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學生對108歷史課綱的期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隨著近幾年臺灣的公民運動蓬勃發展,大家對於重要的社會議題也不再輕易置身事外,前幾年的課綱運動使人們開始關注學子們的歷史教育,政黨輪替後,編寫新課綱成了執政黨的政見之一,隨之而來是無止盡的爭吵,而主戰場正是歷史科。
沒有所謂的歷史歸歷史,政治歸政治,因為歷史的詮釋權本來就是政治的一部份。
這大概是所有的歷史人看到歷史課綱新聞後,心中會浮現的一句話。「史官」在原始部落中是巫者的角色,負責卜卦、占星之事,並將之記錄下來,隨著結繩記事、竹簡等記錄方法問世後,「歷史」被賦予了意義,著者有目的性的寫作,有意將文字留之後世,這就是「歷史」。人類的社會組織複雜化後,從部落進化到城邦、國家,史官的角色也從卜筮者轉為專職的文書人員,負責政權意識形態的鞏固與傳播,可以說沒有國家的力量支持、挹注,就沒有優秀的史家,此話怎講?
大家都知道史學之父司馬遷吧?也知道《史記》的寫成是多麼不易吧,但較少人知道的是:如果司馬遷沒有早年在漢朝擔任太史令的經歷,有權限翻閱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檔案,《史記》的內容與品質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何況,《史記》還是經皇帝親自審核後才得放行;花了十九年寫成《資治通鑑》的司馬光,雖長期在野,但朝廷對他禮遇之極,既派助手又年年發錢,還跟他說慢慢來不急,司馬光毫無壓力之虞才完成如此鉅著(好爽的國科會計畫)。舉這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史家本來多數就是受國家資助、為政治服務的,歷史學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份,史家很難全保有自己的立場。(民間修史者雖有之,但很難超越官方史學,許多皇帝更明令嚴禁私修國史)
後朝書前朝史是很早就確立的傳統,本朝為了凸顯前朝的無能,就盡可能強調自身的正當性,我們在官方史學中常看到史家說本朝皇帝多麼英明神武、前朝皇帝多麼暴虐無能之類的,這就是一般人熟知的「勝利者史觀」。五四學運後,梁啟超大聲疾呼突破舊史思維,創造「新史學」,運用西式的理論與科學方法治史,但「朝代史觀」、史學對人物、政權的褒貶、史學背負的意識型態難道就此消失了嗎?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上述的史學傳統都還能看到,關於歷史課綱的爭論也就不足為怪。
臺灣這個小島上,政治光譜鮮明—「統」或「獨」,過去的國立編譯館的歷史教科書強調的是中華文化的延續,兩千年首次政黨輪替後,「海洋史觀」、「同心圓史觀」相繼被拋了出來,不再強調與中華文化的延續,強調從小島出發與世界接軌。每當政黨輪替,執政黨都悄悄地將各自支持的史觀納入課綱中,民間教科書商雖有裁量權,但也著實被攪得一頭霧水,更別說身處第一線的歷史教師與學子們。
新課綱應背負哪些使命?有哪些隱憂?
當家長、學生問到學歷史到底能學到什麼?教育部的官員、相關的學者總有講不完的答案:培養學生國際觀、認識多元文明、價值、增進邏輯思辨能力、提升人文素養……等,都是盡可能說服你歷史並不是無用的學科,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許多歷史老師都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歷史身為弱勢的人文學科之一,難逃被擠壓時數的宿命,筆者雖不是第一線歷史科教學者,但也聽聞不少歷史老師的抱怨:一周只分配到兩堂課,卻要教橫跨兩千年的內容、教學理念難敵考試進度壓力、新課綱讓老師無所適從之類的。
「翻轉教育」是近年很夯的一個詞,108課綱極大部分是根據這個去調整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專題式學習、以討論代替被動吸收,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歷史學科的確應與時俱進,讓學生以手邊工具完成學習,起初筆者看到108課綱著實心動,歷史科或許能就此擺脫無聊、背誦的罵名了,但反對者提出的某些論述也值得深思。
主題式學習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度相當高,以這次吵最兇的「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為例,將中國史改為東亞文化圈的其中一個單元,並將其他如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文化國度按主題分別授課。聽起來不錯啊幹嘛反對? 課綱的編篡大致是這樣的,由召集人分別找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發揮各自專長,提出教學重點交由委員會審核修訂,108課綱大膽的嘗試,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按主題式學習,對學者來說相對陌生的領域,如日、韓、越南等國的歷史,國內這方面的專家本來就少(也少有編篡課綱經驗),更別說歷史老師和學生了,老師備課壓力增加,學生要學的東西只會更多不會減少,時數的減少,增加了歷史教學環境的嚴峻。
108課綱尚未上路,只能待推出後針對教學反應做出調整,可能無法一次到位,我們也只能靜觀其變,不能太快下定論。
學歷史會被罵無用、無聊,多半是因考試領導教學所致。
今日,拜科技所賜,學生學習的管道也增加了,查年代、事件背景靠維基即可,Youtube有許多免費的歷史教學影片可用,坊間更有不少影視作品、遊戲以歷史為背景,足以激起學生興趣,並提醒學生知識不是只有課本而已,新課綱強調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
應深化歷史解釋的訓練而非歷史事實的記誦
過去的教學強調的是記誦,大家還在糾結答案該選哪個君王、哪個年份,這根本是無效率無意義的學習模式,筆者大學時代,學識淵博的教授上課遇到冷門的年份,直接擺擺手叫學生用手機查閱,因為對他而言年份不過是工具。與其考少有新意的選擇題,不如多些思辨的申論題,法國中學生考人文科學多半寫申論題,臺灣在這方面是可以學習的,要記住「歷史解釋本身就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而這也是學歷史的有趣之處,台大的呂世浩教授主張歷史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學習換位思考,如果我是他/她,在那個情況之下我會怎麼做?
這就是歷史同理心的培養,理解古人的處境,而非以上帝視角發表馬後炮式的言論,也是人們學習歷史的意義,在今天資訊爆炸、假新聞滿天飛的時代,學生能多一點獨立、批判性的思考,是一輩子受用的。相關議題尚未談完之後會再補充
(筆者是歷史本科生,正攻讀研究所。)
avatar-img
5會員
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楊照  2020 刻印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藉由細讀史記,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楊照  2020 刻印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藉由細讀史記,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