20/2012 閱讀 玉山   如果玉山是一本書,登山也就會是像閱讀一本書一樣。 有人終其一生也未能登上玉山。 或著是有人說,台灣人一生要登一次玉山。 換句話,一輩子也只會登一次玉山。 我何其幸運,今年我就登了玉山五次,可以閱讀了五次的玉山。   有的人不懂為什麼,愛山的人老
 06/20/2007 爬山,是件嚴肅的事,因為真的會走到你笑不出來, 開始爬山是這三年的事,剛開始時體力不支,每次上山都是 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多狼狽. 但到爬山次數多了,到後來就變成是, 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多愉悅. 我一直認為,爬山是接近大自然最好的方式,在走的過程中,所能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在倫敦讀書工作,沒有山,所以唯有去蘇格蘭或威爾斯,去歐洲旅行,當然要去阿爾卑斯山,之後去北美洲的洛磯山, 最後是澳洲的藍山,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去中東的西乃山,還有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不過今天要寫的是阿爾卑山脈的白朗峰 (Mont Bl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